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出版比较_中国法国论文

中外出版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香港回归祖国,必将加速我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为了更多地了解世界出版业,在比较研究中找出我们的差距,进而扬长避短,发展我国的出版事业,我刊特约请部分专家学者就中外出版业状况、出版物市场、印刷、发行、音像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进行笔谈,为广大出版同行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中国出版走向和世界图书发展势态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重大的影响。中国文化思想的传播,仍然以书刊出版物为重要的工具。思想学术与科学方面与各国的交流,还以书刊为主。因此,中国书刊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在这里,首先观察我国图书出版发展的特点,之后进一步透视海外文化出版的发展势态。

一、中国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特点

第一,新中国建立以后,图书出版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尤为迅速。现在,我们一年出版图书10万种,初版新书有5万种, 全世界一年出书80万种左右,我国占1/8。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图书具有世界学术水平的很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中国美术全集》(60卷)及现在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400卷)、《汉语大词典》(12卷)、 《汉语大字典》(8卷)等。这些书都是经过10年以上策划与编撰, 集合了全国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共同进行工作,并得到中央与国家有关领导的支持和指导。这显示了中国的集体力量,国外出版社一般难以集合全国如此众多具有最高水平的专家一起编撰。

优秀的读物还很多,如被评为“五个一工程”、国家图书奖与中国图书奖的读物。这些书反映了中国思想学术高度,反映了中国文化出版水平。

第二,我国图书出版的发展,走着曲折的道路。当社会安定与政治环境好的时候,出版事业步步登高;反之则消退。从历年来图书出版的品种数量来看,50年代初期,出版事业逐渐复苏,一年出版一二万种。到1958年、1959年竟猛增到4万多种。但此时是刮浮夸风的年代, 图书追求数量,几篇说大话的诗文甚至汇集一些大字报便成书。图书数量陡增,实际却没有什么内容。60年代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但1966年“文革”开始后又落到“锅底”,出书极少,只有几千种,没有什么学术著作,主要是一些“左”的社论与文件,“文革”以后,才走上正轨。1979年出书17000种,1984年出书40000种。从1984年到1994年10年间,又增加到年出书10万种。每年增幅很大。近两年由于领导上强调扎实工作,不贪求品种数量,才稳定在10万种左右。

第三,中国出版物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集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对古代哲学历史的研究,对古代智慧哲理与伦理观念的探索,对丰富多采的诗文的钻研等。我们对古代文化的发掘与研究,也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和补充。近几年来,这方面图书出版比较突出。如对古代经书、诸子学说、二十四史的评注、撰述、考证以及白话文翻译,对后来学子与年轻一代了解古代文化与汲取书中智慧,大有好处。但这方面也存在着缺点,重复出版的现象很严重。如翻印《四库全书》,或整理或发掘“存目”(只有目录未有书者),或重印一部分,或出版《荟要》乾隆御览本等,不下四五部之多。而每一部都费用很高,书价很贵。古书的白话译本,重复现象也十分严重。

第四,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面貌。文学作品的出版面貌,是体现文化出版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西方发达国家文学图书的出版,大多占第一位。在这方面,我们现在也比较突出,一年出版长篇小说就有500部。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研究中国社会现实生活,这些小说就是百科全书。但是,如此大量的小说,能称为传世之作,被社会公众特别称颂的并不多见。还出版了大批作家的文集与选集,集子多者数十册,少者一二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的人认为文集是否出得过多了,这要另作研究。

第五,少年儿童读物的出版水平,是出版繁荣的另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教育的测试表。近十多年来, 我们在这方面发展很快。 回顾1978年10月在庐山召开全国少儿读物出版会议时,代表们深感忧虑的是,全国有2亿多少年儿童,但少儿读物作家只有20人, 出版少儿读物的出版社只有上海少儿与北京中少两家,一年出书只有200种, 简直是望梅止渴。而现在的情况,则大大改变了。目前几乎每省都有一家少儿出版社,去年出版少儿读物共6000种,少儿读物作家与评论家已有3000多人。可见发展之迅速。但是与世界各国比较,还值得深思。据统计,少儿读物占本国出版物的比重,美国占9%,英国占8%,日本占17%,韩国占23%,我国只有6%;在读物内容方面, 有的国家出版了许多漫画连环画,其中不少有害少儿身心健康。但总的来看,绘画艺术与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以及在出版物的装帧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少儿画往往缺乏生动笔墨,而且作品成人化的倾向也很突出。

第六,在印刷方面,我们也有很大发展。现在大的印厂,设备都是第一流的,印刷工艺,有一部分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值得特别说到的是,目前香港许多印厂迁入内地,大部分集中在深圳与东莞地区。在内地,外资与合资的印厂也有一些。这都是由于大陆工价较低的缘故。内迁的印厂对于促进内地印厂改革管理,提高水平,也很有好处。目前全世界大都采用电脑排版,但我们印厂还未完全摆脱铅印工艺。据了解,铅印还占50%。铅和火的年代,还要延续若干年。我们印厂生产效率还较低。内行的同志说,与海外比,我国印厂按人平均产值,相差二三倍。

二、世界图书出版发展的势态

第一,世界出版物丰富多采,各国很注重交流。杰出思想家、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著作很多,这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许多有名望的出版社,出书很严谨。其出版物反映了国际的学术水平。如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法国拉鲁斯出版公司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不但有科学水平,而且插图与印装精良,受到人们赞扬。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语词典,在世界上独占鳌头。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收集世界最著名专家包括中国科学家与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价值。意大利与法国一些有名的出版公司出版的艺术作品,包括佛罗伦萨的古代艺术和卢浮宫收藏的杰作,出版物的质量居世界前列。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岩波文库》,集文化精粹,已连续出版了半个多世纪,品位很高。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图书出版交流。重要著作,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译本。日本经济与文化发展迅速,这与其吸收外来文化有很大关系。外国出版了新的重要学术著作,日本很快就有译本出现。德国科学很发达,他们密切注视国外的研究成果。德国出版的7本书中, 就有一本是翻译著作。

第二,世界主要图书市场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全世界一年出版图书80万种,其中美国8.5万~10万种,英国9.5万种,德国7万~8万种,法国3万种,日本6万种,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各有2万~3万种。这些国家出版图书占世界图书的60%~70%。顺便说一下,俄罗斯出书也很多,前苏联一年出书8万种。

