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_军事论文

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_军事论文

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探析论文,俄罗斯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已今非昔比。然而其领土横跨欧亚两洲,面积仍居世界首位,人口为世界第六,经济上继承了苏联大部分产业和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军事上拥有核武器的数量和质量仅次于美国,可见她仍是一个综合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是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探讨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思想对认识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思想的演变

俄罗斯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特殊,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背靠北冰洋,欧亚大陆环抱周围,正是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所认为的“心脏地带”。周边有13个国家与其接壤,除中国外都是一些中小国家。俄罗斯这一地缘优势,正是其地缘安全战略形成的基础。但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政治状况和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其地缘战略思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思想是以维护自身安全为目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呈现向外扩张的态势。

18世纪以前的俄国,只是在其周围地区实行领土扩张,但是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没有地位。18世纪初曾在国外做过秘密考察的彼得大帝深知海权对俄罗斯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他上台后,就确立了争夺出海口的战略目标,以改变内陆国的被动局面。这一战略思想在历代沙皇中得到贯彻。俄罗斯首先向西发动了侵略战争,抢占了波罗的海东南岸地区,并把首都迁到了彼得堡,确立了波罗的海的霸权。随后又向南扩张,取得黑海的霸权。同时又向东扩张,迫使清政府签订了19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占领我国东北部约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获得了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在争夺出海口的过程中,俄罗斯建立了一个领土庞大的帝国和一支实力雄厚的军队,从而有实力与英法普奥等国共同主导欧洲事务。

十月革命的爆发,结束了沙俄持续一个多世纪的扩张。新建立的苏联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在欧洲受到敌视。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这段历史时期,其综合国力还很弱,没有实力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所以安全战略思想也仅仅是围绕在国家独立问题上。

二战结束后,苏联虽然受到战争的破坏,但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陆上部队,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双方意识形态的隔阂导致冷战的出现,为了对付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苏联营造了以华约为主体框架的地缘结构体系,苏联位于框架体系的核心位置。西部以东欧为缓冲区,利用华约保持与北约的军事对抗;东部企图利用中国、朝鲜等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美日岛屿锁链的封锁。在将中国纳入其战略结构的企图破灭后,为了不使中国成为威胁从西、北、南三个方面对中国形成战略包围,在东西两个方面的扩张受到遏制后,利用南亚和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矛盾,企图进入印度洋,获取暖水港,以形成新的势力扩张基地。为了和美国争夺世界主导权,还在非洲和拉美建立战略据点,扩大势力范围。苏联基于两极对抗思维下的地缘战略结构虽然使苏联一度胜过美国,但这种结构维护的成本很高,非苏联僵硬的经济所能承受,这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构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高层领导一度过分向西方靠拢,但美国和西欧国家并未改变冷战思维,仍视俄罗斯为潜在的战略对手,俄罗斯求助于西方的希望落空,导致国内民族主义势力的不满。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调整了对外战略。1993年5月, 俄罗斯发表《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1994年2月, 叶利钦总统在《国情咨文》中阐述了俄安全战略构想。1996年上半年,俄罗斯又对国家安全战略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自此,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构想已经形成。

2.1战略目标

与前苏联相比,俄罗斯完全改变了对所受威胁的判断。冷战时期苏联认为“帝国主义发动的世界大战”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但现在俄罗斯已不再将美国和北约视为主要威胁,而是通过重新估计冷战后俄罗斯所面临的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国家安全进行整体判断。俄罗斯认为政治方面的威胁主要是某些旨在破坏俄联邦的完整和独联体一体化,挑起周边国家武装冲突,削弱和破坏俄罗斯国际地位的行为。经济方面的主要危险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开放进程中造成俄经济独立削弱,技术和工业潜力变小,在世界经济中专门供应燃料和原料的地位。军事威胁来自靠近俄罗斯边境的局部冲突策源地,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由于一些拥有大型核武库的国家违反国际协议而出现的不稳定。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注意力已从全球性威胁转向地区性威胁,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内经济发展和民族、宗教问题。

通过对威胁的重新判断,俄罗斯确立了安全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振兴俄罗斯,恢复俄罗斯在世界的大国地位,与世界大国共同主导国际事务。

2.2 周边重要的利益区

利益区是国家发展和安全所必需的, 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地区〔1〕。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将周边的前苏联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南亚地区,看作是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利益区。根据对上述地区战略价值判断的差异性,又形成了以前苏联地区为核心层,以东欧地区、亚太地区和中东、南亚地区为重要利益层的双圈层结构。内层核心层的前苏联地区与俄关系密切,俄对此十分重视。并且在与西方的争夺中确立了一定的优势;外层是俄罗斯的战略发展方向,也是与西方争夺的主要地区。

2.2.1 前苏联地区

前苏联地区,是由除俄罗斯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这是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核心地区。俄罗斯一再强调前苏联地区是其利益攸关的地区。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原苏联地区是其传统势力范围;二是原苏联地区的动荡会构成对俄稳定的直接威胁;三是各国在经济上相互需求。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独立后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仍相当密切。此外,尚有2500万俄罗斯人居住在其他独联体国家,俄罗斯负有保护其安全的责任。苏联解体后,西方势力企图借助其他独联体国家中的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势力,将该地区纳入西方体系以遏制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布热津斯基就提出“在前苏联地区加强地缘政治的多元化,以遏制重新缔造新帝国的诱惑力。”〔2〕针对西方的战略企图, 俄强调该地区的特殊性,在许多问题上持强硬立场。西方国家迫于历史和现实,也迫于俄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和残存的大国心理,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俄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

