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政局会走向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色列论文,政局论文,走向论文,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以色列政局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也开始酝酿变化。以作为阿以和谈的主要一方,其局势发展关乎中东和平进程,受到舆论关注。
一、现政府危机四伏。以色列选举法规定,执政党必须在设有120个席位的议会中获得半数以上的议席,才有权组阁。然而,由于党派林立的以色列实行“比例选举制”,任何一个大党(利库德集团和工党)都从未获得过半数以上席位而得以单独组阁,因而都不得不“以利相诱”,拉一些小党入阁共组联合政府。本届政府也不例外。1996年6月上台的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以色列现政府由三个党派组成。它们分别是:利库德三党联盟(利库德集团、佐梅特党、桥党,共32席)、宗教党派(全国宗教党、圣经联合阵线、沙斯党,共23席)和中间党派(第三条道路党、以色列兴旺及移民运动党,共11席),在总共120个席位的以色列议会中占66席的微弱多数。由于各党派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加上对国内外的政策主张不一,故以政府危机时有发生。
1、三党联盟内部矛盾激化。利库德三党联盟是1996年以大选前,右翼利库德集团为了在选举中战胜以工党为首的左翼阵营,与佐梅特党和桥党组成的松散联盟。右翼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三党联盟固有的矛盾并未解决,因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联盟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是,外长利维与内氏素存芥蒂,时有龃龉。利维原系利库德集团成员,曾因与内氏不和而退党并成立了“桥党”,后又为了赢得大选加入三党联盟,但为此失去了竞选总理的机会,因而一直耿耿于怀。去年,利维就两度以辞职相要挟,并不断给内氏出难题。今年1月4日,利维宣布由于内氏未能对其修改1998年度财政预算案的要求作出答复及现政府在推进中东和平进程方面毫无作为,决定辞职并率桥党退出政府。此举使内氏政府在议会中只剩61席,仅占1席多数,执政地位岌岌可危。1月22日,前外长利维宣布将参加下届总理竞选,与内氏一争高低。
2、利库德集团发生内讧。1997年6月,前财政部长梅里多尔因与内氏发生政策分歧而辞职,并开始联合一些利库德集团的“中坚分子”倒阁。他们包括耶路撒冷市长奥尔莫特、特拉维夫市长米罗、通讯部长利夫纳特和前科学部长贝京等。他们曾计划伙同工党的“少壮派”拉蒙一起成立一个中间党派取代利库德集团。据称,在去年下半年内氏出访期间,该计划曾险些得逞。
3、利库德集团内部围绕取消该党预选制度的斗争加剧。1997年11月中旬,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该党的预选制。这项制度的取消将使由内塔尼亚胡控制的该党中央委员会有权决定入选议员的名单,为内氏“清除异已”扫除障碍。此项决定遭到了大多数利库德集国议员的反对,内氏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迫使总理办公室主任利伯曼引咎辞职。
4、在以巴和谈问题上,“强硬派”与“温和派”针锋相对。以政府内部在从约旦河西岸进一步撤军问题上分为两派:以沙龙为代表的“强硬派”以充分保障国家安全为由,主张沿1967年停火线以东设宽度为15—20公里的“安全区”,同时沿约旦河谷另设一个20公里宽的安全区;以国防部长莫迪凯和前外长利维为代表的“温和派”则从确保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主张在西岸保持的这两个安全区的宽度应分别缩小到3—6公里和7—10公里,以使巴方比较容易接受。今年1月初,莫迪凯甚至扬言若3个月内不能完成从西岸的第二阶段撤军工作,他将辞职。
二、内塔尼亚胡政府短期内尚能维持。这是因为:1、直接罢免总理的可能性很小。内氏是以色列第一个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理。以新选举法规定,在不解散议会的情况下直接罢免总理需获议会2/3票数(即议会120席中的80席)通过。但包括议会第一大党—工党在内的任何一个反对党都无法“凑够”这么多票数。选举法还规定,重选总理须经全民公决。就近期的民意测验来看,重新选举将对工党主席巴拉克有利,而为了罢免内氏导致工党上台是绝大多数利库德集团成员(包括内氏的反对派)都不愿看到的。况且,目前利库德集团及整个右翼联盟内部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能取代内氏与巴拉克竞争,因此尽管不少人对内氏不满,也只能暂时维持现状。另外,罢免总理的程序须提前确定,这将使内氏有充分的时间争取“足够”的支持。
2、联合政府中的各党派谁都不愿“先越雷池一步”。根据选举法,如果仅以简单多数通过对现政府的不信任案,议会就要重新进行选举。而此前,联合政府中的各党派都将权衡利弊,为确保自身在议会中的地位不会贸然行动。(1)以全国宗教党、祖国党和佐梅特党为代表的极右势力的领土要求只有在现政府执政时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尽管它们在从约旦河西岸撤军问题上极力对内氏施压,但不会轻易退出政府。(2)宗教党派只有在利库德右翼政府中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宗教党派在加盟内氏政府时所提20项要求已全获满足,而其在去年提出的宗教皈依法案却遭到以工党为首的左翼政党强烈反对。对此,宗教党曾声称,工党“休想”再得到它的支持。(3)重新进行议会选举对中间党派不利。由来自前苏联的犹太移民组成的“以色列兴旺及移民运动党”在议会占7席。因未能兑现竞选时对俄裔犹太人(约占以犹太人的18%)的承诺,其支持率有所下降。重新进行议会选举对其明显不利。
