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企业论文,融资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还成为了吸纳 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体。但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存在许多障碍,其中最大问题是融资 难(注:据东方微巨传媒策划机构对全国5000家有3年以上成长经历的中国内地企业的调 查,90%以上的中小企业认为成长的第一大难题是融资难(见《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4 日文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质是许多问题的综合性反映。在2004年的宏观调控 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北京辖区情况为重点的调查和剖析, 尝试为这一问题探寻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和长远意义的解决思路。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北京银监局在北京地区所作的全面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4年9月,北京地区中资商业 银行(包括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及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京机构(注:包括中信、光大 、民生、华夏、交通、浦发、深发、广发、招商、兴业等银行在京机构及北京银行。) ,以及业务性质及经营类似于银行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下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比年 初增长4%;中小企业新增贷款余额占全部新增对公贷款余额的16%,比上年同期占比下 降约31个百分点。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对公贷款余额的43 %,比全国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低8个百分点左右;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新增贷 款余额在全部新增对公贷款余额中的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左右(注:与全 国对比数用的均是对比双方在2003年6月末的测算数。北京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 分是因为北京地区集中的大型企业数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 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户数为24400余户,比年初减少1600余户,下降约6%。中小企业平均 每户贷款为1300余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60万元。
表1 在京各类机构中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比较单位:%
项目
4家国有独资
11家股份制
北京农村信用社
总计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
一、对中小企业
48.0
51.8
0.1 99.9
的授信额占比
二、对中小企业
33.5
18.6
47.9 100.0
的贷款户数占比
三、对中小企业
44.8
43.6
11.6 100.0
的贷款余额(含
贴现)占比
四、对中小企业
50.4
33.3
16.3 100.0
的不良贷款余额
占比(按五级)
五、所有贷款资
51.0
44.4
4.5 99.9
产所占市场份额
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一、四项指标不含农行北京分行的数据(缺)。
从单户贷款规模来判断,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其中的中型企业。 北京地区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对象主要是中型企业中规模偏大的企业,国有 独资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对象主要是中型企业中规模偏小的企业,而农村信用社贷款支 持的对象主要是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在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上起了比较关键 的作用。数据还显示,规模越大的企业,违约率更低一些。
截至2003年末,北京市共有各类中小企业76.4万户(不含外商及港澳台独资企业,下同 ),占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的99.9%。其中,中小企业法人单位16.6万户(注:数据来源于 北京市发改委的专题报告《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2004)。)。从调查的数据 来看,中小企业法人单位得到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面不超过16%,非法人的中小 企业得到的银行信贷款支持率则更低(注:另据《北京晨报》2004年8月份的报道,北京 市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得不到或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 业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
2004年年中的宏观调控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幅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贷款结构的调 整也暂时出现了向大中型企业倾斜的现象。通过近期与银行部分贷款客户的座谈,发现 随着贷款规模的相对收缩(或增长明显放缓),银行贷款对客户的选择性支持(或有保有 压)变得更为突出。在对企业融资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时,银行握有较大的主动权。 随着不确定性的提高,为减少风险,中小企业贷款成了优先压缩或延后发放的主要对象 。由此看来,2004年出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强烈呼声,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调查发现,中资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择优扶持,即对行业、企业进行排队,实行择优扶持。这类银行挑选有发展潜 力的行业及其中的骨干企业、“排头兵”进行信贷支持。结果很显然,这类信贷排除了 规模等限制,但只能支持到小部分优质的中小企业而不能扩展开来。这类策略实质上体 现了对国家信贷政策的响应姿态,但同时又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存在疑虑的矛盾心态。
另一类设置“门槛”,即充分按审慎原则确立支持对象。这类银行只对符合一定风险 标准的企业进行支持。其风险标准主要包括:中型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资产负 债低(一定水平以下)、盈利率高(一定水平以上)。
后一类策略显得更为精细和规范。从思路上说,后一类策略代表一种合理的发展方向 。只不过审慎的标准定得可能过高而不能惠及多数中小企业,而且这种“距离型融资” 可能推拒掉一些未达到标准(如规模)、但极具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表2 在京各类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变动情况
单位:亿元、户、%
项目
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北京农村信用社
较年初
较上年
较年初
较上年 较年初 较上年同期 同期
同期
一、授信总额
-87 -85
204 199
11
二、各项贷款余额 -60 -70
152 272
45
45
(含贴现)
三、授信户数
-911 -921
-93 40
25
四、贷款户数
-2091-2707
89 306
292
-2241
五、户均授信额
0.0157
0.0167 0.0975
0.0795 -0.133 0.2000
六、户均各项贷款 0.0308
0.0382 0.0727
0.0728 0.0031 0.0064
七、对中小企业的
贷款余额占全部贷 -2.7 -3.8
-0.7-0.2
-0.8
-4.4
款余额比重
注:1.表中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一、三、五项指标中均不含农行北京分行数据(缺);
3.数据截止日期:2004年9月30日。
附图
