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台湾人的心境塑像——论台湾新电影

一代台湾人的心境塑像——论台湾新电影

黄钟军[1]2004年在《一代台湾人的心境塑像》文中指出台湾新电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生在台湾的一场着名的电影运动,在台湾电影史乃至中国电影史上曾经书写过浓重的一笔。台湾新电影采用独特的电影语言、美学特征以及现实主义手法,以全新风貌超越了当时台湾社会的主流电影,并以诚挚的心灵直面台湾这块特殊的土地,为一代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塑像,成为台湾几十年间历史及社会变迁的一个注解、一份见证。本文在这场电影运动二十年后结合台湾社会变迁历史来重新审视,从社会学、艺术学和美学角度对新电影产生的社会背景、作品的整体风格特征以及消失的原因进行梳理和总结,并通过台湾新电影的研究来探讨艺术电影的可行性,指出了一条可能的电影美学道路,对研究台湾电影以及中国电影提供一定的学术资料,且对现在徘徊在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之间尴尬境地的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文章第一部分采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学、电影环境以及创作者的素质等方面来研究台湾新电影出现的原因。 文章第二部分采用美学和艺术学的分析方法,从题材内容、镜头语言、风格特性、美学特征、主题内涵等方面来论述台湾新电影之所以为“新”的重要原因。 文章第叁部分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辨证地探讨台湾新电影消逝的原因,论述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必要性。 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台湾新电影的研究分析,阐述了台湾新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以及对于现今从事电影创作的电影人的启示。

朱珏颖[2]2018年在《台湾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台湾,正逐步走向软性权威的时代.中国大陆的统战政策及“美丽岛事件”带来的双重压力使岛内的政治环境出现松动,当局的电影政策也出现了相应变化,与此同时,一批从海外学成归来和在台湾经过严格电影专业训练的青年电影人满怀理想和决心投身台湾电影市场,实践他们的创作理念。1982年《光阴的故事》面世,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此后,台湾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它们着重探索了台湾转型期面临的传统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尤其是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做了有益尝试,对女性的价值认同做了深刻探讨,与以往的电影相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台湾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影像文本,对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并着重运用符号学、叙事学等理论来对女性形象的建构方式进行研究。同时,对比台湾新电影与台湾传统电影中对女性形象建构的不同之处,以期发现前者的发展与进步。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台湾新电影中建构了哪些女性形象、她们是如何呈现的、运用了怎样的方式、背后折射出了哪些文化意义。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台湾新电影概述。首先,对台湾新电影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分析了台湾新电影的时代背景。最后,回顾与总结了新电影的代表作品,并梳理了台湾新电影的基本特征。第二章,台湾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这一章中,笔者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叁类,即传统家庭妇女、现代知识女性和边缘女性。研究主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借助视听语言文本对叁类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第叁章,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这一章笔者从符号建构和叙事策略两部分来展开。首先,在符号建构方面,笔者从行为方式、服饰装扮、场景设计和语言音乐四个维度,结合具体文本来探讨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其次,在叙事策略上,主要从二元对立的情节设置、交替的双重时间设置以及画面镜头语言来看台湾新电影在女性建构上的叙事策略。第四章,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在这一章中,笔者从台湾女性成长记忆、台湾乡土意识、女性主义新篇章叁个维度分析台湾新电影中女性形象建构的文化意义。台湾新电影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与建构,让我们看到其较之传统电影的改变与不同。这些影片从各个角度再现了台湾女性的形象,并借助创新的艺术手法,全面立体地展现出台湾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况,同时对女性价值取向进行了有益探讨。

参考文献:

[1]. 一代台湾人的心境塑像[D]. 黄钟军. 河北大学. 2004

[2]. 台湾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朱珏颖. 兰州大学. 2018

标签:;  ;  ;  

一代台湾人的心境塑像——论台湾新电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