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教科书论文,现状分析论文,策略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科书管理是指从教科书研制到使用的全过程,包括教科书(注:为了直接转述和行文的方便,本文在同等意义上使用“教科书”和“教材”两个概念。)的编写、实验、审定、出版发行、选用的一系列环节。由此可见,教科书选用制度是整个教科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的选用也是教科书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一、国外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基本模式分析
分析国外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基本模式,探讨世界教科书选用的共同发展趋势,对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个国家实施何种教科书选用制度,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并受制于教育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在各国都重视教科书制度的建设和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借鉴各国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成功经验,以改进我国的教科书管理制度。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总结这些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在教科书选用制度上主要存在着三种基本模式。
第一种模式:经过相当严格审定或认定程序的、以学区或学校为选用主体的教科书选用制度。
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教科书选用制度中,这种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一些采取教科书选用混合制的国家或地区中,这种模式也占相当的比重。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运用这种模式选用教科书。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教科书的审定或认定过程是相当严格的,实施审定或认定的机构、部门以及个人不能参与教科书的编写或选用工作,他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或审定(认定)条例对教科书的整体质量进行严格的鉴定。采用这种模式有以下几点好处[1]:1.能够充分发挥审定人员集体的智慧,审定过程所体现的专业水准非常高。由于审定人员队伍相对稳定,有利于不断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并能带动教科书研究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2.教师在经过审定(认定)过的教科书面前,能够根据审定(认定)结果比较容易地选到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科书。3.能够促使出版社不断了解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新发展、新思想,促进它们在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对于以学区为选用主体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来说,由于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学校作保证,这种制度能够保证教科书供应的快捷和教科书价格的合理,也为校际之间教师的业务交流带来了方便。然而,这种做法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会使某些学校无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科书,而以学校为选用主体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种模式:完全不审的、以学校为选用主体的教科书选用制度。
英国、法国,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运用这种模式选用教科书。在这种模式中,学校是选用教科书的主体,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表现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选用教科书从不干涉,只是给予指导;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在校长的组织和学校董事会的监督下,经过与教师协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选择。采用这种模式有以下几点好处[1]:1.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本校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自主地从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科书群体中选择出适当的教科书,不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强势力量的支配。2.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因为教师要想具有或提高评价教科书优劣的能力,就需要在职前和职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书素养。然而,这种教科书选用制度也有着明显的缺点,即由于没有客观的教科书评价标准,选用单位往往容易凭教师的主观经验和直觉进行评判,有时难免会出现失误和偏差。另外,对于那些规模小和教育水平不高的学校来说,如果出版社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学校不容易选用到合适的教科书。
第三种模式:从统编制走向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相结合的教科书选用制度。
教科书统编制对于课程发展的禁锢和对教科书市场的压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世界上实行教科书统编制的国家越来越少,已经呈现出教科书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相结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与世界课程的发展过程是同步的。“一纲一本”制所导致的课程僵化、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过程单调、师生创新意识不强等弊端,必须要通过“一纲多本”制来克服。从当前各国教科书选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国家在教科书的选用上呈现出多种制度相伴共存的局面,即采用审定制与自由选择制相结合的教科书选用制度。
我国正在按照第三种模式进行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
二、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维持着“一纲一本”的课程政策,在中小学教科书的统编制度下,全国只有一套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后,实际上也只是增加了地方版教科书,而各省市的地方版教科书基本上由指定的出版社出版,因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审查和可供选择的余地。
我国中小学选用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用书目录和新华书店的教材征订单。具体情况是,每年春、秋两季,教育部向各省提供全国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参考,以本省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教材为基础,制定本省的教学用书目录,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用教科书时参考。新华书店在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下,制定自己的用书征订单,供教科书选用部门征订时使用。
这种教科书选用制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1.教育部制定的教材目录只下发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材的使用者和直接管理者都不可能看到这个目录,绝大多数教材的使用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已选择好的教材,没有做到教材选用的多元化、民主化。2.即使经过审定的教材也只是少数专家选择的结果,还没有建立科学、民主、完善的教材评价机制。3.教育行政部门和新华书店两个目录并行,容易造成教科书管理上的混乱,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行政部门用书目录的权威性。
