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生根[1]2001年在《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施农业是工厂化、集约化的技术密集型农业,在国外统称为“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农业”,特别有利于蔬菜、水产、瓜果、畜禽等产品的周年供应,这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9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工厂化的温室已占农业面积的60-80%。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膳食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十分重视发展设施农业,“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到位,同时企业和个人对设施农业的投资兴趣也在不断上升,形成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良好发展纷围。在蔬菜设施农业方面,随着城市蔬菜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反季节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城市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呈现了较大的发展势头,然而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的适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蔬菜供应的周期性和蔬菜的不耐储藏性等特点,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过度,势必会造成菜贱伤农,损害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设施的正常生产,发展不够则会导致供不应求,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的生活需求,影响城市的稳定发展。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的研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全面介绍了中国蔬菜设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当今蔬菜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蔬菜设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详细解述了在蔬菜设施农业研究中应用GM(1.1)模型的必要性及预测模拟的具体过程,结合目标规划对未来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武汉市的情况进行了蔬菜设施农业的规模研究,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并对此方案进行评价。 本研究为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提出了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对城市蔬菜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丁晓蕾[2]2008年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王方舟[3]2011年在《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己经成为河北省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仅次于拥有“世界叁大菜篮子”之一的山东省。河北省蔬菜产业是一种内部需求拉动下形成的快速增长的产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整个蔬菜产业也开始向过剩时期转化,使得蔬菜生产开始由价格竞争进入品质竞争的时代,河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外汇和蔬菜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困境,未来河北省蔬菜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影响与决定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因素究竟何在?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如何让河北省蔬菜产业进行正确的战略选择?河北省政府应该如何规范蔬菜产业竞争并引导蔬菜实施正确的战略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传统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为基础,以影响和决定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为主线,结合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实际,采用因素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非线性回归分析法、生产要素贡献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和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等工具,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这些模型所使用数据包含的政策含义,应用指标评价体系和分析评价模型对河北蔬菜产业进行计量分析与测评。最后,制定出可行性发展战略,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与建议。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九章,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一)在导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回顾及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说明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最后介绍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二)在理论基础部分。对与蔬菜产业竞争力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了本论文采用的蔬菜分类方法,阐明了竞争力的“金字塔”层次体系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综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决定因素,构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模型。(叁)在评价模型与综合评价部分。论述了蔬菜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分类、选取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蔬菜产业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是全国蔬菜产业划分为五大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蔬菜产业实际情况,选取了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云南、四川和河南十个蔬菜大省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是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第五。和排在前四位的省份相比,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四)现状分析部分。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利资源和农机六方面对河北省农业概况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又从供给、消费和贸易现状叁个层面对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五)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重点分析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四个组成成份,即环境竞争力、要素竞争力、显示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从生态环境、制度环境和相关产业叁个方面描述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环境竞争力,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市场环境竞争力,回答了影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蔬菜消费量的因素。从资源、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描述了河北省蔬菜产业要素竞争力,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要素贡献性,指出了河北省蔬菜产业整体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但是,外延式的增长效率不高。从蔬菜出口在农产品出口和蔬菜总产量中的地位、蔬菜出口总量(额)、蔬菜出口结构和蔬菜出口流向分析了河北省蔬菜出口贸易状况,构建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出口依存度、出口贡献率和进口份额七个指标,来测定与评价河北省蔬菜产业显示竞争力;用实证的方法分析省际间蔬菜产品出口竞争力,河北省蔬菜产品显示竞争力位居第3位,但代表出口竞争力态势的主成分得分并不理想,显示竞争实力比较弱,但是,蔬菜产业显示竞争力根基是很好的。河北省蔬菜产品竞争力包括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营销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四个方面。用价格和成本分析蔬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结合河北省蔬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现状,指出了河北省蔬菜产品质量和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张家口的芹菜如何进入北京蔬菜市场为例分析了河北省蔬菜产品的营销竞争力。(六)战略、对策与建议部分。在前文研究的成果上,提出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即“生态立菜”、“科技强菜”、“出口带菜”、“品牌建菜”战略。最后,根据四项战略选择,从政府政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蔬菜出口和蔬菜品牌六个不同角度,给出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根据论文六部分的内容分析、论述和归纳,从不同的角度得出14条结论。由于本研究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和未来研究中需要从4个方面加以改进。本论文创新点是:(1)结合竞争力相关理论建立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准确的把握蔬菜产业的竞争状况提供一个分析框架。(2)根据蔬菜产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河北省蔬菜产业的生产函数,分析目前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要素贡献结构。(3)制定了提升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竞争战略模型”,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切合实际的提高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战略与对策建议。
杨东文[4]2009年在《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农业是工厂化、集约化的技术密集型农业,在国外统称为"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农业",特别有利于蔬菜、水产、瓜果、畜禽等产品的周年供应,这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