英美的图书输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及英语地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文化较高的国家输入英语图书很多,例如日本及欧洲各国。法国图书输向世界法语地区,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南美、北非及东欧等地。英国图书40%以上供出口。加拿大图书市场80%为英美和法国图书占领。澳大利亚1995年销售图书8.05亿美元,只有4.87亿美元图书为本国出版。

第三,图书出版的竞争及销售市场的争夺很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图书出版业务操在少数几家大集团手里。美国3000多家出版公司,只有少数几家,如麦克劳·希尔公司、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兰登公司等出书占很大部分。美国一年图书销售200亿美元,麦克劳·希尔出书就达12.35亿美元。德国一年图书销售120 亿美元, 贝特尔斯曼公司出书就达 40.6亿美元,占1/3。法国四大出版集团——城市出版集团与阿歇特、加里马尔、费拉马里昂集团控制全国图书出版的25%。日本4500家出版社,其中10家出版社如讲谈社、小学馆、岩波书店、学习研究社等,占图书杂志市场的40%。

在世界商品市场上,图书出版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按照平均利润原则。资本投到图书出版业,也和投到其他商品一样,都要有回报。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破产和吞并不时发生。例如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吞并了斯克布父子公司、四面八方公司、教科书出版公司,几年之后却被英国罗伯特·马克斯韦尔以26.4亿美元购买。到1994年,马克斯韦尔自杀和破产后,麦克米伦公司又被美国派拉蒙传播公司兼并。

第四,垄断世界图书市场的一些大国,其版权收入巨大。据欧洲联盟信息监测局发布的资料,英国每年图书零售总额为25亿英磅,但版权总收入一年即达180亿英磅。版权经过转让、租借、 邻接以及各种不同文种与电子出版物的使用,其收入比原出版物增大很多倍。美国情况亦相同,据美国知识产权联盟公布的数字,1993年美国包括图书、音像、计算机软件等产品销售458亿美元,其版权的收入竟达2386亿美元, 增大5倍多。

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扩大知识产权和版权的收入,制定了各种法规。如美国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研究与开发,可从应缴所得税中扣除40%。美国对技术的研究进行封锁,严禁他国偷窃,以保护知识产权。

第五,现代科技发展迅速, 电子出版物勃兴。 人们预料在未来的21世纪,图书载体将发生巨大变化。据1996年3月在纽约召开的CD 与连机出版大会的信息,1995年全世界上市的驱动器6510万部,1996年为 1.08亿部。1995年美国共有多媒体PC机2700万台上市,1996 年就达4000万台。现在美国已有1/3的家庭拥有电脑。欧洲电脑也发展得很快。电脑的发展,为电子出版物提供了条件。

现在,具有丰富资料的百科全书、辞典以及历史档案资料,纷纷被纳入电子光盘系列。美国已设计“连机发行”图书,即出版社与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把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传送到全国的计算机用户。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已宣布通过英特尔计算机网络系统发行图书。

目前深感我国出版图书虽在数量上占世界很大的比重,但在内容方面,贫乏者甚多,重复的现象严重。具有学术价值与富有创造精神的书比例不大,平庸的读物充斥市场。在政策上应采取有效措施,包括稿费、税收、基金等办法,促使有水平的学术与艺术著作的出版。这对出版社与作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各国出版的图书中,值得我国阅读、借鉴与移植的很多。文化与科学的发展,都是世界性的。只有互相交流,才能促进和提高。我们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但是汲取国外的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历来重视图书著作的翻译工作,但是由于我们承认了国际版权,资料来源以及出版社经济上的原因,近年来翻译著作大为减少。有的出版社减少了50%,有的减少了90%。尤其是科技图书与现代文学著作,降幅更大。这应引起注意。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出版事业也在不断提高。21世纪将是中国人民的世纪,中国文化出版事业将进入世界强国之林。那时我们才是真正的出版强国。

世界图书市场与中国出版业

当今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我国出版界面临全球范围出版市场的竞争,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整体合力的大出版企业集团,是难以抗衡国际竞争的挑战的。早在几年前,我国出版界有识之士就呼唤要“营造大市场,培育大企业”。这不仅是我国出版界面临的一个有待研讨和解决的迫切课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一)

目前世界各国每年究竟为全球提供多少种书,尚无一个十分确切的数据。世界各国的出版统计数字尽管还不太完整、不够准确,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数字来看,各个国家每年为全球提供的图书大约为80万种左右,平均每年增长率4%弱。图书的产量虽然与日俱增, 但世界各国出版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70%,而出版的图书只占全部的20%左右。

从图书的销售来看,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 全球年销售额约为700亿美元左右。图书市场基本上被几个主要出版强国所分割。例如:

美国图书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占全球图书销售总额的28.5%;

德国年销售额为150亿马克,约合100亿美元,占14.28%;

日本年销售额为10376亿日元,约合62亿美元,占8.85%;

法国年销售额为150亿法郎,约合40亿美元,占5.71%;

英国年销售额为27亿英镑,约合37亿美元,占5.28%;

俄国年销售额为128000亿卢布,约合32亿美元,占4.57%。

以上六国合计为471亿美元左右,即占全球图书总销售额的48.61%。

我国虽非出版强国,但就出版总数及发展规模来看,也算得上是出版大国,年销售图书为186亿人民币,约合20多亿美元, 实际所占份额约为3.4%。

西方国家的大型出版企业集团,往往又占本国图书市场很大的份额。如美国麦克劳—希尔、西蒙与舒斯特公司,图书营业额都在20亿美元左右,仅这两家大出版公司即占美国图书总营业额的1/10;法国阿歇特出版集团年营业额为4亿美元,也占法国出版市场份额的1/10;德国贝特尔斯曼出版集团,图书营业额为40.6亿美元,占本国图书总营业额的40%;日本讲谈社图书年营业额为15亿美元,占全日本总营业额的24%。