自2001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地指出:“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这次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增强教科书选用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逐步下放教科书的选用权,逐步做到由教师、学校自主选用教科书。同时,建立教科书展示场所,方便教师、学校了解各套教材的特点。在实验区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委员会由专家、优秀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其中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代表不超过25%。
目前,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已经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受到实验区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下面是一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在教科书选用制度改革过程中履行职责的案例。姜新海(山东省青岛市教材选用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第34中学生物教师)谈了他在教科书选用时的实际过程和感受[2]:“生物学科一共送了四个版本,有人教版、北师大版、湖南版和河北少儿版。当然这四个版本都通过了国家审查,达到了课标的要求,但是达标的教材水平也不相同,各有特长。问题是哪一套最适合你,最能体现你的要求。比如有的版本稳定性强,体系完整,适合第一次参加课改的教师使用;而有的版本注重培养能力、注重过程方法、重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对初次使用的教师可能难度大一些,但是用完第一轮后再用,就得心应手了。到底选哪一套?整个中午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下午表决时我才作了最后决定。”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在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三、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策略
根据一些国家教科书制度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有的条件和状况,我国在中小学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上,必须走一条从统编制过渡到审定制,最后以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规范教科书市场的道路。同时,分析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我们发现,已经呈现出增强教科书选用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逐步下放教科书的选用权,注重教科书使用者在教科书选用中发挥更大自主作用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以建设相对科学、合理、完善的教科书选用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使教科书选用制度法制化,保持教科书选用的稳定性
目前,我国在教科书选用过程中也制定了一些管理办法,颁布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是总的来说还没有建立一套真正有效的管理法规,制度还很不健全。为减少以至杜绝在教科书选用方面的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防止出版社的不正当商业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赋予学校和教师拥有教科书选用的真实权力,必须使教科书选用制度走向法制化的轨道,保持教科书选用的稳定性,使教科书的选用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2.加强配套措施的改革,为完善教科书选用制度创造条件
当前影响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建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考试制度,尤其是中考和高考升学制度。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制度固然可以增强教科书的地位和权威,但是也会影响教科书的选用。特别是在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的制约,学校除了使用人教版教科书外不敢选用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因此,我们要改革中考和高考的形式与方法,为健全和完善教科书选用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建立科学、严谨的选用过程,谨慎选用教科书
教科书选用过程是否科学、严谨,对于教科书选用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我国台湾学者黄儒杰对教科书选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他将教科书选用过程分为准备规划、分析比较、决定版本与追踪评价四个阶段[3]:
(1)准备规划阶段包括制定工作进度表、需求评估、成立教科书选用委员会以及搜集各版本教科书与相关信息等事项;
(2)分析比较阶段包括建立评选标准、分析比较各套教科书、进行部分教科书的试教、征求其他学校教师的意见、观察采用该版本教科书之学校的使用情况以及讨论与咨询等事项;
(3)决定版本阶段包括讨论与确定版本阶段等事项;
(4)追踪评价阶段包括选用结果的公布、档案记录的留存、教科书使用的研究以及教科书使用情况的了解等事项。
4.加强教师评价和选择教科书的能力,提高教科书的选用效果
长久以来,由于受教科书统编通用制的影响,教科书选用的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根本无教科书可选,因此广大教师毫无教科书评价和选择的意识,不管愿不愿意,不管教科书的好与坏,开学后拿到一本教科书,就依据这本教科书教。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科书管理制度日趋开放,教科书的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相结合大势所趋,选用教科书成为教师的必备权力,教师应该在评价和选择教科书上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加强教师评价和选择教科书的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今后,要将评价和选择教科书的能力列为教师的专业基本能力之一,使教师能够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最适合的教科书。因此,在师范院校的职前课程(如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设计)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提出教科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实际操作。在职后继续教育课程中,更要加强教师评价教科书的素养,使他们能够提供教科书的改进意见,并将它活用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总之,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的教科书选用制度改革的试点,为我国整个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序幕,开了一个好头。但是,我国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之路十分漫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成功之路。无论对教科书选用制度的改革做何种趋势的预测,都必须看到,它始终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范畴,并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标签:行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