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实事求是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是我们从事实践、做好工作须臾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它的哲学底蕴非常丰富。本文在我的拙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想意识》(载于本刊93年第4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析,请教于同仁。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其中每一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无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实事”是为了“求是”,“求是”离不开“实事”,因此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仅仅是指要认识要改造的客观事物,虽然客观事物的性质是由它的内在矛盾性决定的,但它的存在离不开其周围的条件,并要受到它们的制约,因此,也应包括在“实际”之内;这里的“求是”,虽然主要是去研究揭示要认识要改造的客观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即规律,但规律促成事物发展的趋势也要受到它的周围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按规律办事,不仅要认识规律,还须把准它所表现出的趋势,这就不能不研究作为该事物发展条件的周围事物的发展态势及其对该事物的作用。否则,就有滑向孤立、静止地考察事物的形而上学。
改造事物是一个创新活动过程,不仅其间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人们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加以解决,就是其活动本身的目标、条件和手段的选择认定,也都需要人们作实事求是的认真考察研究。第一,活动的目标。人类的改造和创新的活动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活动,目标是目的显现又是按规律行动的结果。不符合规律的目标当然不能实现,即使符合规律的,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个分步走通过实现阶段目标而达到最终目标的问题。对于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时限选定,必须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情况,必须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这种变化。事物发展规律在未来的展现上是一种趋势,一种向度。在这个趋势、向度范围内,达到目标的最佳行动方向是可以选择的,因为一个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各个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既取决于各个因素间的对立统一状况,在一定条件下也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次要的内部因素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强大作用的支持下,也会起主导作用。只要人们对这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态势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究,就能选出达到目标的最佳活动方向,并在对不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偏离从思想上作好防备。第二,活动的条件。人们的改造和创新活动不是徒手进行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各种事物和现象,受到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对人们活动的展开与进行有影响起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就是人们活动的条件。它包括有自然的、社会的;内部的、外部的;主要的、次要的;有利的、不利的等等。由于任何事物、现象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各种条件也是要变化的。这些条件对于活动来说都具有客观性,它的变化也是由其内在规律所使然。因此,也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唯物辩证的考察,才能区分出主次利弊,把握去旧出新。这里重要的是:一要从各种条件所构成的矛盾群出发,分析各种条件,找出对活动进行有利的、主要的、基本的条件,因为它们是工作的起动所必备的;二要从各种条件的自身矛盾出发,分析其矛盾关系,找出它的发展规律,把握它的变化趋势,对将要出现的有利条件要及时争取和利用,对将要出现的不利条件要及时的防备和排斥;三要分析各种条件的外部条件,预测这些条件变化对活动条件的影响,利用间接的条件去创造新的有利于活动进行的直接条件。重视活动条件的实事求是探研,就能减少工作中的莽撞性。第三,活动的手段。从当今的改造和创新活动来看,手段可分为工具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类。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何种方式的管理,应由对象改造的需要、活动的分工协作的需要、活动的进程的需要和活动主体的技术水平来决定。因此也具有客观性和内在的联系。在考察择取手段时,一要从整个改造活动包括需要的手段在内所构成的客观系统出发,研究活动的主体、改造和创新对象和手段间的关系,从三者匹配来选取手段;二要从选取了的各手段系统的实际出发,研究其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手段间的关系,从齐全、有序、适用来选好具体手段。如果缺少需要的手段,或者运作起来不能匹配、协调,特别是大型的改造和创新活动,就不能进行和展开,或者使活动混乱无序,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解决好活动手段的择取问题。
人们在进行改造和创新活动时,都非常渴望和重视有利“机遇”的出现,使活动更快更好地取得成效,但又觉得“机遇”具有未来性和偶然性,难以预测。其实不然,所谓有利“机遇”,通俗地说,就是遇到发展自己的有利机会,它也是由条件促成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改造和创新活动遇到了新的极有利于加速进行或扩展的条件,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条件;二是改造和创新活动的某一方面获得了新的极有利于加速进行的条件,出现了转机,从而促进了整个活动的顺利和加速进行;三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原来未所料及的。但未所料及的并不等于就是料不可及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这普遍联系构成的网上的一个“网结”,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它和他事物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它事物对它的影响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而且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变化情况的研究来把握它的发展“机遇”。就第一种情况来说,之所以发生加速进行和扩展,往往是和该活动只有间接联系从而对它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的事物,由于获得极有利的条件而发展起来,引起对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一些事物发生了有利于该活动加速和扩展的变化,从而使该活动的进行获得了新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就第二种情况而言,由于上述原因,周围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为该活动的某一面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它加速起来,促进了其他方面的运作,或调整了各方面的关系,使整个活动提高了效率,加速了目标的到达。至于第三种情况的发生,是上述两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偶然性并不是单纯的偶然,它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形式。这里放宽视野对条件进行全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人们觉得“机遇”莫测,就是因为他们仅限于对改造事物和行动的直接条件的思考上,没有对那些间接条件的变化及它对直接条件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艰苦的分析研究。由于一切无不在变化发展着,所以“机遇”具有自身的时间性。其时间性也不是不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机遇本身及其存在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研,就能及时地充分地利用“机遇”。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是认识事物所必须的,而且它应贯彻于改造活动的整个过程,适用于有关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
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就不能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更主要的是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因为客体并不象古代某些唯物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本身能放出一种流射物,通过人的感官的孔道在人们心里留下影响产生认识;也不象近代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客观事物硬厚脸皮自荐于人,一定要人们认识它。同时进入人们感官范围内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事物,对它进行认识和改造。当然,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不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体,因为直观只能获得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离不开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它毕竟不是现象,不是直观所能认识和把握的。同时,现象中有时还有假象,假象的东西虽然也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但它是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现本质,直观往往会导致错觉。