这些大出版企业集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本国出版业的发展起很大作用。而这些大出版企业集团的形成,主要与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国家出版业兼并、收购与建立跨国公司等有直接关系,如1986年贝特尔斯曼出资5亿马克,兼并美国道布尔戴公司(即双日出版公司), 并与其1977~1980年兼并的矮脚鸡图书公司组合在一起,在美国成立了矮脚鸡—道布尔戴—德尔出版集团公司,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贝特尔斯曼在国外的图书营业额有一半在美国市场销售。许多大出版公司通过兼并其他出版企业,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反过来又把图书市场推向国外。如上面提到的贝特尔斯曼在国外赚的钱比国内多,销往国外的图书营业额约占63%。麦克劳—希尔公司年营业额20亿美元,市场份额46.4%在国外。荷兰的沃尔特斯·克吕韦公司年营业额14亿美元,有58%的份额在国外。

(二)

我国作为世界出版大国,年出书10万种左右,即占全球图书出版总数的12%左右,印行册数六七十亿册,其数字之大,令世人惊叹。但是衡量一个出版大国的实力,除了看它的出版总量,更主要的还应看它的贸易额所占的比例和人均占有率。1994年我国列入国家统计的图书(含课本)总销售额为134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5.5亿美元, 只及美国一年图书总额的8.5%。德国贝特尔斯曼1994年图书销售额为70亿马克, 约合人民币400亿元左右。 我们一年图书销售总额还不及贝特尔斯曼这一家大出版公司多。这里固然有币制和书价等不可比的因素,但差距是明显存在的。1996年尽管我国出版数字略有回升,但这个有着较大差距的比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至于人均占有图书的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每百万人均我国为77种,而发达国家平均有513种。从人均码洋看, 德国最高,为124美元;其次是美国,为77.2美元;再次是法国,为69.3美元。英国为63.5美元,日本为50美元,俄罗斯为21.5美元。 而我国则为11.6元人民币,折合美元只有1.36美元。

我国的图书市场刚刚培育,发展还不健全,不但出版社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而且大出版企业也远未形成。如中央部委有关出版社年图书出版金额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15家,1995年度总定价金额26.29亿元,只占全国图书总定价的10.79%, 其中出书金额最大的中国地图出版社,也只有3亿多人民币,约占全国出版总码洋的1.3%。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关系,出版社都是全民所有,而且是小而全,又都独立自主,各自分割,形成不了一个强有力的群体。因此,要想跻身于世界出版强国,还要作很大的努力。

(三)

我国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地方出版社迎着时代的潮流,在组建出版集团上已崭露头角。1992年山东省出版总社(集团)正式成立,开了我国出版界组建出版集团之先河。多年来,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已形成了新型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格局,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供应、外贸五位一体的、图书门类齐全、出书功能完备、组织机构严密的出版实业集团。随后,许多地方也相继组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出版或印刷等集团,如江西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公司、新疆出版印刷集团、浙江印刷集团、天津出版贸易集团公司、北京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外文局的中国对外出版集团等。在图书发行流通领域,以新华书店为核心的省市发行集团,和以出版社为核心的专业图书发行集团也都相继出现。特别是以同类型出版社跨地区的横向联合,组成以出版物为结合点的专业型出版联合体,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1991年由广东科技出版社牵头,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地的13家地方科技出版社和中央部委所属2 家科技出版社联合组建的外向型科技图书信息联合公司(集团)。他们以集团的联合体优势,扩大对外宣传,树立出版社形象,建立信息网络,推出适合海外图书市场的国内外科技图书,引进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海外最新科技出版物,并重点组织外向型图书的合作出版,既提高了集团在海外的影响力,又为我国科技图书出版业尽快地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集团公司于1993年又与台湾两家出版社合资组建了百通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建立和扩大图书销售网,拓展海外市场,打开我国图书在海外的发行通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百通集团公司成立五年多来,在推动科技出版力量的联合和规模经营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出版集团的组建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它的逐步兴起和增强,将会越来越显示我国出版界的雄厚实力,加快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步伐。

(四)

目前世界正在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各国的国际贸易额飞速增长,这种趋势又被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所推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外部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中国出版物市场不可避免地终究也要成为世界出版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今后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取得成功,必将把我国出版业作为信息服务业纳入全球贸易轨道而走向世界。

面对世界全球战略的挑战,我国出版业者必须审时度势,有前瞻意识,建立一种新的视野,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大出版企业的实现。要尽快建立新型产权关系,以经济为纽带或以资产结构重组的出版集团,构筑新的投资方向,提倡社际互相参股,按出版企业内在的经济联系进行优化组合,结成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增强出版集团牢固的凝聚力,在严格的出版产业政策引导下,使大出版企业集团发育成型,不断完善提高。

组建大出版企业,发挥出版集团优势,是为了我国出版业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在参与世界图书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出版业者应该有勇气有胆略在国际市场上去搏击长空,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战略思考。加强合作出版,扩大版权贸易,向外扩展发行网点,增设海外窗口等等都不失为有效途径,但是否还可进一步设想去开拓跨国经营,甚至也能出资去兼并国外一家有影响的出版公司,借船远航,为我服务,用一种开拓型、外向型的崭新的模式,去改变对外宣传和出版贸易中一贯运作的老模式,走出一条出版经营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科学化的路子,不断壮大自己的出版实力,扩大我国出版物在海外的市场。

国外音像出版现状和音像引进

图书、电影、唱片是新中国诞生后文化事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起步的中国音像业,肩负着继承传统,开拓未来的使命。把握这种文化体验和视角,正确审视我国音像业的定位,才能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努力发展我国民族音像事业。

国外唱片出版业

当今全球音乐音像制品市场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当属国际“五大”唱片公司。这五大国际唱片公司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节目资源,影响到我国唱片业的诞生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音像业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几年,五大国际唱片公司在港台地区制作的华语节目,在我国的音像市场中已形成较大的市场。

(一)五大唱片公司简介

1.Sony Music(索尼)

Columbia(哥伦比亚)公司创建于1889年,最初是在美国专门销售爱迪生发明的唱管留声机起家的。1922年成立了CBS公司,20 世纪中叶,CBS公司独霸了全球的唱片市场,并有了更大发展。1989 年被日本索尼公司收购。

2.EMI(百代)