2.2.2 东欧地区

俄罗斯历来重视东欧地区的战略价值。“谁统治东欧,谁便能控制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便能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便能控制世界。”〔3〕这是麦金德对东欧地区价值的判断。 这种论断被西方许多政治家和俄罗斯的政治家所接受。另外东欧平原便捷的交通还是俄罗斯与西欧联系的重要通道。因而俄将东欧地区视为仅次于前苏联地区的重要利益区。

俄罗斯在东欧地区的战略目标是要将东欧建成为一道缓冲地带。东欧地区是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分歧最大、争夺最激烈地区。争夺主要表现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北约于1994年正式提出东扩,随即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在俄的强烈反对下,西方国家一度采纳克林顿提出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暂时的妥协方案。经过几年准备,1997年7月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确定了北约东扩首批候选国名单, 并声称在1999年下次首脑会议将研究进一步扩大问题。北约东扩战略的实施对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这一影响是不利的,但是俄罗斯通过《北约—俄罗斯关系文件》也争取到一些权利,可以通过双方的会谈达到其战略意图,这也为俄罗斯重返东欧留下了可能性。

2.2.3 亚太地区

1993年,俄罗斯开始调整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采取“既注视西方,又重视东方”的双头鹰政策。重视亚太地区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要借助亚太地区蓬勃发展的经济,通过经济以改善俄恶化的经济状况;第二是发展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关系,提高俄的国际影响,重塑大国形象,增加与西方势力抗衡的砝码。亚太地区的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是俄罗斯主要的战略对象。俄罗斯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侧重于经济领域,双方在投资、易货贸易、能源及高技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军火贸易成为双方贸易结构的重要方面。

中国是俄罗斯的邻邦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俄罗斯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冷战结束后,美、中、俄的战略三角关系仍然存在,利用俄中关系在某些问题上和美欧相抗衡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安全上,俄中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的稳定,有助于缓解潜在的地区冲突。俄中的经贸交往也对俄罗斯经济的重振起到一定作用。尽管有段时期两国的经贸交往出现了一些波折,导致双方贸易下降,但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措施已扭转了局面。现在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2.2.4 中东、南亚地区

俄罗斯注意发展与中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关系亦有其战略考虑:一方面,俄罗斯在中东和南亚地区影响力的增强,有助于重塑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东和南亚位于俄罗斯边界线的南侧,与高加索地区和中亚五国之间存在着宗教和民族上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俄重新重视中东、南亚地区,也有防止地区性大国,如伊朗、土耳其等对高加索和中亚五国渗透的意图。

3 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特点

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相同和类似之处,就是其根本利益是考虑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作为一个横跨欧亚两洲、脱胎于超级大国的国家,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俄罗斯面临的地缘政治状况是制定地缘安全战略的主要依据。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迫使俄罗斯面临一个不利的地缘政治状况。尽管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俄罗斯作为冷战中的败者已经失去前苏联那样的国际地位,沦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在欧洲地区,美国通过北约具有强大的支配作用,英德等国在许多问题上追随美国。美国和一些主要的欧洲国家仍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战略对手,希望通过强化前苏联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趋势,瓦解俄罗斯重新成为全球大国的企图。东欧突变后,各国政权上台伊始便确立了回归欧洲,与欧洲实现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这些国家过去在政治上受制于苏联,几个国家试图进行改革但都被苏联一一扼杀。现在东欧国家对俄罗斯还存有戒心。卸除这些国家的历史包袱是俄罗斯得以重返东欧的先决条件。总之,俄罗斯面临不利的地缘政治状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制定正确的安全战略消除不利因素,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第二,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是一个着眼于全球的区域性安全战略。不同于前苏联的安全战略,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指向性已不再是对抗美国,而是注重周边地区和自身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将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谋求建立地区集体安全体系,以保障安全,塑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俄罗斯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横跨欧亚的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应该具备一席之地。叶利钦在《国情咨文》中承认自身在新的国际关系体系中面临危机,但确信“晚些时候肯定将成为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三,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形成中心向边缘战略价值递减的圈层。俄罗斯周边有四个利益区,这些利益区根据战略价值的差异又可以分为重大利益区和主要利益区。重大利益是国际政治学中的特定概念。重大利益的损害会直接威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必须采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强硬措施加以保护〔4〕。重大利益区就是那些具有重大利益的地区, 前苏联地区就是俄罗斯的重大利益区。主要利益的损害会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整体利益造成影响,但无须采用武力,可以采取经济或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亚太地区、东欧地区、中东南亚地区就是俄罗斯认为具有主要利益的地区。俄罗斯以自身为核心,四个利益区在周边形成了两个圈层。内圈的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稳定,因而其战略重点也以独联体为主,力图建立一个“现代地缘政治实体”,以保障俄罗斯的安全。外圈的其他三个利益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发展方向,是和西方争夺的主要地区。

第四,俄美关系是影响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重要因素。在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中,与美国的关系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了目前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矛盾关系。美国一直担心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力图使俄罗斯保持弱而不乱的局面,最大限度地瓦解对西方利益构成威胁的东西,因而在北约东扩问题上持强硬立场,北约东扩在俄罗斯周边形成一道屏障,对俄罗斯地缘安全战略的实现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也将促使俄进一步调整其地缘安全战略。

4 结语

冷战结束至今,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也处在一种动态变化调整过程之中。由于国内经济始终在谷底徘徊,俄罗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经济恢复问题上,还希望西方国家更多的资助,而残存的大国心理和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也左右着对外政策的制定,因此在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中总是对抗与妥协相交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俄罗斯逐步走出谷底,综合国力增强,她必然会要求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取得与其国力相称的地位。

标签:;  ;  ;  ;  ;  

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战略分析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