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然而,我国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背记知识。因此,在当前的教改中更加需要强调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自主学习,主动发现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差,对待学习有好奇心却缺乏恒心。
“学习任务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他们发展学习自主性成为可能。学习任务单在这里简称学习单,是依据学情分析,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课堂学习活动的载体。它具有导向性、支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有着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资源提供等作用,可以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全方位影响着课堂内的师生活动,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变“课堂”为“学堂”的转型学习单。根据其介入时机可以分成四种,预习单、导学单、练习单和实践单。这四种学习单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将英语学习的学、思、练、用几个环节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知识内化的系统。
一、用好预习单, 奠定自主学习的基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学习自然也是这样。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目的是为了扫清新课学习的字词障碍,因此,要把“务实”二字放在首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依照预习单提示,解决掉新课中的生词、生句。对新课的学习有所了解、预习单的使用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有的放矢。如果在上课之前依单预习的话,就会知道哪些地方是疑点,哪些地方是难点。这样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理解问题也就会特别深刻、也更容易进行较深层次的学习。
二、用好导学单,理清自主学习的思路
导学单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清学习内容的脉络。因此,“善导”是设计导学单的主旨。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导学单中来。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理清新课中的逻辑关系和脉络,培养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2 CAN YOU TELL ME MORE ABOUT HER? 这一课时,我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导学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What’s Mike’s uncle’s name?
2.How old is he?
3.What’s his hobby?
4.What does he look like?
5.Where does he live?
6.What does the look like?
学生们结合对话背景图和文本材料以及导学单上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思维导图,既锻炼了学生从对话的文字材料中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又将对话内容提炼成一目了然的语言点,而且,这些语言点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按着对话的来言去语的不同层次连续在一起的。学生看着这样的导学单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对话的脉络。对照这样的导学单进行会话练习,学生不再是背原文中的句子,而是利用思维导图上所提供的语言支持自主地进行表达。也许他们说得并不流利,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人称语法的错误,但是他们的回答是有思维在里面的。
三、用好练习单,巩固自主学习的成果
练习单的设计和使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然而,练习环节是十分枯燥的。学生失去了对新知的新鲜感,对一知半解的练习,既感到无奈又不肯走心。因此,“激趣”是设计练习单的关键。
例如,我在教授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 UNIT 6 MOTHER’S DAY这一课,便将学习单设计成了一张温馨的母亲节卡片,把练习的重点句改成了一首感人的小诗。虽然练习的内容是同样的,但是学生朗读起来带有发自内心的感情,效果远远高出普通的朗读练习。
Let’s write a poem for our moms in groups.
Tips: 1.The members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carnation.
2.The team leader affixed the card on the vase.
3.Read the poem in groups.
四、用好实践单,拓展自主学习途径
实践单的介入是英语学习的输出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在“求真”二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利用所学语言完成实际生活中或模拟生活中的语言实践任务。
通过以上自主学习任务单使用,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
论文作者:曹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学生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思维论文; 英语论文; 语言论文; 就会论文; 目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