注: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三、四、五、六、八指标不含农行北京分行数(缺);
2.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2004年不良余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行、建行不良贷款的 大批剥离;
3.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含北京银行;
4.数据截止日期:2004年9月30日。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结合我国的情况来分析,中小企业融 资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严重。
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量总是大于银行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量,其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 对称程度较严重,产生了一种借贷市场难以发挥自发调节作用的“融资缺失”。
相比较而言,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的公开化程 度远高于中小企业,而且信息的真实程度也高于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 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透明度很低。银行对中小企业经营情况难于了解,而中小企业自己 也很难向银行提供信用水平的证明。我国不完善的外部信用环境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一 些特点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忧虑。我国中小企业的突出弱点表现在:
1.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表现在资本实力不强、固定资产少,规模普遍偏小、经营 不够成型、经营的稳定性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同时担保措施 难以落实,业务稳定性较弱,经营带有一定的投机性。
2.管理不规范,不确定因素多。主要表现在股份过分集中,家族式管理较为突出,个 人作用突出,经营随意性大,信息透明度及可信度低(不少财务报表未经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财务核算欠规范,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存在较多关联交易(且一些关联企 业关系隐密),生产管理制度化不够,部分企业扩张欲望脱离自身基础。
3.成立时间短,信用记录少。认识企业是否具有良好信誉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截至目 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已经多次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以至准许贷款利率上 不封顶,但这对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刺激作用并不大。中小企业融资供求仍存在较 大的缺口,并且在宏观调控下这一缺口还会扩大。各行从实际经验中也加深了对中小企 业贷款风险的认识。从北京银监局对北京地区中资银行的全面调查中也可以看到,虽然 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不到全部贷款的1/3,但产生的不良贷款却超过了全部不良贷款的 一半。截至2004年9月末,北京地区中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是其他贷款不良率 的3倍有余。假定每年各类不良贷款均得到及时核销等条件,按贷款定价原理类推,对 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溢价应是其他贷款风险溢价的3倍。依据2004年9月末北京地区中资 银行不良贷款率等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较基 准贷款利率平均应上浮约70%才能弥补银行所承担的相应风险,这对多数利润空间小的 中小企业而言是较重的财务负担,而银行自身也会对过高的上浮利率存在风险疑虑。从 调查中了解到,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上浮利率多数掌握在10~30%范围内而不是更高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保证或抵押的真实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加之中小 企业恶意逃废债务情况比较严重,上述两种担保形式对银行而言并没太大的实质意义, 因此,银行拒绝提供过高风险溢价的贷款是很自然的事。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
成立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主要意义在于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帮助其跨过贷款门槛 并建立起与银行的信用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截至2002年末,全国共有担保公司848家,注册资金184亿元,在保企业 户数为21640户,在保资金总额305亿元。从北京地区来看,截至2004年5月,共成立担 保机构55家。据对其中40家担保机构的统计,注册资金共计53亿元;截至2004年6月末 ,累计共为8485户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累计担保金额达284亿元;其中在保企业538 5户,在保余额142亿元。
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
1.除少数大型担保公司外,担保机构资本金普遍偏低,担保能力与覆盖面有限。
2.担保基金缺乏后续的资金补偿机制,缺乏可持续的制度保障。担保公司(基金)的资 本金多为一次性出资,担保代偿后,仅靠保费收入不足以进行资本金补偿,使得担保机 构持续生存与发展能力受到影响。
3.国内无统一的担保行业规范。我国《担保法》只是对担保业务作出了相应的规范, 但对担保机构的属性、法律地位以及行业监管职责缺乏明确规定。而针对担保机构的监 管法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又主要是规范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 机构行为,对于商业性、合作性的中小担保机构没有约束力。由于缺乏一部具有专业性 、权威性、可操作性的监管法规,再加之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担保机构的设立与退出 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进入门槛、资金运作、风险准备、担保放大倍数、信息披露和评 级制度),这是造成担保行业混乱的重要原因。
4.担保企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经验与专业人员,风险把握能力较差。
5.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尚未成立,无法实施对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 风险控制与分散。
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大型担保公司能够获得银行的普遍认可,这使 得担保公司能够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融资结构有缺陷。
建国以来长期实行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形成银行业中四大国有银行高度垄断与产业中 国有大型企业高度垄断相共生的经济金融主流机制,大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 贷款,中小银行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大轻小的倾向。银行业整体信贷管理和营销水 平较低,市场激励、制约机制不足,信贷人员缺乏拓展市场的积极性,致使许多潜在的 中小企业客户流失。
如前面调查所分析,除农村信用社外,北京地区中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极少。 小企业多处于成长、创业阶段,融资风险比中型企业更大。我国目前缺少满足成长型、 创业型企业融资需求的机制,同时还缺乏股权直接投资的套现或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创 业型或成长型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进一步看,我国资本融资渠道过窄、门槛过高,使得 中小企业通过外部补充资本金或取得中长期更新改造债务资金十分困难,从而大大降低 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速度。由于缺乏多元化的融资市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依靠银行 信贷来获取资金,这也导致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度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产品还比较简单、不够丰富,连租赁、委托贷款等比较传统有效 的金融产品都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于是阻碍了资金以适当方式向中小企业流动。
