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255000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解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解析问题能力 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由此,我们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分享文本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引导学生学会解析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并解析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解读问题意识
高中语文教育中探究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探究性课堂学习,这必须要求教师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在教授《雨巷》时,当老师朗诵完诗歌后,在分析诗歌的意境时,老师顺势为学生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在学校的本届艺术节上表演诗朗诵《雨巷》,你作为舞台设计师,为这个节目设计场景,你该怎样设计,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设计这个场景。有的同学说,舞台上的背景屏幕上播放的画面是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最好要铺着青石板;还有的同学认为,画面上还要有颓圮的篱墙……通过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更让学生在设计场景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为解决高考的语言文字与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思维意识,激发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样对于语文思维的培养增加了难度。而且,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而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道士塔》一文时,学生会很明显地了解到,王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让学生根据当时的环境来进一步探讨内在实质。这样学生就会得知,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腐朽。这样使学生从现象上升到了本质,进而进入到更深层的理解,开拓了视野,发散了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创作灵感,作者借这首词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信息与意境……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掌握诗词歌赋的写作方法、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感情;再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课外知识。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时候必须将深度与广度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拓展思维广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四、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探知兴趣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而在其中得到更多深层的东西。对于语文教学也一样,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如:在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师生先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问:这里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样一个生动传神的句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此外,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中,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配有相应的“探究讨论”题,为培养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平台。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是简单的讲读课文,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逐步地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学会解析问题,从而养成较好的语文思维方法,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对其语文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促进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姜旭日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28),192。
[2]徐岩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
论文作者:赵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思维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7月总第3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