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温华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温华

温华(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镇柳明小学 广西 南宁 530300)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和方法,从而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最终成为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关键词:课前预习 数学课堂 培养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2-0204-01

奥维德说:“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既然习惯是那么神通广大,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可见,养成良好 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一般步骤有哪些?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可以分以下四步:

一、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古人言“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到自己主动地从课本上学习知识确实是一个大转变。开始时学生不适应,普遍反映预习有困难,这恰好说明我们的学生急需学会如何预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会学习的人就是文盲,而学会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为此, 教师不仅应安排预习时间、布置预习任务, 而且也要到学生中去, 一是督促, 二是答疑。这样可避免一些不自觉的学生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造成预习效果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上课。坚持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减少教师在场的时间,预习任务也不要布置那么具体,课本中哪些是重点、难点,都要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对理解上确有困难的问题可以留待正式上课解决。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 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的,课堂上就有足够的时间抓住重点、难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家中自觉进行预习,这样做既培养了预习能力,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提高自主预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预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预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学习的责任也就能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是一重真正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前我就先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植树问题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同学们,植树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而且学习起来也是非常有趣的,你能先在老师讲课之前先找到学习它的方法吗?”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去预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且在上课前让学生当小老师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

三、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三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

1.“读写”预习法: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读写”预习法指导预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的方法, 养成认真读书习惯。具体要求是,第一:阅读。认真读课本中的例题、例题下面的“想”、算式、结语、注意点, 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线段图等等。第二: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如概念、算理、解题思路等内容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 用心思考。关键词句要勾划起来。如等式性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中的“同时”、“ 相同”“不为0”等, 就是关键词, 应深入理解。

2.动手实践预习法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如:我在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教给学生如下的预习方法:①动手实践:分别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并把它们拼一拼,看能不能拼成已学过的图形。②学会比较: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③总结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在布置学生预习《植树问题》时,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等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探索充分认识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3.尝试练习预习法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新授之前扫障碍,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也要抓住难点反复练。例如:在教学小数乘除法之前对整数乘除法进行加以练习。学生得到课前的练习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 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总之,“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欧阳慧娟 养成教育:习惯决定命运[J];新课程(综合版);2012年10期

论文作者:温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究论文_温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