EMI的起源有两个。一个是Berliner(贝林)在1898年创立的HMV公司,1900年正式使用那个著名的小狗聆听留声机的HMV商标。 另一个是哥伦比亚公司。1929 年两者合并成立了电气实业有限公司, 英文简称EMI。这一合并使EMI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1979 年, EMI 为Thorn(科艺)集团收购,但仍保持自主经营。整个80年代,EMI的经营状况颇佳。1992年,EMI收购了英国著名的独立公司Virgin(维真), 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唱片公司。

3.PoLy Gram(宝丽金)

宝丽金的起源和EMI一样,也是Berliner(贝林)的留声机公司。 1962年,西门子和菲利浦决定将他们的唱片机构合并,于是宝丽金宣告成立。60年代是宝丽金事业的起步阶段;70年代,宝丽金收购了MGM 公司,并在席卷全球的迪斯科热中大显身手;80年代以后,宝丽金不断收购兼并其它公司而扩充实力。宝丽金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最为成功。

4.BMG(Bertelsman Music Group贝塔斯曼)

BMG 国际音乐集团是贝塔斯曼集团下属的音乐集团。 贝塔斯曼在1958年成立第一家唱片公司,取名Ariold。从六七十年代起,通过兼并四大著名音乐制作公司,尤其是1987年收购了RCA公司后, 摇身成为世界五大唱片集团之一。

5.WEA(华纳)

WEA(华纳)公司是当今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中唯一一家美国公司。 “华纳兄弟”是好莱坞八大影业公司之一。1930年通过收购Brun-Swick唱片公司后进军唱片业。1968年,“华纳兄弟”通过收购、兼并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国际五大唱片集团之一的WEA正式成型。 华纳拥有众多著名歌手和乐队,其中像Madonna(麦当娜)更是华纳的台柱。

五大国际唱片公司在全球唱片市场各自约占15%上下的份额,加起来是70%~80%。五大唱片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和措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唱片出版经营中的规模经营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五大国际唱片公司发迹虽有先后,但都是通过不断地收购、兼并其它唱片公司逐步壮大的。而且发展至今均已从属更大的集团公司。如WEA 华纳属于“时代——华纳”集团;宝丽金属于西门子/菲利浦集团;EMI 属于科艺集团;Sony Music(CBS)已是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一部分;BMG是贝塔斯曼下属的音乐集团。

其二,集团化管理。五大国际唱片公司兼并合并其它公司之后,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如BMG在全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00家公司。这些公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BMG的全资公司,如BMG 香港公司、 BMG台湾公司等,董事和总经理实行聘任制。一类是收购公司, 有些在当地发展的公司,如香港HK公司,是通过收购其音乐品牌,成为一种不独立运作的公司。另一种收购公司是通过购买其股份的方式,如香港“艺能动音”的80%股份被BMG 收购, 这类公司独立运作, 财务由当地BMG派驻员兼管。

其三,独立制作人体制。海外唱片公司都有自己旗下的歌手、乐队,大公司要包装不同歌手,难以在出唱片时把每一个歌手都摆平,内部易产生磨擦。独立制作人体制,为歌手的发展、制作专业化程度提供了保证。公司内,由财务部进行统筹和监管。节目制作的前期,首先要确定项目负责人,再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计划和每位歌手的情况,提出设想和制作计划,分别与企划部、制作部联系制作。后期工作,主要是对外宣传和编辑出版及演艺活动。但不管是前期还是后期,最终都由财务部进行统筹。唱片公司以外的独立制作公司,整套运作都是以经纪人为中心运作的。这种情况不适应我国唱片出版管理的体制。

(二)唱片市场的连锁经销

世界上较大的唱片连锁销售公司,一是HMV,一是Vingin (维真)。这两个公司都曾属于EMI,现在都成为独立的国际唱片经销公司。 出于商业秘密等因素,我们现在还没掌握其总体规模和经销额,通过在美国和香港的实地考察,了解到这些唱片销售公司有几个特点:

一是规模大、品种多。在好莱坞有一家Virgin音像城,显示的音乐唱片有5万种,分几大门类排列:古典音乐、轻音乐、乡村音乐、 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约占1/3,设在专门的套间内,所有唱片和音像制品,按音乐家的名字排列摆设。

二是服务周到,功能齐全。在这些音像城(店)内,最新出版的唱片都放在专柜上,旁边有耳机,可供选听。一些经典艺术片,不同的版本都被输入到电脑中,并附有资料可供检索。我的一位朋友要买《胡桃夹子》激光视盘,从电脑中查到三个版本,分别来自前苏联、日本和美国。

三是经营时间长,开架选购。在美国洛杉矶繁华地,夜间除酒吧外,灯火通明的地方就是唱片店。你进去后可以在货架上自由选购,或者拿起耳机随意听听,买不买都可以感受一下这里的音乐氛围。

据国际唱片协会(IFFI)公布的统计,1995年全世界的唱片、磁带及CD的销量比上一年增加了几乎10%,总销售额近400亿美元,其中, CD 的销量占一半,录音磁带的销量在大部分国家都下跌。 据协会的统计数字,北美、日本、欧洲联盟国家的数字加在一起,竟占了全球音乐制品销售总数的80%,但这些国家的录音磁带的销量却在下降。而世界上录音磁带销量的40%,来自中国、印度、印尼和俄罗斯。据统计,中国音像市场70%~80%是录音磁带,一些精典作品CD的数量多一些。

(三)国际音乐博览会和音乐大奖

国际音乐博览会(米德姆)

自1967年,在法国戛纳举办第一届“国际音乐博览会”以来,国际唱片业每年都举办一次,今年是第32届。这是国际唱片业最重要的国际交流场所。英文名称是“MIDEM”(米德姆)。1996年的米德姆, 有来自79个国家、3620家单位的10885名代表参加。其中51个国家的1780 家单位共设摊420个。200个艺术团体共举办50场专场音乐会,会议期间举办了20场专题报告会。博览会的宗旨是“展示、贸易、交流”。随着国际唱片业的兴盛,米德姆开始派生出许多“分支”,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在香港举办的“亚洲米德姆”、在美国迈阿密举办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米德姆”。地区性米德姆办得也相当有规模,例如’96亚洲米德姆的规模为33个国家和地区,1130家单位派员参加,595 家单位设摊参展,共有2432名参加者。我国音像出版单位和进出口公司也派员参加,利用这个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在第三届亚洲米德姆期间,举办单位到我国展台前,探讨在上海举办第四届的可能性,主要是想把规模办得更大些。

