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_普通高等教育论文

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_普通高等教育论文

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课程体系论文,中国成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 (2001)01—0103—07

20世纪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与条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改善,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全球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既得力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的大批人才,也得力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所参与各个领域的知识创新、技术革命、管理革命,同时这些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是教育目标、教育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行了重大调整,教育技术、教育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教育规模也获得了不断的扩大。

21世纪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则是机遇、挑战和危机并存。因此,充分认识和思考这种机遇和挑战及其对成人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将有助于我们确立未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一、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危机

中国现当代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根基是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普通高等学校奠定了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打上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印记,使其带有浓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色彩。这种印记表现在课程教学上是大量沿用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与教材。虽然多数学校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但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是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然而,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育目标,还是在培养规格与要求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一)质量危机

其一,影响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其中一些学校没有很好地解决科研、全日制教学和成人高等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重要原因之一。毫无疑问,高等学校应当重视科学研究和全日制教学,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建设研究型大学列为办学目标的首位,导致不少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更不用说轻视成人教育的教学;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现行的人事和分配制度也鼓励搞科研和出成果,并直接与职称评定、工资、奖金等一系列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客观上也导致了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日趋严重,成人教育的教学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缺乏对教育质量的整体监控机制,质量与“品牌”意识不强。尽管一再强调质量第一,但在深层的办学思想上存在着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普遍倾向,有意无意之中放松了对成人教育质量的严格把关。

其三,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文凭的社会效用等值,但规格却不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决策和管理机构历来强调按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办学,本来是意欲更好地实现其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但多年来实践却表明,我们不少办学单位以突出“特点”为借口,有意降低培养规格,以此吸引和扩大学生的来源。不少学校一方面强调成人教育的“成人”、“业余”的学习特点,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不仅在教学和考试的要求上,而且在教与学的时间、课程数量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缩水”,培养规格明显偏低;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毕业证实际上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级毕业证在社会效用上等值。并且,我国现有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存在重文凭轻实际能力考评的缺陷。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助长了人们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时的混文凭行为。

其四,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取舍缺乏独立有效的科学论证。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存在过分强调学科自身发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倾向,而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日新月异,势必要反映到高等教育及其教学中来,新的课程和内容要充实,旧的课程和内容又难以减掉。此外,我们虽然一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在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甚至有所忽视。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外语、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乃至公共关系学等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由此而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压缩课程教学时数、鼓励学生课余自学等主张所产生的矛盾确实需要妥善地加以解决。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成人高等教育之中,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好办、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办什么专业,势必导致文、法、理、工、农、医等各科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比例失调。同时,普通高校以及普遍实施的学分制基本上不能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开展,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列形同虚设,所有学习课程和内容均由学校开出“菜单”,但学生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学习个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相同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建立和学习方面乃至在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对他们参与社会竞争和个人潜力的发挥极其不利。加之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过度细化以及专业设置的恶性扩张,也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成人高等教育中来,致使某些专业乃至课程的设置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课程随意拼凑的现象至今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而某些“热门”专业的毕业人数已出现过剩,但培养规格却难以符实。

其五,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措施、手段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毋庸置疑,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形成了一系列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比较完善的管理措施、手段和方法,对于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严肃性和质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一方面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所体现的以自学为主、每学期集中面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规模效益、教学方式还是在管理模式上已经步入“瓶颈”阶段,并不断暴露出其面授教学必须定时间定地点及其组织管理方面的许多弊端。由于学习者受面授学习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既影响了学生与主讲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也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创新与发展。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结构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年龄和素质结构的变化、用人和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企事业单位大力实行“减员增效”的改革措施等,致使广大在职学习者的工作岗位难以得到保障,最终势必影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效果的失控。另一方面,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兴未艾,并已首先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展开,旧有的教学及其管理措施、手段和方式,已基本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迅速调整和中国即将加入WTO, 必然导致人才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加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因生源(大量应届高考落榜生直接进入成人高等教育)及其年龄、知识结构已出现重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期间的管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亟待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普通高等学校融资渠道不畅,是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来遇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吃惯了“皇粮”的普通高等学校,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显得一时有点不太适应,这是正常的。问题在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近年来对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不仅不足,而且正在逐渐压缩和断流,并且国家所制定的收费标准也明显偏低。换言之,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同时,经费投入却没有得到同比增加。并且,由于各种原因所致,主管部门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自筹资金的问题也未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开放政策,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筹资渠道的有效建立和畅通,导致普通高等学校不得不通过扩大办学,包括大量举办成人高等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