当然,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不能停留在主体对客体原来的认识上或从前人那里获得的认识上,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变化都会显露出它的错误方面来。更不能象黑格尔把自己杜撰的“绝对精神”从外面转入自然界和历史那样,凭自己的思维驰骋、主观想象来理解客体。因为这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分析研究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所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①]。也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有一种通过思维去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力量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正确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实践。马克思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看不到或不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者“抽象地发展了”即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②]实践之所以能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正确的发挥,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就实践总是在人们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来说,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外部表现,同时它又规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范围和目的;就实践改造客体来说,它规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和程度,使主观和客观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要求主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人类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次都达到更高级程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的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改造都要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二是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无论是认识事物的阶段,还是改造事物的阶段,主客观都要达到统一。具体地说,在认识阶段,主体要正确地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在改造阶段,主体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在头脑里形成的理想物态能通过改造活动转化为现实物态。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第二个方面的统一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阶段和改造阶段上的主客观的统一,就没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展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主客观的统一。实事求是首要的就是使主客观在具体事物的认识阶段和改造阶段都达到统一。为此,主体在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改造全过程中都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如下的环节上: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确定正确的活动目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但人的行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意图的。目的当然是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而当今的社会不是过去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体的需要只有首先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后才能实现和满足,而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内容,因此,主体就必须进行选择来确定自己的行动目的。目的的实现一要靠手段,二要靠技术,三要有可改造的对象和其他的有关条件,并且能使它们匹配起来。因此,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的目的和客观的需要、客观行动过程及条件统一起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破除旧观念旧思想的约束。一般说来,人们为满足新的需要对事物进行的改造活动,首先都应对该事物的原认识进行反思。由于事物是处在发展变化中,原认识即使是曾被认为是正确的,那也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以这种认识来看待现今要改造的事物,势必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所谓反思,简单地说就是把对事物的原认识当作思想客体来进行思考。这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反思往往是对该事物获得了一定的新信息的情况下发生,所以通过反思,进而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主观和客观达到统一。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现象找到本质和规律,并不是单凭主体的思维力量。首先就要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否则就无法概括抽象为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科学的概括抽象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它不是天赋的、主观自生的,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掌握和运用;至于创造出新的概念、采用准确的判断句式、掌握和运用经过人的几万次实践而获得公理意义的逻辑的格进行推理来表述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说,透过现象达到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离开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寸步难行,无法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第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的决策和计划。人们在规律展示的向度范围内,可根据掌握的条件及对条件的分析作出多种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案,决策就是在多种方案中,选取出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决策是一个在坚持合规律合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可行高效的原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选择,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也可以综合各种方案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新方案。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达不到的。决策出的方案,是整个改造过程中人们活动的根本依据。决策的失误,将导致改造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上的主客观的分离。计划是对选定的方案进行各方面的具体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规定活动的具体步骤以及各步进行所需要的条件。它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造事物进程的时序性、阶段性及各阶段的衔接性,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条件,特别是条件的可靠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计划具体实在,符合实际,才能保证行动过程及其阶段上的主客观的统一。
第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正确的调控。人们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时,总想全面地把握住事物,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④]。因此,还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考察事物,在改造活动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活动的本身。在改造活动的进程中,特别是一些大的改造活动,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发生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出现这样那样的偏离。调控就是根据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主客观的统一。是调节还是控制,在何种范围实行调节或控制,在什么时间进行调节或控制,调节或控制到何等程度,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来定。在这里,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要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新信息,把准新问题新情况,进而能正确地解决新问题新情况;二要防止思想僵化,善于更新观念,做到适时应变;三要在新问题新情况面前,善于做到坚持或改变原订计划。在改造活动的进程中,特别是一些大的改造活动,在活动本身不能停止的情况下,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很难做到的。若此,就会导致主客观的偏离进一步扩大,影响着活动目标的到达。