CRAMMY(葛莱美)音乐大奖

1958年创立,已举办39届,是美国录音艺术科学学会举办的全美音乐大奖。已成为与电影奥斯卡奖、电视埃米奖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大艺术奖项之一,是全球最高权威的音乐奖项。分为最佳单曲奖,颁给演唱者;最佳歌曲奖,颁给词曲作者。最近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了《葛莱美提名歌手专辑》。

国外录像业的发展

我国音像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由于对一些现象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上,使音像事业的发展走了不少的弯路。在录像市场起步阶段,受海外引进的冲击,美国、港台地区的电影录像片在市场上占据主体位置。音像市场受海外节目的制约、牵制,以至影响了音像事业自身的发展。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人们逐步认识到,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娱乐节目的发展并不能代表音像事业的全部。音像制品作为当今社会思想、文化、科学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整个社会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在把握音像制品多功能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正确看待好莱坞的影视录经营制作体制。从我国现行体制的角度看,最能推广影视录体制的是广播电视系统,在行政力量、节目制作、整体经营等方面都具备了优势,但人们构想的“大电影”体制,还需要探索。

(一)美国电影的海外走势

美国是一个电影、录像节目生产大国,绝大多数制作厂家集中在洛杉矶等西部城市。他们的生产手段、制作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制作的节目适合口味不同的众多消费者,这就是美国电影的影响面越来越大的缘故。因此渴望打入海外市场,是继电影之后,在音像节目上采取的又一个同样步骤。美国的录像业随着电影、电视、音乐的发展而发达起来。正因为录像和电影在经营上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国对电影的管理和经营,实际上成了录像制作、发行的依据。

1.美国电影、电视节目在欧洲共同体各国市场上占有68%~90%的比重。美国的音像制品对欧出口顺差每年高达300多亿美元, 使欧共体国家受到极大冲击,威胁着欧洲视听企业和7万人的就业。 欧洲有关人士认为,如果欧共体不采取措施,欧洲的视听文化将要面临最终消失的危险。在世贸组织WHO乌拉圭回合谈判中, 欧共体国家对“视听产品”等文化商品地位问题上所采取的坚决态度和整体行动,就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2.好莱坞的制片商一直渴望打进中国市场。中美知识产权谈判实质是:市场清理干净让我的产品进来。对好莱坞制片商来说,一个一年出售电影票多达50亿张、大约是美国4 倍的中国电影市场犹如一个大金矿。好莱坞一些制片公司例如索尼公司属下的哥伦比亚三星公司、时代华纳公司拥有的华纳兄弟影视公司都在北京开设了常驻办事处。使好莱坞制片商最感兴趣的是在中国电影院上映美国片。在中国大约有3100家电影院,大体上与美国相等。

但在中国上映美国片仅仅是广泛合作的第一步。好莱坞的制片商们说,这样能导致潜在的更有诱惑力的商业合作,建造综合性影院,出售与电影有关的商品,建造电影主题公园和为中美两国的市场合作拍片。

最近几年好莱坞利润下降,一些制片商便把目光转向海外以求增加利润。他们已看到了好莱坞影片在拉美和东南亚的快速增长,几位制片公司的总经理预言,在中国市场的这一天即将到来。《狮子王》一片在中国放映票房相当可观,使发行该片的布埃纳·维斯塔国际公司获得丰厚的利润。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方对美方提出的取消电影进口配额作了让步,但同时,在《电影管理条例》中规定,电影院上映的国产电影不得少于三分之二,对此美国政府表示很大不满。

(二)发达的录像租赁业

音像制品的租赁是国际上成功的经营模式。在美国,租赁是录像业的主要市场,产值和利润都比销售市场大。美国共有2.5 万个音像租赁店,数目虽不多,但规模都很大,设在居民方便的地方。租看录像带是美国中产阶级以下收入者的主要娱乐方式。美国最大的录像租赁网是“BLOKBUSTER”(巨片影带),在美国共有2000个连锁店,在世界其他地方还有1200个连锁店。美国的每个录像租赁店的品种都在几千上万种,以录像带为主,同时出租VCD、LD和各种计算机软件。 美国租赁市场基本为“巨片影带”、“大楼”、“全库”三大租赁网控制,它们的特点是:品种多,电脑管理,价格按“新”的程度灵活变化,实行会员制,注重公司形象,不出租赤裸裸的色情片。美国人每年用于租赁录像带的费用已达到81亿美元,估计今后两年内将增加到94亿美元。

从国外的音像连锁经营来看,主要特色有两个:一是统一供货,二是统一核算。其经营规模在市场上有着特殊意义:①连锁经营的管理结构,易于调控和规范音像市场,形成良好的市场操作氛围;②连锁经营的组织形态,易于遏制盗版,有利于版权保护;③连锁经营运行机构易于形成产业化结构,其专业化分工,信息快捷准确,能够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尤其规模效应和降低管理成本能带来价格优势;④连锁经营的网络体系易于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音像租赁业基本上是以大公司跨地区、甚至跨国的连锁方式经营运作,所以连锁经营便于音像业的国际化发展。

在我国,今年1 月正式成立并开始试营业的中邮音像租赁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以连锁租赁的方式进行规模经营的国有音像租赁企业,将借助邮政系统点多面广的优势逐步建立总公司、城市中心店、基层连锁店三级网络,实行统一配货、标识、价格和管理。目前该公司已在辽宁、江苏等省开办网点633个,受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欢迎。 下一步拟加强网点建设,充实节目品种和内容,完善规章制度。

有利可图的美国科技出版业

美国是世界科技强国,有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书稿源充足,甚至很多外国科学家也在美国出书,因而科技出版很发达。美国的学术书、科技和专业书、参考工具书,约占整个出版总量的30%。许多集团型的大出版社和独立的小出版社,除了出版一般书外,也都出版学术书、科技书和专业书。一位出版界人士说,科技出版小心谨慎而有条不紊,比较保守,相对而言风险较小,并且有利可图。

为什么美国不存在科技书出版难?当然,美国的国情和遇到的问题和我国不同。但是,出版社特别重视发行工作,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普遍采取邮购直销、强力促销和书评宣传等方法,可能是许多成功因素的关键。