改革开放后成立的众多中小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同构化现象比较严重,多数机构在发 展战略上求大求全,与大型金融机构一起争夺高端、大客户,而忽视对融资市场的细分 ,同时对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创新也不足。正是正规融资渠道的缺失刺激了不 规范的民间融资的发展。
目前各大银行都有出于自身风险控制的考虑而纷纷上收贷款决策权的趋势,这种收缩 使得专有信息的拥有者与贷款决策权不相匹配,从而削弱了基层行获取关系型融资信息 的能力和激励,“关系型融资(注:关系型融资是一种初始融资者在一系列无法证实的 事件状态下,预期到未来额外经济价值和租金情况下,仍愿意提供额外资金的融资方式 (青木和Dinc,2000)。)”的进一步发展也就受到了限制。
(四)管理成本不经济。
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和可信度较差,银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进行信息搜集和鉴别。同 时,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差,更新频率较快,管理不够规范,投机性更强,银行面临贷 款用途监控的困难,需要加强贷后动态监控。这些因素均带来较高的成本。据统计,国 内银行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为大中型企业的5倍左右。
中小企业贷款还存在量小、期限短、笔数多、时间性强等问题。据统计,国内银行对 中小企业平均每笔贷款的金额仅为大企业的1/20;据调查,北京地区中资银行对中小企 业平均每笔贷款的金额约为大企业的1/7。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每笔贷款流程类似 ,固定成本大致相当,相比之下,对中小企业贷款缺少规模效益。
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机会成本要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中小企业 贷款对银行吸引力较差,银行理所当然的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向中小企业贷款。
(五)信用环境不健全。
我国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更为滞后,商业信用屡遭破 坏,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缺乏,而失信惩罚机制过弱,失信成本过低,造成全社会信用 观念淡薄,信用危机感较强。在信用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坏账率,我国商业 银行从1998年起普遍推行了抵押、担保制度,很少发放纯粹的信用贷款,同时贷款条件 也越来越严,手续越来越繁琐,于是造成交易成本居高不下,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配置 效率。
三、解决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不能一味借助行政手段这条老路,否则又可能造 成大批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最终仍需由政府承担责任。
二是面对发展阶段、行业性质等各不相同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需要多层次、多 渠道的解决方案。
三是政策性融资的存在有其必要性。通过“政府之手”扶持被支持对象的发展,可以 满足社会的需要,弥补市场的缺陷。从中小企业的整个发展周期来看,其融资形式的转 变实际上是一个从半政策性融资走向商业性融资的渐变过程。事实上,天使基金、风险 投资的建立和良好运作,都需要政策法规框架的良好支持,甚至需要财政资金在某种程 度上的资助。
四是从银行角度看,最适宜融资的对象是已经走过初创期、具备一定规模和经营管理 稳定性的中小企业,即处于成长期、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融 资风险可能仍然不低,但已进入可控或可承受(风险与收益可匹配)的范围,可以展开市 场化运作。
总的来说,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围绕降低信息不对称这 一核心,从改革和改良两条主线同时展开。
(一)改革是要从体制上进行大的创建,其特点是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扭转局面。
改革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属于弱势群体,应为其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 环境。从国外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政府通过设置相关机构,在技术及管理咨询、海外 市场开拓等方面注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廉价的服务(注:有些政府还对中小企业提供 土地、厂房批租及注册管理等方面的优惠,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公司治 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同时,政府还注重完善市 场中介服务体系,如资信评估,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化经营。政府通 过由其主导的服务和对环境的完善,大力降低中小企业的失败率,同时降低其交易成本 ,改善融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金融支持。我国在发改委及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内部已建 立中小企业管理及服务的对口部门,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将有关职责进一步强化和延展。
结合我国金融实践,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开辟中小企业动产抵押登记快捷通道, 减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贴息的财政预算,并对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金融创新产品增强专利保护。
中小企业融资中比较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带来的较高信息识别成本和信贷配给 ,要靠信用支持机制的创新和促进银行信贷营销机制的创新来解决。从英日美法等发达 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以担保形式直接介入中小企业融资,可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誉 缺乏等问题。针对我国目前状况,建议在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数量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和增强其实力的基础上,定期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注入 预算资金(补贴)(注:政府部门同时应对提供担保的条件作出规定。),以保证其持续正 常运行;可以适当发展中小型、地方性、民营的商业类及合作类的担保机构并给予税收 等优惠,发挥这些机构在产权、信息、管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银行难以履行 好的部分职能(如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监督等)以市场化的方式分包出去,更好地挖掘银 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潜能;要对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实行统一的行业规范化监督管理, 完善相关法规,明确监管主体,督促其提足风险准备金,并对单个客户的担保实施最高 限额控制,严格控制担保费的收取标准,及时向市场披露必要信息,保证其健康有效运 行;加快国家、省两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建设和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联 网工作,尽快形成多层次担保体系,增强风险承担能力;为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规定 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按贷款额的一定比例实施担保;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增加担保公 司的担保情况、履约记录等相关信息。