冯茂成[5]2012年在《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及其发展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设施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叁大基本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显着标志。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省会和长叁角特大城市之一,提出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城市供应、优化城乡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南京市有农业的区县进行调研,发现近年来南京市设施农业面积与投入增加,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同时也发现,尽管市场需求量大,研发推广能力与区位优势强,也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明确了2011-2015年重点发展的产业、设施,推广的品种和技术。为使得南京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根据功能定位,详细制定了全市、区县设施农业发展计划和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计划。根据规划,5年投资总额17.845亿元,预计总效益为9.438亿元,投资利润率达到52.9%。为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提出以下8项建议:(1)应加强设施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2)建立、完善相关农业政策,探索创新发展机制;(3)科学规划,多部门合作,形成设施农业发展的推进合力;(4)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提升设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5)加强人才培育,构筑龙头企业带动机制;(6)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7)拓展产业功能,构筑资源开发机制;(8)健全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支撑机制。
范垄基[6]2015年在《蔬菜产业发展框架下的农户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叁产业的融合互动。我国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给、促增收的地位日益突出。农户作为蔬菜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经营主体,在蔬菜生产和销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户的行为对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农户行为涉及诸多方面,农户行为系统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找准切入点构建一个成体系的分析框架,是进行农户行为研究的关键点。本研究从蔬菜产业链条中生产环节的地位和蔬菜产业相关主体中农户的地位两个方面对蔬菜产业的特点进行分析,明确了蔬菜生产中生产的基础性和农户的重要性。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对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和特点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判断分析,构建了蔬菜产业发展框架下的农户行为研究体系。确定了北京、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五个省市的设施蔬菜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灰色系统评估,二元Logistic模型,DEA-Tobit模型,Multivariable probit模型等多种方法,对蔬菜产业中最重要的农户生产环节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农户蔬菜销售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最后对蔬菜产业发展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得出蔬菜产业发展主要由“生产投入综合指标”、“技术应用综合指标”和“销售运输指标”叁个方面决定,这为从蔬菜产业发展框架下研究农户行为提供了支撑。通过对近十年两个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蔬菜产业地区比较发现,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均处于高类地区,辽宁处于中类地区。(2)对农户放弃种菜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种菜农户从事蔬菜生产的年限和家庭总收入对农户放弃蔬菜种植决策有负向影响;蔬菜种植面积占家庭耕地面积的比例、蔬菜生产中有贷款需求但得不到满足、农户对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2011年蔬菜生产中受自然灾害以及村中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农户放弃蔬菜种植决策有正向影响;各变量的边际效用也各不相同。(3)蔬菜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整体较高,但仍存在改进空间。户主的平均年龄、放弃种菜意愿的强烈程度、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程度以及村委会与区(县)政府的距离对设施蔬菜生产的效率有显着负向影响:户主平均受教育程度对设施蔬菜的生产效率有显着正向影响。(4)农户对种植技术的采用和农户对户内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作为农户的生计策略也是农户达到可持续生计的方式。农户采用一项环境保护型生产技术会受到是否采用其他环境保护型子技术的影响,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分别对农户采用不同环境保护型技术以及农户家庭资源分配的影响具有异质性。(5)农户蔬菜销售形式包括自己送批发市场,中间商收购,自己送零售市场,合作社收购和送公司学校等订单。农户蔬菜销售以自主批发模式和中间商主导型销售模式为主,不同销售模式特点各异。
汤进华[7]2012年在《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是基于上海市政府委托项目——《上海农业布局规划》而立题的。大都市郊区是城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造成郊区农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并强烈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郊区农业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安全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等至关重要。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展农业是大都市郊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要保障郊区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对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到郊区农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为大都市郊区农业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上海市郊为研究区域,按照历史、现状、未来与理论、实证、对策的逻辑主线,首先,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和文献界定了上海市郊的范围(近郊的嘉定、宝山、闵行、浦东和中远郊区的青浦、松江、奉贤、崇明)、农业结构(重点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镇化(衡量标准为非农业人口的占比)的概念,简要探讨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然后,运用上海市及其郊区的大量历史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资料,采用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建国以来上海市郊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结构演变过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以实现农业与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AHP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协同发展的程度;最后,本文结合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设想了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由九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论文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研究的关键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基本理论作了简要评析与归纳总结,探讨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一般机理和主要原因,理清两者发展的逻辑路径,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分析。运用建国以来上海郊区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划分上海市郊农业发展与城镇化阶段,并系统梳理了上海市郊农业结构在不同城镇化阶段下的演变特征,探讨二者在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分析。主要从县区、乡镇等角度,选取1980、1993和2009年叁个截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深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试图运用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和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从经济体制改革、消费结构演变、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政策措施、环境影响、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等角度探讨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第六章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运用专家咨询法、文献查询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层构建了农业发展(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制度)和城镇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九子系统31个具体指标的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熵赋权法等成熟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在相关软件的支撑下,对1985年以来上海市郊农业及其各子系统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城镇化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的变化等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七章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深入分析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总结这些地区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推进上海市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第八章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和发达地区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经验,探讨城镇化前景下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空间布局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推动上海市郊现代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概括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展望后续研究的工作。
