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为媒:从模仿到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1]。英语写作是综合运用语言的方式之一。但是写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英语的薄弱环节和难点,由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导致其缺乏英语写作的兴趣且习作质量普遍不高。实践发现,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勾勒出习作的行文结构,对篇章写作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将以小学英语五年级的写作教学为例,基于案例描述具体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小学英语高年级的写作训练 (一)写作训练的内涵与意义 写作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面之一,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国内英语语言环境的局限和适宜的阅读材料的稀缺,小学生的英文写作大多停留在“英译中”的思维层面,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小学高年段进行有效的英文写作训练至关重要。 (二)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的现状 习惯了中文写作的小学生,在面对英文话题进行英文写作时常表现得手足无措。具体表现如下:(1)思维水平和语言水平的失衡,导致学生望“英文写作”而生畏。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其思维形式仍以具象思维为主导,但已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面对话题,他们想表达的内容很丰富,并且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但他们作为英语初学者,由于语言交流环境的缺乏,加之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导致对英文写作缺乏信心。(2)传统写作训练模式单一,忽略了“习作”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学生的作业往往以程式化的抄写为主,很少有综合性的写作。[2]而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又忽视了写作技巧的指导,这便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都不太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使得写作内容支离破碎。(3)“中文思维”的干扰,导致学生英文习作成为“翻译式的语句拼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多关注单词、语句的中文意思,而不知道其真正用法,在英文写作中容易出现中文式的表达。[3]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辅助学生进行英文习作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搭建习作的行文结构和描述思路。因此,教师要更加细化英文写作训练的过程,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引领学生关注英文写作的衔接与连贯,要教会学生采用直观具体的形式对抽象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表达,这样才能降低学生英文写作的难度,提高写作训练的效率。 二、思维导图的内涵及其在英语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造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是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使用色彩,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有了它,我们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4]它不仅具备具体性、直观性和逻辑性,更因丰富的色彩和各种形象的标注而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 绘制思维导图的技法主要有两点:提炼关键词和体现思维个性。绘图时,首先要精炼要点,化繁为简;其次思维导图“应当具有思维的原创性,真实反映大脑的工作过程”,无须刻意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在写作教学中,最常见的思维导图为“话题发散式”的思维导图,它可以达到明确主题、分清写作层次及详略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作用 1.保持“习作”的整体性 思维导图作为一幅完整的“图例”,从整体到部分展示了写作内容的层次性和整体性。学生在写作时参照思维导图,能够时刻关注到写作内容的完整性和前后关联。 2.辅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 面对抽象的话题,学生可能会一时陷入无话可说的状态,而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具象思考”的契机,通过“边想边画边修改”的具象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则可以在写作前厘清思路,为提高写作效率热身。 3.将抽象的“语言结构”转变成可视化语义网络 长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英语写作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帮助学生越来越自如地展开与写作话题相关的联想。也就是说,这种具象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英文写作的积极性,更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由浅及深、由粗到细”逐层深入的状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话题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使用各种符号、图示和线条绘制出合理恰当的“思维导图”,即需要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创作”的过程。 三、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高年段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并非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一种学习策略,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及其绘制技巧,下面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的写作训练为例,从“尝试、模仿、创作”三个阶段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思维导图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一)尝试:提纲挈领,萃取精华 写作源于阅读,但具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极少会主动分析课文结构或是提炼关键词。所以教师首先要设计“绘出文章结构”的任务,引导学生化繁为简、萃取精华,通过思维导图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与关键信息。这样,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习惯;二来提供学生尝试绘制思维导图的机会,为其独立创作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例如,在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下同)五上第四单元Hobbies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预习活动;课中,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阅读任务,引领和组织学生结合关键词提示复述课文内容;课后,安排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用彩笔绘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不难看出,他们喜欢并且擅长用这种具象的绘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同语言发展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思维导图也不尽相同。其中,多数为“话题发散式”思维导图,即围绕话题“hobbies”展开,以课文里的四个人物为发散点组织相关信息,罗列出各人的具体爱好,并在此基础上用图标、笑脸、哭脸等对各人的爱好进行补充说明。 此外,也有一些学生使用了与主流不同的分析方式。A学生绘出思维导图(见下页图1),他不是从主题出发,而是通过观察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选取了课文中的核心人物Mike进行分层绘制。在这一思维导图中,A学生通过颜色来体现层级之间的关系,将核心人物的背景设置为粉色,其他关联人物的背景则是紫色,“like”的统一背景是黄色,最后一层不同的爱好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背景做区分。无论哪种形式的思维导图,只要学生选取的关键词准确,人物关系梳理清晰,各种标注运用得宜,便是一个生动有效的思维导图。以“图片”为媒介:从模仿到创造_思维导图论文
以“图片”为媒介:从模仿到创造_思维导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