3、温和派在以进一步撤军问题上与内氏的争执有所缓解。曾威逼政府履行从约旦河西岸撤军承诺的“第三条道路党”因参与现政府执政,获益较大,目前来看并不急于推翻政府。因此,即使内氏不与巴勒斯坦人就以从约旦河西岸撤军达成协议,也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如果内氏在撤军问题上作出让步,以前外长利维和前工党主席佩雷斯为代表的温和势力将有可能阻止工党再对内氏提出不信任案。
三、以工党为首的左翼联盟“东山再起”尚需时日。去年6月,巴拉克取代佩雷斯出任工党主席后,为赢得以下届总理竞选,积极争取宗教党、第三条道路党等党派的支持,并屡对现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遇到很大困难;左翼联盟及工党内部的矛盾日趋明显,巴拉克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谋求宗教党与中间党派支持受阻。在议会占10席的沙斯党在和平进程问题上与工党主张较为接近,但在“至关重要”的宗教问题上与工党分歧严重。如果巴拉克不支持宗教党提出的宗教皈依法案,将难以获得沙斯党的支持。工党可争取的另一个对象“第三条道路党”在归还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谷问题上与巴拉克的主张大相径庭。巴拉克若不在上述问题上作出让步,得到该党支持的可能性不大。
2、提出不信任案屡屡受挫。自巴拉克出任主席后,工党几度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但都未获成功。1997年12月8日,工党借全国大罢工之机,与左翼的梅雷兹党、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和阿拉伯民主党就政治和经济问题联合对政府提出两个不信任案,但均以45:52票遭否决;今年1月12日,由工党、梅雷兹和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联合提出的对总理不信任案以54:54相同的票数未获通过(祖国党的两名议员缺席,桥党的4名议员投了不信任票)。该议案是针对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外长利维辞职提出的,由于反对总理的票数不足61票的多数,故没有使政府垮台。
3、左翼联盟及工党内部矛盾尚存。(1)工党迄今未建起健全的领导班子及合理的协商机制,巴拉克在党内的声望不高。巴试图使工党中央委员会成为一个不受党内制度约束的独立政治实体,以便由他本人自由操纵。这种“独裁”作风受到工党秘书长罗南等人的抨击。一些工党议员还指责巴“踩着别人的肩膀”登上了工党主席的宝座,却只“处处为自己着想”。不少人甚至表现出对领导班子进行改选的倾向。(2)工党与梅雷兹党发生龃龉。去年10月,巴拉克为了拉拢宗教党,批评反对宗教强制的梅雷兹党“丧失了犹太属性”,引起梅雷兹党极大不满。该党领导人萨里德甚至威胁巴拉克不要“顾此失彼”。
四、不排除成立联合政府的可能性。近期以来,由于局势的变化,以两大政党共组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又现端倪。目前,在伊拉克危机尚未完全结束、被占领土以巴冲突升温以及有关撤军问题的争论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情况下,以公众开始倾向于支持成立一个中间偏右的联合政府。据今年2月的最新民意测验,目前支持建立联合政府的占54%,反对的只占36%。
1、内氏的对外政策在国内得到肯定。今年1月下旬,内氏访美期间与克林顿总统就以巴和谈问题进行了磋商。内氏的不妥协,使其华盛顿之行“无功而返”。然而,民意测验显示:认为内氏访美成功的占44%,失败的占38%;认为内氏访美后以美关系将改善的占17%,认为没有任何变化的占60%,认为倒退的占18%。多数以色列人强调,美国对内氏施压是“不对的”。内氏上台时曾许诺实现“具有安全保障的和平”。根据以《最新消息报》今年1月23日的民意测验,多数以色列人认为现在已具有“安全保障的和平”:和平在继续,恐怖活动受到抑制;以与埃及和约旦的关系“说得过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受制于”以政府。以上结果表明,内氏的对外政策基本上得到了肯定。
2、美伊核查危机使以国内形势发生变化。(1)以色列人心态发生微妙变化,对内的支持率明显上升。核查危机发生后,由于担心伊拉克用导弹袭击以色列,“民族安危”成为以色列人倍加关注的问题。这期间的民意测验显示,认为内氏更能主持国事的占47%,认为巴拉克胜任的占41%;对政府在危机中的强硬态度表示满意的占63%的绝对多数。这一结果表明,能否更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已成为衡量国家领导人是否胜任的“唯一标准”。(2)以色列朝野在如何对待美伊核查危机问题上达成一致。今年2月初,当美伊核查危机不断升级时,内氏扬言将对伊拉克的任何袭击实行报复,这一立场得到了工党主席巴拉克的坚决支持。此外,二人在为保证以的安全除掉萨达姆的问题上也达成共识。巴拉克还明确表示,在危机没有结束、以仍面临威胁期间决不会与现政府为难。
3、组建联合政府逐渐成为两党的共同需要。目前,全国宗教党、祖国党以及激进的利库德议员本尼·贝京、乌齐·兰多等人以推翻政府相要挟,阻挠内氏在撤军问题上作出让步。内氏为了保住其虚弱的执政地位,并摆脱极右势力的束缚,不得不在与工党共组联合政府的问题上持保留态度,从而得到“第三条道路党”和“以色列兴旺及移民运动党”的支持。今年3月底,美国中东事务协调员罗斯的中东之行再次无功而返,美国扬言要停止斡旋。在这种情况下,以总统魏兹曼以及包括工贸部长夏兰斯基、财政部长内埃曼和沙斯党主席德里在内的一些内阁成员都认为,只有成立联合政府才有可能推动和平进程。另一方面,尽管巴拉克目前仍在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弹劾现政府,并在未来的大选中击败内塔尼亚胡,但今年1月下旬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巴拉克与内氏的支持率已基本持平,工党内部一些人也对巴拉克“深感失望”。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巴拉克迫不得已与内氏联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