陈红娟 李红英
凤翔县医院 陕西宝鸡 721400
摘要:急诊环境复杂多变,医疗护理行为是各种服务至上的高科技行为的组合,是高风险活动,急诊护理风险不言而喻。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采取措施将急诊护理风险降至最低实属必要。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具有患者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不可预见性、风险性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病种复杂等特点,急诊科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急诊科护理风险主要有急诊科护士方面的风险、科室护理管理欠缺、患者及家属心理焦急等。本文主要针对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的识别及对策进行了简要探究。
关键词: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识别;对策
急诊科是每个医院中涉及的病情种类最多,而且重症病人最多的地方,急诊科常常面临着非常重的抢救任务,属于医院里最关键的环节。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急诊科能够对于病急,病危或者是病重的患者,提供一站式的无需中转的医疗服务。但是这也加大了急诊科的任务量和医护人员的责任,如果医护人员在患者接受救治或者抢救时,出现处理不当的行为,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伤害,同时医护人员自身也会遇到许多的麻烦,所以探索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如何对于容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对于提高病人的救助质量,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抽选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诊急救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入院的急诊急救患者40例为观察组,上述患者的详细资料内容见下:对照组:根据患者性别,男性与女性例数分别为23例与17例;年龄平均值为(40.95±7.42)岁。观察组:依据性别,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平均值为(40.74±7.35)岁。对上述两组急诊急救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进行比对,组间存在的差距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则在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以后为患者开展风险管理,详细内容见下:1)通过对以往急诊临床中收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对护理工作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解,进一步将形成风险的因素挖掘出。经研究发现,护理记录不完善、护患间缺乏沟通、护理操作不规范以及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浅薄为导致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2)将临床护理记录管理的力度加大,将记录执行的标准制定好,对护理人员护理管理记录书写的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将其护理记录书写的准确性、规范性以及及时性进行提升。结合护理记录书写的内容,定期在科室内对护理人员开展实践和培训工作,进而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能力提升。3)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及家属的每项医疗权利给予充分的尊重,将医疗保健权平等。护理人员为急诊急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之前,应当将详细解释工作完善,同时指导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接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将最为舒适和全面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和家属,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安慰,以此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4)对科室中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进行培养,将护理人员招聘的要求提升。在科室内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综合培训,主要针对医疗法律、业务技能、沟通技巧以及礼仪等方面内容展开培训。在对护理人员进行配置时,应当将收录的条件提升,同时应当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帮助其将各种急救技能熟练掌握。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对患者的护理管理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记录与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2.0版进行处理,两组急诊急救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用(x±s)表示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用t检验。以P<0.05表示研究中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比对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详情见下:观察组患者中未有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其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中因护理疏漏出现4例风险事件,其发生率为10.00%。
2.2分析表1数据,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管理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急诊护理风险因素
1)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差。急诊科是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一个科室,而且其接触的患者大多都是重症急症患者,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对于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和鲜明的预测,作为护理人员,首先应当尽职尽责,尽可能的与患者做好沟通和交流,对于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前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比较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区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所有的护理工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2)护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有所欠缺。医院中各种诊断和护理活动都需要完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和约束,制度保障是有效防备各种风险的前提和根本性手段。如果医护人员的工作没有相关的抢救制度,诊疗制度,护理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等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就很有可能会做成护理工作的无效,甚至是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身体伤害。3)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近些年来,医院中所需要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所以其护理人员的质量便难以保证,许多旧的护理人员其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不够先进或者已经过时,难以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病人之所以进入急诊科,是因为他们的病情比较严重或者容易产生很快的恶化,但是如果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或者知识理论不足,都有可能会延误对病人的抢救时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病人的死亡。
3.2防范对策分析
1)对于护理人员加强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医院定期举行一些医疗法规专题的学习或者是防止医疗纠纷的演讲,要求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做到以患者为本,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工作责任心,并要求他们定期对于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强化规范性制度建设。完善的制度和绝对化的落实是保护医患双方共同利益的关键。急诊科建立护理意外登记,以及护理通知书签字,对药物使用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登记等规定,并规定了详细的上报程序,制定了严格的监督制度,急诊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3)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维权意识。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强化学习,使护理人员提高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重要性的有效认识。护理记录是十分重要的法律文件,一旦引发护理纠纷,护理记录便可作为可靠的举证材料,鉴于此,应当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记录培训,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的护理记录书写予以规范,建立护理记录范本,供由护理人员学习、借鉴。4)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完善护理操作步骤。结合急诊急救工作特征,为护理人员制定科学针对的护理专业技能培训方案。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学习,委任专业技能过硬的护师对护理专业知识进行讲解;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操作技能培训,由专业技能过硬的护师对急诊护理过程中一系列护理流程、环节开展演示、说明,并对护理人员开展考核,直至护理人员操作达标。一段时间后对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考核,不合格人员需要重新开展学习。
结论
随着医学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做到正确识别,并采取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能够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达到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急诊科进行临床应用和普及。
参考文献:
[1]江春艳.急诊急救患者护理风险的因素识别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
[2]张幼聪,姚瑞林.基层医院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其应对策略[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03).
论文作者:陈红娟,李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患者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急诊论文; 风险论文; 急诊科论文; 因素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