首先,美国出版业长期稳定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一个自然有序比较成熟的图书市场,其中科技书占有很大的份额。同时,美国科技书在国际市场也有较高的声誉,每年向海外大量出口,可为出版社增加很大一笔收入。

其次,科技书定价高。通常科技书印3000册即可收回前期投资,有时甚至能赚回一点推销和处理订单的费用,有的还可以出售附属权,有些不容易找到读者的专业性很强的书,即使印数在1000册以下,也可以做到不亏本。

第三,美国科技书只有很少一部分通过书店和批发商发行,因此,出版社可以节省一部分中间代理人的折扣费用。

第四,美国出版社采用了最实际有效的销售科技图书的方法——邮购直销,把书直接卖给读者和一部分图书馆及大专院校。这是出版社有利可图的最根本原因。现在邮购直销量已超过书店的营业额,其发展速度之快和繁荣的情况,令书业界人士感到惊奇。

美国大约有2万家书店,其中科技书店约1500家, 而备货品种较多的大型科技书店据说至多只有35家。普通书店由于科技书定价高,折扣小,只有20%的折扣,一般都不愿卖科技书。而对出版社来说,因为书店销售科技书很少,也就不把书店作为主要发行渠道和获利的来源,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开拓发行渠道。美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很广,书店的备货只占新书的很小一部分,所以邮购直销显得特别重要和有意义。一位出版业的人士说,除了邮购以外,再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能迅速有效地把科技书送到读者手中。

美国的邮购是出版商尤其是科技出版社的主要销售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推广宣传,开展邮购订货,是积极进攻型的。邮购的方法有两种:1.直接诉求邮购,目的是直接从接受邮件人那里得到订单或回答,也有的称“直接订单”或“邮购订单”。这种报价性的书目如果针对性很强,目标准确,就可以得到相当好的回报。2.直接邮购,也可以说这个词是“直接邮购广告”的缩写。它的功能与出版社在报刊上登版面广告一样,有目标地向一部分读者推广现存图书。

出版社通过邮购把书直接卖给读者和使用者,邮寄对象有三个方面:1.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行业的专业人员;2.各类公共图书馆和专门图书馆;3.大专院校,主要是大学教授,他们能影响教育官员。同时鼓励教授索要审读样本,争取被选用作教科书。有时教授的私人图书馆也会订书。因此,凡是实行邮购直销的出版社,首先要投资开发建立邮购户名单。新建的出版社甚至把全部推广宣传费都用于这一方面。开始,邮购名单可以向邮购公司购买,也可向各种行业团体索取他们的会员名单。

在邮购直销业务中,还流行使用一种商业回复卡。卡片有很多名称,也有称直接回复卡、直接回复广告、商业回答卡、散叶卡片袋、流通名信片、产品信息卡等。1959年,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首先用这种卡片推销学术和科技图书,取得很好的成绩,后来逐渐在美国出版界推广开来,并流行于国际图书市场。

除了邮购这种有效方式外,美国出版社还十分重视促销策略。通常,一个年销售额100万美元的出版社,都设立市场部(或销售部), 由副总裁兼市场部经理,主要职能是计划和安排本社图书或其它产品的销售,也就是为了获得订单。同时,策划销售战略和派出销售代表。市场部下设促销协调员、销售协调员,有的还设行政助理员。

出版社的销售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个别挑选值得专门做工作的潜在客户,面对面进行访问,在家庭或在展览会上与读者见面交谈,或者打电话和寄宣传推广资料。推荐的书目包括一部分适合被访人兴趣的新书。这种一对一的销售方法称为“销售职能”。另一种是出版社通过大众媒体与各类有可能买书的客户进行沟通,而不是针对某一类专门读者。大众媒体包括:邮寄印刷品、书封、书评、广播电视的演示、宣传资料夹、报刊广告、商业广播、展览会接触、电话交谈等。这种宣传不是针对某个人的,推荐的书目要有库存书作后盾。这种做法称为“促销职能”。在一对一的销售中,出版社的销售代表的作用很大,他们定期访问经常往来的书店、批发户、图书馆乃至个人客户。

虽然发行科技书主要是邮购直销,但出版社仍离不开批发商。一部分书店的科技书进货、图书馆购书、学校采购教科书,有些还要通过批发商进行。因为有的小出版社不同零散的客户打交道,不愿意接受只订一本书的小订单和添货单。不少批发商常常自己备货,以便随时添货,并且发货快,大批书集中开一张发票,定期一次付款。批发商中还有一批专门的图书馆批发商、学术书批发商、医学书批发商。批发商都是以服务取胜,如代替图书馆选书,平装书改精装、加工目录卡、代做书封等等,省去图书馆繁杂的劳动,所以也很受欢迎。因而许多图书馆主要通过批发商买书。

近年来很多美国出版社用“800”电话促销科技图书, 替代了部分邮寄推广品。“800”是专门用于直销的电话区,客户打电话购书, 邮资由出版社总付。

美国书评很发达,对宣传促销学术和科技图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出版社重视,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也积极配合。在美国,一般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商业视野极为有限,也很少有时间去逛书店。这些人获得图书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报纸和科技杂志上的书评,以及出版社邮寄的推广资料。据调查,60%的科技人员买书是受书评的影响。例如购买物理学类图书的客户,80%是在看到书评后才买的。而学术和科技书的主要客户——图书馆,通常都是根据报刊上的书评选订图书。他们很少直接向小出版社和鲜为人知的出版社订书,如果某本书不是经一位有名的作者或专家推荐,他们是不会买的。美国几千种刊物都设有固定的新书消息和书评栏目。除了报纸以外,这些刊物大致有以下几类:1.出版、图书馆专业刊物,如《出版商周刊》、《图书馆杂志》、《选书》等;2.综合性的科技刊物,如《科学》、《科学美国人》、《新技术图书》等;3.各种专业科技期刊,如《美国数学学会会报》、《数据自动化》、《建筑学记录》等;4.各种书评文摘期刊,如《科学书评索引》、《图书评论文摘》、《一般科学书评索引》,从这些文摘和索引,可以查找到各专业的书评刊物。