王辉[8]2012年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的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将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新形态,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必须给予支持、推动和完善。城市群的发展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规划都市农业,维持大都市社会、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运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两型社会”建设为指导,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结合管理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对“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战略进行探索。本研究共九章,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主要是提出问题,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阐明研究的意义,并介绍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第叁章,主要是理论研究,对都市农业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对都市农业与城市化,都市农业与两型社会建设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而说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第叁部分即第四章,主要是经验介绍,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以及国内长叁角城市群、珠叁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分析其发展的特点,从而得出一些启示,对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的发展给予经验借鉴第四部分即第五章、第六章,主要是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的状况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了解了2001年至2009年期间,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的状况,找出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内在问题,为下一步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第五部分即第七章、第八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及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概括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下一步研究的展望。主要结论如下:(1)都市农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两型社会建设对都市农业的发展既是保障,又是约束。(2)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到2009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说明这几年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在不断上升。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由此拉开了“两型社会”建设的序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给都市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都市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深度开发和利用,政府对于都市农业支持力度加深,这些都促使都市农业快速发展。(3)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保障都市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营造全方位的“反哺"机制,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叁是,培养现代农民,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五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促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六是,加强都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蔡国英[9]2006年在《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已经由短缺经济过渡到相对过剩的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功能转变的巨大压力,本研究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展开的。都市农业是都市区域内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它既是城市经济学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农业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涉足的一个领域。目前,关于现代都市农业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为加快和保障兰州市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落脚点,以系统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图表分析、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方法,从理论研究、实践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战略构想、创新体系、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正确认识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是问题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走访有关领域专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并概括了都市农业的涵义、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形态、功能,从国内外都市农业的发展实践中,为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总结经验,提供参考。 准确而客观地把握发展背景与基础、制约条件,以及分析与评价农业优势产业,是科学制定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与基础条件、制约因素,运用区位商方法确定了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为其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对它的监测和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全新的都市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态要健康、经济有活力和社会可接受性叁个子层次共15个指标,提出了完整的算法体系和分析方法。 科学制定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首先把都市农业发展成为兰州市大都市的“庭院”确定为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其次,从产业、功能、市场、技术和主体等五个方面,定位了兰州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
陶雪峰[10]2014年在《凌源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蔬菜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特别重要。蔬菜产业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产业。有着悠久历史的凌源市蔬菜产业在凌源市的经济发展中地位突出,贡献很大。它对凌源本地的蔬菜提供应有保障,同时,蔬菜的外销也增加了蔬菜经营人的经济效益,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们凌源市的蔬菜生产基地已经占整个农产品生产的一半多,有42万亩,一年下来,蔬菜产量190多万吨,44亿多元的产值为4.8万人提供了无限的宽广舞台。我国已经是WTO成员国,蔬菜“大流通”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凌源市的蔬菜产业的形势也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日趋激烈的价格竞争,日益充足的蔬菜市场供应,逐渐淡化的城市供应功能。随着步伐加快的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加上紧缺的土地资源,更有影响辽西地区的大气候及水资源的危机,我们凌源市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我们要想发展,就一定要转变观念,坚持通过科技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促进现代化农业科技的构建,完善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加强市场的现代化流通,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树立一种全新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市场需求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凌源市的蔬菜产业。本文以凌源实际为立足点,分析了凌源市蔬菜产业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发展现状和市场,并对比国内外蔬菜产业的发展,阐释了地区蔬菜的优势和劣势,对本产业的发展和功能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提出了凌源市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也就是用市场作导向,加大科技的投入,使优势产品大力发展,从而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蔬菜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最终实现产品质量的升级,蔬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采取措施:1、注重加强优势产品的实施战略。重视凌源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特色,突破重点,使优势产品的发展得到体现。2、注重强化主导产业,以一切力量促使其提高发展。要把握发展主导产业的契机,使相关产业也得到发展,进而拉伸了蔬菜产业的链条,打造出既有优势资源又有地方特色的蔬菜产业。3、注重发展节水农业,破解资源瓶颈。本文在注意辽西“大气候”影响的同时,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有效的节水方法,配之以节水设施的研究,利用节水和用水相结合的方法,使有限的水资源在蔬菜产业的发展服务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此外我们还要使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得到推进,并注重政府的职能转变,发挥它的宏观调节职能,重视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用最优的发展环境来为蔬菜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研究[D]. 陈生根.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2].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 河北省蔬菜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D]. 王方舟.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 城市蔬菜设施农业发展规模研究[J]. 杨东文. 现代农业科学. 2009
[5]. 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研究及其发展对策[D]. 冯茂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6]. 蔬菜产业发展框架下的农户行为研究[D]. 范垄基.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7].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 汤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8].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王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2
[9]. 兰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蔡国英. 兰州大学. 2006
[10]. 凌源市蔬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陶雪峰. 吉林大学. 2014
标签:园艺论文; 农业论文; 蔬菜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两型社会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长株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