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自主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范型,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的一种比较稳定、典型和简约的教学程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使我们所从事的化学教学事业能为振兴中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作贡献。在多年高中理科班的化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效果。下面是这种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举例。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想
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21世纪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理科班的学生普遍求知欲旺盛,上进心强,学习习惯较好,智力水平较高。如何通过教学活动促使这批学生进一步迅速成长,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打好扎实的基础呢?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这样设想的:首先将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明确交给学生,然后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有条件的可组织一些参观活动),最后进行专题讨论,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达到预期目标。
以元素化学教学为例,我们的实践如下:
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前的准备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生有求知欲,并具备一定的化学学习能力。然而刚升入高中的青年学生往往习惯于跟着老师按部就班地学习,理科班的学生也不例外。为此,我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材顺序,将元素化学的某些章节相对集中,用以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和可行性,并且辅设两个台阶,让学生逐步适应,逐步转变。
1.在起始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怎么学”
“学习能力”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其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自学能力,它是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阅读是自学的第一步。在学习卤素的物理性质时,我指点学生通过数据的比较、归纳、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化学教学的叙述往往言简意赅,又由于编排的需要,某些物质的性质几小节后才能完整出现,这又需要指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回头反复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及时小结,构建基本知识框架。
实验是元素化学的基础,知识的摄入往往是以对现象的直观感知开始的。我在第一单元“卤素”的教学中着重抓住“实验基本功”和“探究实验的设计”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实验基本功”方面,主要抓了尊重事实和追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观察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实验记录、基本实验图的绘制以及基本操作的严格训练等几项工作,同时制定了各章节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定期进行考核。以“探究实验的设计”为重点环节,在对“氯水的化学成份”、“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递变”等问题的讨论中,反复对学生进行研究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查阅资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求得结论。
面对繁杂的看似凌乱的元素化学知识,在学习新课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构筑科学的知识结构。在整章复习时,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整理、类比、归纳和抽象等思维加工,首先编织出知识网络,然后进一步舍弃杂多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干,提炼成简明扼要的规律,便于记忆和运用。
2.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指导学生“照样学”
在紧接着的“氧族”教学中,我将知识重新组编成“硫和磕的氧化物”、“稀硫酸、浓硫酸和氢硫酸”、“磕化物和硫酸盐”、“硫酸工业”、“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氧族元素”六个专题。把大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老师指导下,按专题照着“卤素”一章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借以巩固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各项能力,实现从“老师带着学”到“学生自己学”的过渡。
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过程
以“氮族”教学为例,我在按知识网络组编知识专题的同时,拟定学习参考提纲。首先上“学习预备课”,向学生介绍本单元有哪些知识专题,可使用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手段又有哪些,提出学习要求,下发学习参考提纲,规定学习期限,演示个别必要的实验。接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将整章有关实验安排在实验室,让学生在指定课时内自己学(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可以自学,可以与人讨论等等,根据需要,选择任何你喜欢采用的学习方法),做好学习笔记。带领学生参观化肥厂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和化工研究院的硝酸车间。教师通过巡视和听取学生对各知识专题学习的汇报,不断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分专题上讨论课,由一至二名学生先作中心发言,然后他人质疑提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甚至是争论,解决问题。
四.“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结果及其分析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深受理科班学生的欢迎。以最近一届为例,96%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形式,剩下4%的学生也表示“比较喜欢”。有的说,这样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特别学得进、记得牢;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时间利用率高,学的多、想得深、交流得广、锻炼很大。拿近期效果来看,在单元学习后的考查中,该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出9.51分,学生成绩的标准差也从通常的8~9下降至5.3。班里逐渐形成了一个化学冒尖的优秀学生群体:有位学生高二就能超越众多的高三同学,荣获全国冬令营化学竞赛一等奖,并入选国家奥林匹克竞赛集训队;在“上海市中学生化学竞赛暨奥林匹克选拔赛”中全班囊括一等奖的30%~50%以上;他们的论文和化学科技作品在“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及“亿利达发明奖”评选中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还有些甚至能在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以长期效果而言,它对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养成,作用十分明显。
这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什么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收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
1.激起学生非同一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理科班学生普遍求知欲过人,上进心强,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对学生有很强的“诱导效应”。动力和无形的压力激发起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进入自觉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亢奋状态,学习潜力容易充分发挥出来。“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他们学思并用,手脑结合,不断获得第一手信息,学习积极性得以持续高涨。学生们在那里自己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研究和创新精神便大为增强。比如,有的学生在观察到不同金属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时能产生不同现象后,琢磨起“硝酸的何种浓度是引起不同反应行为的‘分水岭’?”有的对改进实验装置,减少实验环境的污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设想;有的对“氧化能力极强的浓硝酸不能溶解的金和铂为什么能溶解于王水中?”发生了兴趣,进而自学起络合物化学来;有的在工厂看到了铂网在氨氧化炉中发挥作用的生产情景后,饶有兴味地学习和研究起催化机理、催化反应来了;有的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获得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为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的学习必然比一般的学习深刻得多。
2.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的智力结合知识,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能力。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据心理学家的分析,人脑中信息的储存密度非常高,但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利用了智力的5%~20%左右。实践证明,在特殊条件激发下,智力的利用率能大幅度提高。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勤学习,巧归纳,独立地去探索和获取知识,需要“动用”的智力较高。学习的自由度大,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机会增加许多,因此即使获得的知识量没有增加,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知识点,形形式式的实验现象,一个个“拦路虎”的出现,种种矛盾,总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激起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推动他们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自觉的实践中增强了种种能力,促进了智力发展;智力的发展,知识的丰富又进一步转化成较高的能力,学习效率和效果必然由此大大提高。
3.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自主学习”后阶段的专题讨论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更为显著。它既是学习的分段小结,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老师的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我首先挑选学有收获确有体会的同学作中心发言,要求他们整理出这部分知识的网络,在讲清知识的要点和自己的学习心得时,至少要提出1~2个能引起发散性思维的问题,编出1~2个有关题目用以检验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他们一起设计好讨论课的思路,估计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好解答准备。主讲同学“倾囊”掏出自己的自学收获,在课前频繁与同学交流切磋。课堂上的提问和讨论又再次活跃了大家的思维,互补互促。伴随着对知识理解的深入,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逐渐和协作精神等也大大增强。
4.便于教师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学生个体身上
发展不平衡是必然的,在大段的自学时间内教师十分容易发现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找到他们在化学学习上的问题所在,给予个别辅导,更多的关心。教师也很快能发现那些学得较好的学生,指导他们在全面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学得更多更好,督促他们扎扎实实前进。各类学生各有所得,共同提高。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连续几届理科班中实施的成功,是令人高兴的。我愿和同行们进一步探讨,共同为研究适合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