世界范围内的印刷企业规模

同其它工业门类相比,印刷工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多数分布在工业发达地区及人口集聚区的特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表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中,雇员人数在20人以下的印刷企业占印刷工业企业总数的80%。20人以上至数百人的企业在印刷工业中属于中型企业。在一些国家中,小型印刷企业的比例更高。意大利有95%的印刷企业雇员人数不足20人。但是,在欧美国家也不乏几千人乃至几万人的大型或巨型出版印刷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数量不多,却在欧美印刷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1995年欧洲前30位大型出版印刷企业的排名情况统计表,供读者参考。

欧洲地区前30位大型出版印刷企业情况统计表

(来源:Dun & Bradstreet Europe 1995)

*所据资料原文如此。

从表中得知,欧洲最大的印刷企业在德国,年产值达102.9 亿美元,雇员人数有5万人之多。欧洲前30位大型印刷企业中,有12 个在英国,可见英国出版印刷业的繁荣与巨大。这30个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法国、丹麦等少数几个欧洲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型印刷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小型印刷企业数量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大型国有印刷企业仍然是印刷工业的中坚力量。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万人以上的特大型印刷企业。近来传出消息,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新华印刷二厂及北京新华彩印厂正在酝酿组成一个大型联合印刷企业,一旦这几个企业实现联合,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可能超过万人的)印刷企业。

中外图书发行常规方法的比较

从总体来说,中外图书发行常规技术方法大致相似。虽然社会制度、管理体制、出版印刷水平、购买力水平及经济发达程度等都存在一些差异,但宗旨却是一致的,即尽快、尽可能方便地将出版物提供给读者,实现图书商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获取销售利润。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图书发行常规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弄清这些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一、常规技术方法的差异

1.订购方法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出版商、批发商(或零售商)大多采用给零售商(或团体、个人读者)免费寄送订单的方式征求常规订货,订户将订单填妥寄回或是电话回告即可。一般从发出订单到读者收到订购的图书,大约需12天左右。我国的图书常规订购方式则不同,虽也有出版社直接寄订单给零售、批发书店的订购方式,但主要的却是由批发书店将各个出版社的新书预告编印成目录报,再经邮政部门寄到各零售店及团体读者(一般不针对个人读者)。因此,从出版社发出新书预告到读者在零售书店购得书需耗费较多时日,不少需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图书发运技术的差异。发达国家交通普遍发达,高等级公路网遍布全国城镇甚至乡村,所以普遍采用由出版商、批发商用汽车直接送书上门的方式,也有少数采用邮寄送货方式。我国图书发运方式主要依赖铁路货运这种线路贯穿全国多数地区且比较经济的发运方式。不通铁路的城镇,也有采用汽车通过公路发运的。因此,我国图书发运的效率受铁路运力、货运计划调配的制约而较低,加上公路运输尚不发达,故与发达国家在图书发运的方式及效率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途时间往往是发达国家的5~8倍。

3.图书货款清算的差异。我国图书出版部门、发行部门之间的货款结算主要依赖收付双方商业银行间的委托收款。由于当事双方或银行系统内部等多种原因,使货款迟迟不能收回,耗时一般从10天至150 天不等,收款采用发货即收款方式。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出版商与批发、零售商之间货款清偿也通过银行系统及邮政系统,采用先收货后付款方式。收到订购图书后,读者或书商以签名支票方式通过银行或邮局支付书款,完成清偿一般在10天左右,很少逾月不付款的,因为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企业及个人的经济行为,有意拖欠货款将会受到起诉。

4.图书分发的差异。我国图书批发机构对待图书的分发一直沿用多年的老方法,主要依赖人力手工,从人工审阅订货卡片(单据)或调拨单,到人工装卸、堆码待运,仅有少量辅助性机械。由于大多数环节依赖人力手工,故整个分发效率不高,导致发行周期过长。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基于其较高的经济、技术水平,图书分发普遍采用高效率的机械化、电气化手段。成龙配套的自动化流水线完成配书、装箱、打包、捆扎、贴签、传送、堆码、装车等一系列工序,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参与。所以,在劳动力数量、劳动强度、分发速度与效率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5.图书销售方式与方法的差异。我国图书发行界的销售虽是开架、闭架两种方式兼有,但从数量上看仍以闭架销售方式占多数,主要仍是由营业员隔着柜台服务,根据读者的需要从架上取书售书。大中城市中大型书店多采用开架服务,通过增派管理人员实施现场监控与管理。整体来说,我国图书销售收款、记帐、开票基本上是算盘、计算器、笔,个别城市书店(如深圳市新华书店)采用了全程联网的POS 网络销售系统。

在国外图书发行界(尤其是发达国家书店业),不论书店大小,普遍采用开架售书方式、条形码自动扫描输入销售信息、自动计价、分类统计、开票、记帐、找零、结帐等。在一些大型零售书店中,如美国纽约的Bames & Noble书店,英国牛津的Blackwell书店,都配备有先进的电子摄录监控系统和POS销售系统,对库存、 销售情况能自动记录跟踪,并对开架售书现场进行电子监控,这样一种威慑工具对防止窃书有较大作用。此外,国外大中型书店大都装潢考究,光线充足,在众多高至天花板的开架书架间,有供读者取高层书架图书的步梯,有供读者仔细浏览的小凳。不仅如此,在这些书店里,还普遍设有咖啡厅,出售软饮料和点心给流连忘返的读者。还辟有专门的场所举行作家与读者的座谈会或签名售书活动,平日则作为读者的休息处。很明显,我国图书发行界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方式与条件。

6.图书库存管理技术方法的差异。我国书业界图书库存管理一直采用卡片与库存帐管理库存信息、平面堆码或按书架号存放图书实物这种方式。手工翻阅帐本、卡片查询库存信息,是较常用的手段。图书进、出库主要依靠人力,有限的库容空间没有充分得到利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发达国家,批发商、零售商基本都采用电子计算机存贮和检索库存图书信息,不仅效率高,而且查询快、准。库存图书多采用高大的书架在书库中分区、分排存放,微型巷道叉车、传送带、垂直升降机等的使用,使图书进、出库与堆码、移动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还能充分利用库容空间。

