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糖尿病足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总结护理方法,探讨护理体会。结果:37例患者中,血糖值异常率86.5%;因血管病变引起占48.6%,因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占35.2%,因感染引起占16.2%;足部皮肤温度降低占54.1%,足部麻木占48.6%,足部感觉、触觉减退或消失占94.6%;足背动脉波动减弱占32.4%,消失占45.9%。经护理后,住院(23.6±2.2)d;足部溃疡愈合率67.6%;截肢率2.7%。结论: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征多样,应在治疗期间给予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足;临床特点;护理体会
糖尿病具有比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比较常见的为糖尿病足,对患者身体健康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糖尿病足如未能及时治疗,会引发其他疾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患者时,护理意义重大,但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以提升护理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中分析了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护理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3月接收的糖尿病足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3~76岁,平均(64.2±2.8)岁;糖尿病病程1~19年,平均(11.6±2.9)年;糖尿病足Wagner分级:1级4例,2级18例,3级9例,4级4例,5级2例;伴间歇性跛行6例,伴静息痛13例。纳入标准:均符合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病历资料齐全。
1.2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包含血糖值异常情况、引发原因、临床表现、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总结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观察护理效果。
2结果
2.1临床特征
37例患者中,血糖值异常32例,占86.5%;引发原因:因血管病变引起18例,占48.6%,因周围神经病变引起13例,占35.2%,因感染引起6例,占16.2%;临床症状表现:足部皮肤温度降低20例,占54.1%,足部麻木18例,占48.6%,足部感觉、触觉减退或消失35例,占94.6%;足背动脉波动情况:减弱12例,占32.4%,消失17例,占45.9%。
2.2护理方法及效果
患者治疗期间,护理措施包含饮食与药物护理、足部护理、心理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经护理后,37例患者住院时间12~41d,平均(23.6±2.2)d;足部溃疡愈合25例,愈合率67.6%;1例患者截肢,截肢率2.7%,原因为溃疡不愈合且伴有下肢坏疽,治疗无效后截肢。
3讨论
3.1糖尿病足患者临床特征
目前,临床上已经明确糖尿病足的发生机制,下肢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在长期高浓度葡萄糖影响下出现增生,导致血管收缩增强,同时,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机能异常,使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缩小血管腔宽度[1]。在血管功能非正常状况下,会提升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较易导致缺血性坏疽的发生。从发病因素看,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等因素均与糖尿病足的发生密切相关。糖尿病足发生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等均会被累及,减弱或消除患者的保护觉。临床中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后,需要立即给予患者治疗,避免截肢的发生,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期间,还应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达到恢复的目的。
3.2护理措施
3.2.1饮食与药物护理
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基本措施之一即为饮食治疗,通过对患者饮食的合理控制,保证其他治疗的有效开展,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糖尿病足患者治疗期间,同样需要对饮食进行严格的安排,对每天摄入的食物热量精准计算,避免体重偏高或偏低。食用的食物应营养充足,脂肪摄入量减少,优质蛋白适量摄入,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量可适当增加。控制饮食的同时,还应给予患者药物指导,保证患者科学的服用治疗药物,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2.2足部护理
(1)日常护理:足部每天用温水清洗,保持干净,必要时,依据医嘱,给予患者中药足浴;洗脚前,水温先用手测试,手部皮肤可以耐受时,再放入脚,以保证足部皮肤完整,完成后,利用柔软的毛巾将足部的水分擦干;可将润肤油等护肤品擦拭在足部,保证皮肤湿润,但脚趾缝间不可涂抹;选择袜子时,以透气、舒适的为佳,如棉纶袜、羊毛袜;患者每天对足部情况作出仔细检查,如发现异常时,立即就诊[2]。(2)足部溃疡护理:对患者足部皮肤温度、颜色密切的观察,有效的掌握足部血运情况,预防血栓形成;动态的评估患者的肢体疼痛程度,将疼痛性质、疼痛部位等准确的记录下来,以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溃疡局部换药间隔时间合理确定,定时给予远红外治疗,并向患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如少走路、多卧床休息等。
3.2.3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主动与患者交谈、沟通,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加患者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缓解不良情绪;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讲解措施开展的目的、必要性,给予患者鼓励,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结合相关知识回答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促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3]。此外,每周的健康教育大讲堂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加入心理护理的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互动,让患者在参与活动时改善不良心理状况。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主要症状为足部溃疡、足部麻木等,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积极的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足部护理的意识,掌握自我护理足部的能力,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若虹.糖尿病病足临床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14):271-272.
[2]秦悦,李红,刘凤霞,等.26例老年糖尿病足临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4,16(02):366-368.
[3]玉颜庆.糖尿病足13例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探讨[J].内科,2013,10(04):459-460.
作者简介:周传燕,女,本科。护师
论文作者:周传燕 管玉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患者论文; 足部论文; 糖尿病足论文; 血管论文; 特征论文; 溃疡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下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