同时,不少学校在国家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不仅不设法筹集资金增加投入,相反还克扣、截留国家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投入,甚至连收费部分的再投入也尽可能压缩,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进一步紧张,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在一味追求上数量上规模上效益的同时,却不重视更应该同步上质量的根本要求,把成人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效益的创造,短视地将经济效益的追求置于社会效益之上。如此一来,似乎既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困难的压力,又可增加学校资金的投入,甚至还可满足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对高等教育学习的需求。然而,高等教育办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创收,人才培养才是第一位的。收费和办学盈利部分的再投入也必须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这是必须改进的。因此,那种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生财之道”的短视行为必将招致市场对相关办学单位的无情淘汰。

(三)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危机

近20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我们在大力提倡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时考虑更多的是它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忽视了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忽视了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代人——“独生子女”、“新人类”、“新新人类”的人格与道德的塑造和陶冶,个性、意志的培养。人文教育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却没有得到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古老文明、人文传统的国家的足够重视。表现在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与就业和职业有关的专业课、实用类技术课备受青睐,人文类课程只是文科类学生的专爱,人类社会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种人为地割裂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结果,必将导致两种文化体系间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困难,不仅影响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均衡发展,还将影响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既面临着上述危机和困难,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安能例外?

(一)机遇

其一,20世纪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目共睹。多极世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等思想的提出,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内的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等所有人文科学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未像20世纪这样结合得如此紧密,共同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思考与发现、认识与改变的方式与方法,同时又从人类的发展中获取动力、资源,丰富和发展自身。而20世纪中期人类所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对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科技、人文知识因此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加速增长,进而又促进了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数字设备制造、数字信息处理、数字信息传输等各种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引起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不断发生快速与巨大的变化。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日新月异,不仅正在改变和拓展着我们对自然界、人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认识,也将全面地影响着我们对当前和今后人类社会发展与创新的认识,当然也会影响高等教育观念及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根本改革。仅仅只是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的一朝兴起,就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固有格局,电子商务使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既成为可能,又成为现实。而在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在向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企改革、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加入WTO、 融入世界经济……以适应全球经济互动,并促进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新型服务业的出现(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家庭服务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教育保险等)、金融消费方式的转变(教育贷款、住房等消费贷款、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信息技术产业的崛起……必将全面调整传统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和产业活动的内容与规则。由此涉及的不只是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重大变革,也将涉及法学、哲学、伦理学、信息学等众多传统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学科理论与课程及其内容的重新调整。

其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正在从技术和交互方式上,适应和满足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数字视频广播技术等多种信息传播、编辑和交互式技术(包括实时与非实时交互、单向与双向及多向交互)的大力开发和广泛运用,将彻底更新和变革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与环境。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更为快捷和方便,并将为教学双方长期以来饱受时空限制的僵化的传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授课、管理、学习模式带来根本性转变,尤其是“网络学习”(E—Learning)将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之一。

(二)挑战

其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前苏联和东欧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国际间的竞争由过去主要是军力的竞争,迅速转变为以经济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全球人口激增并突破60亿,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相互依存,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来势凶猛,由此又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而事实上,隐藏在这场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背后的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就全球范围而言,国际经济与科技的竞争业已成为20世纪末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酝酿和实施高等教育及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契机。

1984年美国国家高质量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1],宣称:“我国商业、工业、 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曾毋庸置疑的处于领先地位,而目前正在被世界其它国家赶上,”认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重点是要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所采取的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完全不分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文理科课程。199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的方案,提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是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特别强调:“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在欧洲,法国议会则在1989年7 月通过了战后第一个《教育方针法》[2], 该法第一条开头第一句话就强调:“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政府认为:要振兴法国经济,必须将高等教育改革和办好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如果法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国际竞争,那么法国绝不可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赶上其它强国。英国政府也在1985年5月发表了高等教育绿皮书:《90 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指出:“与其它国家的成就相比,英国的经济形势自 1945年以来,一直令人失望。”认为高等教育应“对更有效地改善国民经济做出贡献。”1987年4 月又发表了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4],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 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应该更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并与工商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日本等其它发达国家也对本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类似的改革要求。

