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化学教科书改革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趋势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化学课程也应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发展趋势。
一、精简内容、调整难度,体现基础性
“学科中心”化学课程过分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化,严谨的逻辑表达常常使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加之“习题演练”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
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充分关注了高中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对多年来一直困惑教学的若干难点作了调整,如删去了CH[,4]的实验室制法、酚酞树脂的制取、铜和铜的化合物、HCl、H[,2]S等内容,与1990年高中大纲相比,修订大纲中不再出现硝酸盐的性质、磷酸正盐和酸式盐、环烷烃、电子云、键长、键角和键能、配位键等知识,理论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降低。
在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科目由2个必修课程模块和6个选修课程模块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学生必须完成必修课程两个模块和至少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习,即要修满6学分或以上才达到高中化学的基本要求,这就保证了学生发展的基础性。
目前,普通高中在我国尚未列入普及和义务教育的范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教育必定要普及。故在高中课程改革中不但要重视基础性,而且要把基础性放在第一位,因为基础性是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基础。
通常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等都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但是,所谓基础不应该只是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包括基本的观念、方法、情感、态度、行为等。在高中化学的基础教学阶段,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此外,还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内容是更加有价值的。
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和进一步了解化学的良好愿望,为进一步选修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必修课程两个模块首先从人们最关注的人类健康、生活中的材料,化学与环境保护为化学课程的切入点。注意通过生动的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了解它的对象、内容、方法、途径等等,辩证地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深刻地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以及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调查中了解到,内容繁杂、记忆负担重,与社会和生活脱节,导致许多高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因此,必修课程的两个课程模块更注意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求;更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望与能力。
二、加强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体现时代性
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着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根据化学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化学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对人类解决当今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挑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通过学习使中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价值,初步树立STS观念,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科学为大众”(Science for All)是20世纪理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它主张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自然科学,课程内容趋向于社会化、多样化、生活化,更多地关注社会进步、未来生计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我国2000年修订的初、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十分重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的联系,如增加了“新型电源”“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止污染”“化石燃料燃烧的利弊”等知识。同时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化学修订大纲增设了直接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调研活动。如: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主要品种和回收价值;调查衣料所用纤维的品种、性能、价格和市场占有率等。
教学大纲对上述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能力要求,如:“分析原因,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结合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利弊”“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等,可见,修订大纲进一步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课程理念。
2003年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紧跟时代潮流,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了化学课程的时代性。如在必修课程化学模块1中,介绍了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在必修课程化学2模块中,介绍了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尿液中葡萄糖的检验;又如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介绍“燃料电池”;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介绍“新型高分子燃料”“人工合成多肽”等。使学生感受到现代化学的魅力,充分体现了化学课程的时代性。同时这些贴近人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实际的知识大多数是以活动和探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经验中来建构自己的认识,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体验了情感。
三、增加化学实验的比重,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基础,实验既是化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实验有利于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若实验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化学课程改革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2册共含19个学生实验(其中3个为选做实验),选修教科书一册含9个学生实验(其中2个为选做实验)。2000年颁发的高中修订大纲规定的学生实验和选做实验数目是:必修化学(Ⅰ)24个,必修加选修(化学Ⅱ)37个,并在研究性课题中渗透了化学实验。可见实验数量较以前相比有较大的增加。
在2003年4月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不仅将基础实验以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形式渗入各个模块,还单独列出“实验化学”这个模块,这样将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了解红外、色谱、原子吸收光谱、核磁共振等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技术,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如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比色法测定动物血液或抗贫血(或补血剂)中铁的含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
四、引入竞争机制,开发选修教科书,突出多样性
为了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适合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教科书的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在教科书的开发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在教科书的建设上实现“一纲多本”,如在现教学大纲的形式下,有8套九年义务化学教科书在全国同时使用,2001年7月出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作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已经在试验区进行试验。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一定有更多、更优的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不同版本教科书出现。
人天生是多样性的,要求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就几乎必然地意味着学生平等地享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实际意味着学生有平等地在自己潜质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的权利,故课程设置必然有多样性。如化学选修课程共设置了6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学生在这6种选修模块中至少选1个模块来学习,让最大数量的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力的方向上获得最好的发展,根据自己的志趣把属于自己的潜能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现《教学大纲》相比前者更好地体现了教科书的选择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为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或报考文科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化学与生活”课程选修模块,提供了在工农业等方面有广泛应用,对技术创新有不可估量影响的“化学与技术”课程选修模块。同样为了满足理科学生有志于向化学及其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设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课程选修模块,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课程结构以必修模块作保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实力,以选修模块为主导,这样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