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好学,善学,乐学是学习中的三个层次,好学是动力,是基础;善学是保障,是捷径;乐学则是润滑剂,是减压器。好学的人才会去主动追求知识,好学是一个人丰富自己学识,提高自身素养的动力。善学的人往往会四两拨千斤,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乐学的人在学习中找乐趣,化学习中的苦为快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和教学密切相关。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一个人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不遗余力的追求,去探索。对小学生尤其重要的把他们引进“乐学”的大门,为达到以苦为乐的更高境界铺好基础,使今后漫长的学习道路有良好的开端,趣味激疑式的“开场白”,用新颖的导语可“一语激起千层浪”。曾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就这个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的感受: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理、疑问心理、爱美心理和活泼好动的特点。作为老师应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的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都能得出结论,并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知识的掌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利用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并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将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其形象、具体的一面。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借助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给学生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进行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四、寓教于乐,激趣乐学
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小学生一节课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几分钟,而且也不稳定,有趣的东西时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要使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四十分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调节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处在兴奋与抑制的不断变换中,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既有节奏又有乐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活”课堂气氛还有很多方法,总而言之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钻研教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乐中学习,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更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
论文作者:李运文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学生论文; 角形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成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