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趋紧;农民土地权益大量流失,社会矛盾加剧。农民土地权益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新的农业供给体系。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推手。
1 耕地保护原则
1.1 坚持党政同责
进一步夯实党委、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管责任,严守耕地保护目标红线。坚持严保严管。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
1.2 坚持节约优先
按照严管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总要求,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推广节地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坚持统筹协调。综合发挥行政、经济、市场和科技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统筹,耕地保护责权利相统一。
1.3 坚持改革创新
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加大耕地保护机制体制创新,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集中投入机制,拓宽补充耕地途径和资金渠道,改进占补平衡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共赢。
2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的现状
2.1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
该项政策主要通过2种方式对农户进行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前者是国家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给种粮农民的一项政策性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在我国实行较早,并且有广泛的影响力,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粮食状况,参照粮食种植面积、销售情况等条件,创建信息数据库,通过信用社向农户下发补助。后者是为保障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统筹考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的收支影响,由政府对种粮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助,补助金额以年初生产资料价格为基础,之后不会因为地膜、工具、农药等资料价格而发生变化,一次性发放。补助通过信用社直接下发,2008年后相继使用了“一卡通”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2.2 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稳定安全,政府对部分粮食产品(主要是小麦、稻谷)统一规定物价,在相应的收购时间,如果市场物价低于既定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企业就会按照制定的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卖粮难”和丰年“谷贱伤农”的问题得以解决,耕地种植面积得到了保障,粮食生产得到了促进。10多年来,全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最低收购价政策功不可没,效果明显。以河北省为例,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后,2016年小麦的产量达到了143.5亿kg,比2005年增加27.5亿kg。
2.3 专项生产补贴政策
该项政策主要包括2个方面,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前者是为了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通过货币补贴、招标补种的形式给予选用优质农作物品种的补助。为农民购买良种进行补贴是惠农政策之一,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在补贴的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进补贴方式。后者的补贴对象主要是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机化水平,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推动了全国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投资政策主要围绕耕地生产能力
该类政策主要包括水利有关部门下发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补助等;国土部门关于基本农田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土地整治等;农业部门土壤改良、提高肥力等一系列相关措施。对于土地开发整理,近些年国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生产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3.1 建立科学的耕地价值补偿核算体系
我国核算耕地资源价值时忽略的生态、社会价值造成了核算体系合理性、公平性的缺失。由于地方发展差异性较为显著,不同评审学者的主观性也存在差异,不同的方法和标准都会影响其补偿结果。因此建立科学的测算体系是保障补偿合理性的关键。
3.2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法律保障体系耕地保护补
偿若要实现最严格的保障,必须建立完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对土地产权进行明晰,避免出现产权模糊补偿,造成农户利益的不公平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农地发展权的补偿,由于政府政策限制了农民用地的方向,一些行政手段的干预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耕地补偿资金的用途管理体系,严格监督各部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权利义务,确保补偿政策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实施。
3.3 多措并举,促进保护补偿方式多元化
资金补偿是现阶段我国主要的补偿方式之一,仅仅依靠资金难以长期保障农户的生活生产,同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资金很难实现“造血功能”,利用方向出现偏差。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是必然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技术支持、设备支持、教育支持等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农民获得补偿的同时也提高了耕作效率和生产积极性,能够使耕地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补偿方式的多元化一方面能够保护农户的利益,同时也充分体现耕地价值。
3.4 增强公众的耕地保护参与意识
耕地保护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政策方案能否落到实处受公众影响很大,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创建不同渠道让公众了解耕地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了解耕地经济、生态、社会的价值的重要性,学会用法律手段合理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提高公众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补偿意识和常识。
4 结语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存在对耕地资源价值构成认识不清,补偿标准和方法存在不科学、不合理性,补偿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做到资金稳定和可持续性等问题。要做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低碳型、低消耗的绿色经济模式,同时又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耕地补偿机制构建和完善迫在眉睫。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征收、征用农用地,严格落实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制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参考文献
[1]白明波.浅谈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农村(黑龙江),2017(11):123.
[2]朱夏芬.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几点建议[J].浙江现代农业,2015(8):38-39.
[3]杨亚斌,朱晓东.浅议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完善[J].中国粮食经济,2017(9):35.
[4]张江.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J].当代经济,2016(9):59-60.
论文作者:张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红地产》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耕地论文; 农民论文; 政策论文; 方式论文; 收购价论文; 种粮论文; 机制论文; 《红地产》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