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第一医院 妇科 山东淄博 255200
摘要:目的:通过对100例妇产科手术不同阵痛方法的临床比较,比较阵痛方法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每组25例,A组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哌替啶100 mg进行肌肉注射镇痛;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罗比卡因镇痛;C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镇痛泵内药物为生理盐水 200ml + 芬太尼5ml + 0. 2% 布比卡因 50ml镇痛;D组采用罗哌卡因、酒石酸布托啡诺混合液连续镇痛。分别记录术后4、24、48h之内4组患者的疼痛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等基本体征以及家属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结果:四组患者的总体评分大致相同,相差不大。结论:各种妇产科镇痛方法对手术后的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不同阵痛方法;临床比较
手术本身是一种组织损伤,手术损伤和疾病本身导致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生理的反应。表现为病人感觉和情绪上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术后急性疼痛的病因明确,但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了解仍较肤浅。Woolf将急性疼痛分为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生理性疼痛是正常的感觉反应,损伤局部的伤害性刺激强度高于痛阈引起疼痛,这种伤害性刺激不导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刺激消除后疼痛随之消失。生理性疼痛的治疗以消除伤害性刺激为主,提高痛阈为辅。病理性疼痛是非正常状态下的病理反应,如手术部位的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刺激伤害性感受器引起疼痛。严重的生理性疼痛亦导致病理性疼痛。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主要着眼于生理性疼痛的处理,同时减低兴奋在C纤维传导[1]。本次研究主要是比较几种镇痛方法在妇产科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其中最大年龄57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3.54岁。异位妊娠手术 25例,附件手术23例,子宫全切术22 例,剖宫产术 30例。年龄、病情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镇痛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100例,将10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每组25例,A组患者在手术后采用哌替啶100 mg进行肌肉注射镇痛;B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罗比卡因镇痛;C组使用镇痛泵进行镇痛,镇痛泵内药物为生理盐水 200ml + 芬太尼5ml + 0. 2% 布比卡因 50ml镇痛;D组采用罗哌卡因、酒石酸布托啡诺混合液连续镇痛。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h之内4组患者的疼痛镇静评分,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等基本体征以及家属对镇痛的总体满意度。
1.3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多均数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四组患者的总体评分大致相同,相差不大。具体情况见效表1所示。
3讨论
3.1概述[2]
术后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系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尽管此种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但较剧烈,尤其是创伤大的手术,易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且还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可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特别对于伴有心、脑、肺等重要脏器病变和老、弱、婴幼儿及代谢紊乱者,直接妨碍其顺利康复,甚至造成严重意外或危及生命。
3.2分类[3]
可以分为:1、躯体疼痛:为手术直接波及到的部位,如皮肤、肌肉、筋膜、关节、韧带、骨骼及神经等组织所致的损伤痛,表现为局限性、表浅性伤口处痛,定位准确,其疼痛程度与创伤程度密切相关。2、内脏疼痛:内脏手术或牵拉到内脏所致的内脏痛,一般为深在性钝痛,其疼痛强度和内脏的敏感性有关。
3.3急性疼痛的生理反应[4]
疼痛常导致病人呼吸功能减退,延缓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常常引起肌张力的增加,病人的通气功能可能会有所降低,肺顺应性会下降。病人惧怕伤口疼痛限制病人的咳嗽功能,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可能促使病人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术后疼痛引起合成代谢类激素水平下降,多种分解代谢类激素释放增加,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等水平的升高,引起糖原分解,降低胰岛素的作用,结果是血糖增高,水钠滞留,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病人发生负氮平衡,影响病人康复。
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功能,胃肠道功能出现紊乱,导致肠麻痹、恶心呕吐,甚至胃肠道的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诱发内毒素血症和败血症。疼痛引起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排尿困难,导致术后尿滞留。
3.4影响疼痛的因素
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患者因素:术后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常因人而异,且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的程度、道德修养等。此外,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疼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性格、过去的经历、注意力、情绪的变化、对疼痛的认识、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及威望等均与术后痛密切相关。
第二,手术因素:术后疼痛与手术种类、手术创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上腹部腹腔内手术,切口般较大,手术操作涉及范围广,加之深呼吸或咳嗽动作时均有牵涉腹肌活动。胸腔内手术,因切口较长,又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创伤大,正常呼吸运动胸廓参与,因此术后疼痛程度较重。头、颈、四肢和体表手术后疼痛较轻。
第三,麻醉因素:术后痛的发生及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麻醉方法、用药种类及剂量有关,局部麻醉、神经干(丛)阻滞、蛛网膜下隙阻滞、硬膜外阻滞等,一旦局麻药的药效作用消失,手术创口即刻会出现疼痛感觉,特别是用普鲁卡因最明显。利多卡因的药效消失稍慢。布比卡因是目前最长效作用的局麻药,药效可维持8h左右,术后伤口疼痛的出现较其他局麻药为晚。静脉复合麻醉或吸入性全身麻醉的术后痛情况,主要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期间所用镇静药和止痛药的种类和剂量有关,吸入性全身麻醉术后出现疼痛的时间较静脉应用普鲁卡因、肌松剂复合全麻为晚。
3.5术后镇痛的方法[5]
(一)口服用药:适用于手术后轻、中度急性疼痛的患者。口服给药难以筛选给药剂量,且起效慢,而且需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正常才能奏效。非阿片类和阿片类镇痛药均可采用单独口服。常用口服麻醉性镇痛药物如左洛啡烷、延胡索乙素等,非麻醉性镇痛药如扑热息痛、消炎痛、苯噻丙酸等,镇静药如苯二氮卓类、吩噻嗪类药物。
(二)皮下注射镇痛:术后应用皮下注射给药镇痛能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三)肌内注射镇痛:与口服给药相比,肌内注射镇痛药物起效快,易于迅速产生峰作用。其缺点在于:注射部位疼痛,患者对肌内注射的恐惧,血药浓度的波动影响镇痛效果。肌内注射吗啡或哌替啶之后,患者血浆药物浓度的差别可达3~5倍,药物的峰作用时间从4~108分钟不等。这些因素可导致某些患者镇痛不全或并发症的发生。当肌内注射大剂量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后,血药浓度波动可分别产生镇痛、镇静及镇痛不全等效应。尽管如此,肌内注射药物在术后镇痛中应用仍较广泛。
(四)静脉注射镇痛:单次间断静脉内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时,血药浓度易于维持恒定,起效迅速。然而,与肌内注射比较,由于药物在体内快速重新分布,单次静脉注射后作用时间较短,故需反复给药。而连续静脉点滴则节约人力,血药浓度亦很少波动。为使血药浓度尽快达到有效水平,连续静脉点滴之前一般需注射一次负荷剂量的药物。
3.6本次研究总结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相应的镇痛,效果都很显著,对患者手术之后的镇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患者的满意度也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总之,这四种镇痛方法都很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爽.妇产科手术后不同镇痛方法的临床比较[J].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0):4172-4173.
[2] 胡德意.镇痛泵在妇产科手术后的应用[J].实用预防学,2010,17(7):1347.
[3] 张志林.舒适护理在妇产科手术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04.
[4] Soyannwo DA,Amanor-Boadu SP,Sany a Ao,et al.Pain ass essment in,higerians-visval analogue scale and verbal rating compared[J].West AfrTMed,2000,19:242-245
[5] Chernik DA,Gillings,Laine H,et al.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 scale;studywith inravenousmida-zolary[J].J Clin Psychopharmacol,1999,10:244-251
论文作者:张桂兰,彭士芹,谭延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疼痛论文; 术后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方法论文; 妇产科论文; 卡因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