此外,应充分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种金融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应为中小企业开辟 适宜的直接融资渠道(如风险投资、三板市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应鼓励民间资本( 如退休基金等)组建“小企业投资公司”,并由政府部门以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权益 投资及信用担保等方式给予支持,并同时进行监督管理。
2.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优先建立针对中小 企业及其法人代表的征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信用 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通过尽快建立中小企业 的诚信系统,提高银行筛选守信和失信企业的能力,降低银行的信息成本,减少逆向选 择行为的发生。
3.发展梯次的金融组织结构。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仍然占主 体。间接融资中商业性贷款与政策性融资占比大致相当。
发展梯次的金融组织结构,便于根据中小企业成长的周期对市场进行细分,给予其恰 如其分的金融支持。
应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资本;应拓展二板市场,解 决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及风险资本退出;还应开辟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三 板市场),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此外,应逐步放宽中 小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当前,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较为苛刻。 虽然没有明确中小企业不得发行企业债券,但执行过程中已将中小企业排斥在外。因此 ,应尽快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加快市场化改革,取消额度审批,改为主要根据 发行人的素质和需求来进行的债券发行审核。
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中,要坚持“优先发展本地金融机构”这一原则。考虑到信息与 交易成本等因素,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关系型融资”的特点。中小商业银行是支持中 小企业融资的便利主体。要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型中小企业银行。事实上,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更关注中小企业,如率先在评级办法中取消规模等指标。中小商业银 行无论市场定位还是管理上的特点等等,都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吻合。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不仅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如中小商业银 行受单户贷款比例等监管限制),而且还增大了其融资的不便利与费用支出,因此,应 转由大型银行对其进行金融支持。
特别需要区分出来的是微型企业。由于微型企业盈利水平相对更低,利率承受力有限 等等因素,其外源融资由互助性金融组织或政策性金融的介入会比较恰当。
(二)改良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优化调整,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其特点 是见效快。
改良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
1.促进商业银行融资管理体制的完善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应大力推进银行管理的扁平 化进程,改变中小银行授信权限过度上收的状况(发挥基层机构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制 定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评级体系和管理流程,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问题并 提高融资的有效性。同时,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抵押、担保的领域与范围,如开展仓 单抵押、加入个人担保等。银行内部还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激励和制约相容机制,保证各 个岗位的责、权、利相对均衡,培养信贷人员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开发新的中小客户群 体。此外,还应推进中小企业贷款申请及评审的网络化和自动化进程,以降低管理成本 。
应鼓励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展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宜的多种金融 服务。应鼓励对中小企业开办结算业务,增进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应鼓励对中小企业开 展保理业务和汇票贴现业务;应发展对个人及中小企业的委托贷款业务,将民间融资的 发展纳入规范化轨道;应大力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业。融资租赁将融资和融物相 结合,对扩张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定期支付少量的租金即可获得所需设备的使用权,而 且所受限制少,财务风险也较低。
2.提供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激励。中小企业融资其实为银行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的 市场,该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很容易成为银行忠实 的客户,并成为其基本客户群中的一员,这将对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 此,在适宜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对中小银行会具有自然的吸引力。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大有潜力 可挖。在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政策的适当引导。中小企业的 贷款风险是可以通过风险溢价或财政补贴加以弥补的。财政、税收等部门可以考虑对商 业银行开办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比如贴息、减免营业税。中小商 业银行也要调整自身的市场定位,改变一味求大求全的倾向,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的创新和营销力度。
考虑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适合“关系型融资”的特点 ,应研究对《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规进行一定的补充、修订和试点。为在特定条件下 增强对关系型借款人(出资人)的激励,有必要赋予借款人一定的剩余控制权和相机治理 权,密切银企关系,从而在利率、担保等方面获得优惠,增加信贷款、低利率贷款等业 务品种,使成长中的借款人得到更大的支持,并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通过此方法, 可以改变贷款人对自身的风险判,较大地减少信贷资金缺口。
标签: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融资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融资风险论文; 中小商业银行论文; 企业信用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北京贷款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融资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