二、存在差异的原因

前面我们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外图书发行技术方法存在的差异。究其原因,有国情不同、各国图书发行的历史与发展经历不同的原因,也有经济发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法律意识及文化素养等原因。譬如图书订购方法的差异,原因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程度、数据通信技术及设备的水平与制造工艺、图书订购模式习惯不同所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及联网的普及和数据通信设备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彼此的差异及差距会不断缩小。图书发运技术的差异,既有国内外在仓储、包装、捆扎、传送机械化程度方面的差距,也有发行部门经济实力和运输工具及条件的差别。图书销售、库存管理上的差距,不仅因为硬件水平存在差异(书店店堂装修、计算机辅助管理、监控等诸多方面),而且还因为职工素质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书店业中,占职工比例的80%以上是大学生,硕士、博士生占相当比例。因此,在对各种专业图书知识的了解,对读者疑难的解答及推荐图书、耐心服务,利用计算机终端查找库存与销售信息等诸多方面,发达国家明显优于我国。所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书业界从业人员的素质、文化程度、敬业精神,并在国家经济日益发达的同时注意提高发行界各项“硬件”的水平,才能从整体上改变我国图书发行界的面貌。

对中外出版业比较研究的几点看法

在出版学领域,随着我国出版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强化,比较研究开始引起专家们的注意。王益先生今年初发表在《中国图书商报》上两个整版的文章:《中美图书出版发行差距在哪里》,即是一个重要标志。我们相信,在老前辈的带动下,对中外出版业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比较出版学也一定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整个出版学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此,特就中外出版业的比较研究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点,为什么要对中外出版业进行比较研究?

中外出版业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比分析,掌握中国与国外出版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我国出版界对国外出版业的全面了解,从而为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现代出版业发展潮流的中国现代出版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出版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外出版业的比较也是一种中外文化的比较。

文化本身所固有的“瑕瑜互见、善恶并存”的内在规定性,使得出版业也具有类似的特征。通过对中外出版业的比较研究,能更加清晰地鉴别出版业反映出来的中外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避免出现不加选择地接纳西方文化的倾向,防止出版业中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抬头。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十多年来,我国的出版业已获得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出版业总体规模还是出版物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在国际图书市场上, 我国却没有赢得应有的地位。 1991年,我国大陆图书出口仅630万美元, 只有同期我国台湾省图书出口额2.1亿美元的3%。一个世界出版大国未能成为国际出版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各个出版业发达国家缺乏系统了解,对国际书业市场运行现状未能全面掌握,应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比较研究,推动我国出版界重视对国外书业状况的掌握,对于进一步开拓我国出版物的国际市场,将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给新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使出版业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国外出版业的运作能作为重要的参照系统。一些出版业发达国家,大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怎样做到既能有效地发挥文化功能,又能积极地参与商品市场的竞争,各国都有自己的不同运作思路与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吸取那些有用的东西,以促进我国出版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利发展,应该说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第二点,比什么?

比较研究不是将两个事物拿来进行简单的类比,而是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外出版业之所以能够比较,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孕育出来的文化产业,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如共同的文化属性与社会功能,基本相同的运作过程与制约因素等。正因为这样,所以中外出版业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共同规律。我们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在表象差异很大的中外出版业之间探寻出共同的规律,这就是“求同”的研究。

然而,中外出版业又是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上与文化背景下运作的。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必然影响着出版业的发展,因此,中外出版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比较研究的另一项内容是“求异”,是探寻各自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之所以不能走与西方出版业发展完全相同的道路,就是因为它有着不同于西方出版业的特殊规律。正是这一特殊规律决定了中国出版业的鲜明民族特色。应当注意的是,比较对象的同与异不是相互隔绝,而是互相纠缠在一起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因此,比较研究中的求异也必须在理清比较对象异与同的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外出版业的同与异,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形成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对中外出版业异同点的表面归纳上,而要将对象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形成比较对象异同的原因,把中外出版业现象上的异同所蕴含的本质揭示出来。以中外出版外贸的发展比较为例,只要将中国与出版业发达国家每年的图书外贸数据进行类比,就可发现其差异,但要实现通过比较研究为我国外贸业的发展提供思路的目的,则还要仔细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从中外出版外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心态、国家经济体制,以及执政党和国家的高层次决策思路等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说,分析形成中外出版业异同的原因,也应成为比较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点,怎样比?

对中外出版业进行比较研究,既涉及研究的态度,又涉及研究的方法。要使比较研究的结论科学而准确,我认为注意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一是要辩证地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的出版业。比高低,实际上是为了找差距,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而不是自夸或自馁。要正确认识差距,就要对中外出版业的各自长短进行辩证分析。国外出版业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吸取的东西,但决不是“国外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同样,我国出版业在许多方面与出版业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也有不少的特点代表了世界出版业发展的进步方向。通过辩证比较,我们可以冷静客观地对中外出版业的各种优缺点作出正确的取舍。

二是要历史地比较。中外出版业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现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历史积累的结果。历史地比较,就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外出版业产生的不同历史条件及其发展的不同历史轨迹,以寻求共同的发展规律。在中外出版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国出版业的发达与落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发达与落后的原因也具有某些共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比较研究中外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我国出版业的优良传统,发展现代出版事业。

三是要科学地比较。要选择中外出版业中具有可比性的内容进行比较。首先,出版业的发展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但我们不能将与中外出版业发展有关的所有内容都拿来比较,而应选取那些最有价值、最能反映出版业发展本质特征的内容来研究。如比较中外图书消费水平,最具可比性的内容是人均购书册数,1995年我国人均购书册数5.14册,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购书金额却只有11.1元人民币, 只相当于德国的1.1%、美国的1.48%,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显然, 人均购书册数能准确地反映我国图书消费的真实水平。其次,要在精确地分析中外出版业中各种概念、范畴、命题涵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才能使结论更准确。如我们要比较研究寄销制在各国出版业中的不同地位,就必须首先分析英国的试销制、德国的有条件订货制、日本的常备寄销和普通寄销等与我国现行的征销包退制在涵义上的区别。此外,还要重视各种数据指标的精确性,数据运用时不仅要使反映中外出版业基本状况的各种数据在涵义上一致,还要使其在精确度上也要一致,并且,在各种数据所反映的时间状态上也要具有可比性。

标签:;  ;  ;  ;  ;  ;  ;  ;  ;  ;  

中外出版比较_中国法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