这几个环节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全过程中是前后相继的。后一个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发展,前一个环节上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就为后一个环节上主客观达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只有在这各个主要环节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保证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全过程中的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只有始终注意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客观始终处于统一状态,才能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
三
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渗透到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成了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主体的素质如何就直接影响着包括实践在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主客观的统一,就必须提高主体的素质。
主体的素质包括主体的政治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从事各方面的改造和创新活动的主体来说,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科学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人们实践的构成因素、过程和环节,固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改造和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质保量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坚持这样的活动目的,就需要主体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来保证。主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品德,为社会为人类多做贡献的精神,才能不断地去刻苦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⑤]主体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通过变革的实践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其中包括了进一步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品德修养。所以这两方面的素质在主体身上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人类的实践是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现代科技把人们的实践带进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在实践的目的、实践的手段、实践的过程以及实践的对象等方面,和过去相比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实践者追求实践的结果,不仅仅是或者不主要是满足实践者本人的需要,而首要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要直接根据市场的需要,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为顾客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来规定实践的目的,个人的实践追求只有通过满足这些需要而得到实现。实践的手段,是一些复合型的、配套的、科学物化了的高精尖的工具系统和运输系统。实践过程是实践者高度分工又高度结合,通过科学管理,追求高时效、高效率、高质量的实践成果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实践的对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就生产领域来说,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品成了实践对象;就社会领域来说,社会问题,尤其是那些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性问题,尤其是那些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问题,愈益成为人们科学探研,欲以通过实践加以改变的对象。在这样的实践面前,实践的主体若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与科学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参与实践过程或充当合格的主体,从而也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的统一。由于历史上造成的原因,我国的实践主体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为了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实践主体存在的基本形式有个体和群体两种。人类的活动具有合群性的特点,总是在相互协作和配合下进行。因此个体总离不开群体,但群体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构成,没有个体也就无所谓群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都生活和工作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的整体素质的水平决定着群体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力量,决定群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事求是的氛围,制约和影响着其中每一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实事求是的程度。但没有个体素质的提高,群体整体素质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社会转型的当今,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个体自己的自觉、自律地锻炼和培养,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也主要是靠个体自己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群体的整体素质,对于决定群体的实事求是来说,它是更为根本的。其中,群体中的领导者的素质提高又是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因为他是群体实践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又是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带领者、教育者、示范者,所以一个群体在当今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关键在于该群体领导者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做到实事求是。
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情况也向人们说明了这点:一些企业部门和生产单位,长期搞不上去,或以假冒伪劣产品获得盈利,或因亏损导致破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群体的领导者素质不高,缺乏实事求是;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研究问题不是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而从上级的指示原则出发,有的甚至虚报数字、夸大成绩,把没有实现和没有完全实现的理想物态硬说成现实物态,不也证明其素质不高,不实事求是吗?至于企事业中的某些单位,在上级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不正之风依然不止,甚至对群众的检举揭发打击报复,蒙混过关,更说明了这些群体的领导者的素质的低劣。这样的一些情况在我们国家虽然是少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将带来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的新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对于每一个群体的领导者来说,都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凡事都要认真做到实事求是。
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我认为,当今的实践主体,特别群体的领导者,都必须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好唯物辩证法,理解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理解得越全面深刻,在运用时就越能将实事求是落到实处。要特别注意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他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我们学习和运用实事求是的典范。二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这里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的需要,系统的、有选择的来学,并且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来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手,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三要增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办事要有公心,不能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没有它,就不可能认真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刻苦地钻研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法宝。只要我们全面地掌握它的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个大法宝,就一定能卓有成效做好工作,改造自然,进行社会各方面的革新,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
注释:
①、②、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7页。
③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页。
④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0卷291页。
标签:主观能动性论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