其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性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空前扩展,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加速开发与成倍增长,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剧烈变革,新型经济和新兴产业的纷纷确立,必然要产生大量的新的学科。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随之而来,在管理、经营、使用高新技术及转化和再转化的管理等方面都对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也必须具有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动手能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最新成果,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深刻的改革。

其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走在我国的前面。国际性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优质教学,其中又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为主要突破口,呈现出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但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变革的全新整合趋势,强调大学教育应将本科教育放在首位,而本科教育又应将基础课教学放在首要或重要位置[5]。哈佛大学近年来的做法是建立一套核心课程, 藉以强化和培养学生智能与创造性思维方式,进而增强所培养的人才的竞争力,最终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其四,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在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后工业时代,正在步入21世纪——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或者说以“知识经济”[6]为主要特征的全新时代。新兴产业的出现将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心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方向调整转移;新型服务业的出现将导致产品生产的工艺和组织、商品营销的概念和模式不断革新;劳动就业的市场和岗位将不断扩大与频繁变换;加之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以及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日趋改善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水平也越来越高等原因,都将对以往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最终必将激发人们在人生不同生理和心理阶段对于文化、知识、技术的不同的与持续的需要。人的学习年龄将没有限制,人的学习将终身化,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并势必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革。

三、课程体系改革应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21世纪,围绕科学技术创新和占有而引发的全球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显而易见,中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将直接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否不断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新世纪挑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不但需要尽快改革现有成人高等教育及其教学和管理体制,而且更加需要尽快改革旧有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崭新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以往我们在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革比较多地只是在课程内容上作些小修小补,缺乏明确、统一的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模方面的要求;缺乏对高等教育应该充分满足国际国内社会、经济与个人发展双向要求的思考。然而,课程体系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国家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突破口,并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

通过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和规格的最终统一。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存在教育和学习的形式、地点、时间方面的不同,而其教育目标和规格应与国家的高等教育目标和规格相统一,这既是确保国家高等教育严肃性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切实满足21世纪社会、经济与个人发展的双向要求

21世纪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中国的发展要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科教兴国,还是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实施,无论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还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无论是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在国际社会和国际事务中更好地担当自己的责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最终都将表现为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无疑,中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培养规格,具体来讲是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都应该满足国家参与21世纪世界经济的竞争以及个人成才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双向要求。

(三)满足培养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我国现阶段的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目标和培养规格统一和调整的延伸。许多专家认为:调整和统一高等教育目标与规格,必须考虑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事物、新思想、新机遇最敏感和最开放的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等一系列改革,加强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基础性,充分给予学生拥有自己选择各类课程以发展和培养自身个性与创造精神的高度自由。

(四)有利于实行学分制和方便学习

教育规格统一了才有可能实行学分制,从而方便学习者能自由适时地学习高等教育课程。今天的课程改革,其一,是为了最终消除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之间在教育规格与教育质量上的差别,当然实现高等教育规格的真正统一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这一步终究要走。其二,以往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更新严重滞后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滞后于人的发展,而现在一次性教育定终身的学习观念已经打破。为了满足个人对生活和生存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将再学习再进修。其三,因为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往在师资、设施等方面制约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正在被彻底打破,高等教育全日制或业余学习的藩篱正面临着清除,一个不受年龄和时空限制的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五)有利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评估

这种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评估方法,不只是为了方便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评估,而是有利于建立和实现地区性和全国范围内的教学评估机制。

(六)有利于学习者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以往我们的高等教育对于这种培养存有偏见,将其视为学生个人的事,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从来就不只是学生或者社会——人才市场供与求两个方面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要求,对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说,个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多样性;有利于众多不同专业人才形成智能的合力;有利于人才不同潜质的发挥;有利于不同的个性思考的独特性。从而增加发明和创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而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强化。就个人而言,上述因人而异的优势除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不同的贡献以外,也为自己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提供了可能性。甚至也为学校、专业的发展与改造以及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帮助。大力倡导个性的多样性是一个国家、企业、单位不断获得发展的驱动力。

结语

在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需要齐心协力,迎接中国加入WTO和整个国际社会数字化、网络化、 信息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断调整和更新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思想与理念,大力改革与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合理调整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努力将21世纪的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适应发展并有益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的课程体系。

收稿日期:2000-09-25

标签:;  ;  ;  ;  

21世纪: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_普通高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