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引言:纵观我国数学教育体系,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其中的关键转折点。初中数学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经历了简单的小学数学教学后,学生将要逐渐适应难度加大的初中数学,以此为日后的高中数学乃至于大学数学打下基础;另外,初中数学中的诸多知识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所以总的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轨迹产生相当影响。在充分认识放到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初中数学教师也在更多地尝试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及多种教学理念相融合。
一、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扎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教学实际和教学目标的不断变化,传统数学教育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1.教学方法陈旧、枯燥
数学教学的基础必然是教材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只能限制于书本知识。实际上,教师可以充分依托教材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吃透运算法则和数学原理,刻意营造严肃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从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热情。
2.初中数学缺少趣味性
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是教育领域的通识,初中数学教学自然也是如此。不过受到应试教育和兴趣引导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趣味性教学的实施往往不如人意。在缺乏系统理论支持的情况下,多数教师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上。
3.初中阶段的教学方法缺乏过渡性
初中阶段不同于小学,无论是在数学知识的难度还是理解深入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增强,而这也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适应。正如初中数学会对正负数进行深化教学,部分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可能因为学习方式的影响,不能有效理解正负数运算的方法和意义。另外,学生受到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限制,不能高效安排课堂时间,只能跟从教师的指示学习,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1.保障备课工作质量
“磨刀不误砍柴工”,备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应当做到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合理控制课堂节奏,用更高质量的备课换取更高效的课堂教学。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学生群体都不可能完全相似,届次、班次、乃至于学生群体中的个人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状况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和学生素质,制定出详尽、全面的备课方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还有,教师备课的内容可以略微发散至课外,比如说在几何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收集标准的几何图形物体照片像学生展示,以此加深学习印象。
2.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那么自主学习的实现也就水到渠成。结合相关教学理论不难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依赖于鼓励引导、构建学习环境、建立友好师生关系等。为此,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学身份的束缚,让学生能够放下拘束向老师请教学习;设置趣味性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也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使用需要以课程需要为导向,而非不加思考的在所有教学章节中使用,这样做只会让那个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陷入盲目状态,难以真正获得数学方面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空间进行交流,让学生与周遭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向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以此帮助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渗透数学思想
渗透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要环节,数学课堂上的解题套路相对生硬,而想要学生能够轻松应对数学习题及考试的要求,就要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当然,数学思想的渗透并非完全服务于应试考试,若是学生能够有效的吸收数学思想,那么其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方面也会取得一定成果。在实际渗透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在各种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如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存在共性,都是腰相等,然后总结出其中的联系再进行划分。
结束语:
高效课堂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不适应部分,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育实情,然后再根据班级、学生的状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更高效的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分析[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0(4)
[2]潘春涛.小议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发展[J].赢未来,2017,(12)
[3]洪剑锋.高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发展问题分析[J].新校园:中旬刊,2017,0(5)
论文作者: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
标签:高效论文; 学生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