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加快农垦企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观念论文,意识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很高兴参加这个座谈会。这次座谈会主要分析垦区的社会、经济形势,研究保持垦区经济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研究农垦企业的改革和扭亏增盈等问题,我认为座谈的内容很好。今年秋天党中央要召开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因此,座谈会开得也很及时。搞活国有农垦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意义十分重大。农垦企业这道难题解开了,既对搞活整个国有企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农垦企业有困难,也有优势;有机遇,也有挑战。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措施、有步骤,就能把农垦企业搞活,把经济搞上去,把职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为全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下面,我就搞活农垦企业,稳定垦区社会经济谈点看法。
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企业活力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垦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祖国边疆,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广大农垦干部职工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搞好农垦企业、保持垦区稳定的强大精神基础,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光大。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垦企业仍然面临很多困难。这些困难的解决最终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我们应该在思想上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在行政工作、经济工作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企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搞好农垦企业,稳定垦区社会经济的根本出路。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七年过去了,这七年对农垦企业是一个重大考验。农垦要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能不能尽快实现这个根本性转变,是决定农垦命运的关键。农垦与农村相比,有土地规模优势、人才技术优势、物质装备优势、企业集团优势等,与农民的小规模、低技术、手工劳动和分散经营相比,在农产品市场上应当更有竞争能力。农垦与农村相比也有不足之处:农垦实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改革比农村晚;农垦作为国有企业,其产权、使用权、分配权不如农村明晰,改革的难度也更大一些;农垦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社会包袱比农村更重一些。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农垦企业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企业亏损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职工收入比较低,生活条件比较差,有的还不如附近的农民。这不仅影响农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影响垦区干部职工的思想稳定和队伍稳定,影响边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农垦的这种状况令人深思,为什么具有资源和物质装备优势的农垦企业,还不如处于劣势的农民呢?原因很多,我认为关键是农垦企业的经营运作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物质装备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垦企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垦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的经营观念、思维习惯、经营决策、管理模式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要搞好农垦企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搞活国有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要方针政策,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抓大放小,实行股份制,对下岗职工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些方针政策,对农垦企业也是适用的,我们要把这些方针政策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去。近年来,一些农垦企业进行了很多改革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应当及时总结推广。我认为,农村经济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在于广大农民为增加收入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农垦企业应当向农村、农民学习,引进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农垦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例如,大力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减轻企业供养负担;搞活二线后勤单位经营机制,调动这些单位创收增收的积极性;延长职工承包期,调动职工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引进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挥企业和职工的双重优势;允许职工以土地使用权合股经营,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农业经营实体;农垦企业可以与其他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私营企业、外商建立股份制企业。通过这些改革,建立或转变农垦企业的经营机制;企业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用于离退休职工养老,允许离退休职工出租这些土地取得收益,弥补养老金不足,等等。总之,只要农垦干部职工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农垦发展的新路子,我相信,农垦企业是一定能够搞好的。
二、适应农业阶段性变化,调整和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总量实现了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的这一历史性变化,是一个巨大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但是,随着农产品总量问题的初步解决,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质量效益问题又变得日益突出了。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种要求也提高了,在短缺经济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也影响了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央指出,当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农业阶段性变化的结果。农业的阶段性变化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农产品总量由短缺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不少大宗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二是农业从受资源约束发展到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三是人民生活从渴求温饱到迈向小康,生活的质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四是从城乡分割到城乡一体化,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农业阶段性变化对国有农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此,要提高认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垦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当及早动手,加快结构调整速度。
我认为,农垦企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效益,要抓住以下重点:
第一,要重视市场需求变化,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我们一定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研究市场需求和市场营销上来。否则生产越多,积压越多,不仅给企业造成销售困难,也给财政增加负担。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指出,要缩小粮食保护价的收购范围,对北方的春小麦和南方的早籼稻要减少保护价收购,实行优质优价,目的就是通过经济杠杆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鼓励优质粮食生产。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有市场的“两高一优”农业。当前一些地方正在发展“订单农业”,举办农产品交易会,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这都是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今年,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今后我国农产品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我们的农产品不仅要有一流的品质,还要有较低的成本和价格,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农垦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第二,要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降低农产品成本,关键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我国农业中科技的贡献率仅为42%,与发达国家70—80%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农垦历来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排头兵,农垦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和职工队伍,有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有较大规模的土地经营规模,有运用先进农业科技的经济实力,农垦应当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快农技推广步伐,在节水灌溉、种子工程、生物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各种技术综合配套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在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联合和合作上,在科技产业化、实体化、一体化利益机制上有创新,使农垦企业在科技推广应用中,既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实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多环节、多层次增值。我国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数量占农产品总量一般都在80%,我国在20%以下;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不到1/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生产产值之比为3∶1,我国为0.5∶1。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很多农垦企业都是农工商综合经营企业或企业集团,有条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农垦企业应当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选准项目,提高加工深度,搞好利益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产业化各环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农垦产业化经营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要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农垦企业大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为农业的粗放型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从全国来看,我国人均耕地、水、森林等资源很少,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还在继续减少。因此,中央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这个转变同样也适合于农垦企业。农垦企业过去大多是从垦荒中建立起来的,开垦宜农荒地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继续大量开垦荒地,忽视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今后农垦企业要注意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单产,来增加农业总产,同时,该退耕还林的要还林,该还牧的要还牧,该还湖要还湖,这样既能实现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完善农业结构,又能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
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根据市场、技术、资源、政策等因素不断进行优化。农垦只有保持合理的农业结构,才能不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五,要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加强会计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垦区搞好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任务很重,意义重大。垦区作为综合性的社会主体,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多,有行政经费,有事业经费,还有生产性资金,这些资金是保持垦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必须管好用好,用出成效,提高效益,不能出现“散、乱、差”等问题。农垦企业是垦区经济、社会稳定的支柱。目前农垦企业效益比较低,与部分企业忽视管理、管理水平下降有密切关系。无论是邯钢的经验,还是扭亏增盈成效好的农垦企业的经验都说明,企业苦练内功,加强财务管理,严格会计核算,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农垦企业应当向邯钢学习,向扭亏增盈成效显著的农垦企业学习,下功夫、动真格,狠抓企业基础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建立、落实全员成本费用责任制,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垦区搞好资金和财务管理,还要加强民主理财,加强检查监督,加强奖罚兑现。这是实现垦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措施。
三、落实有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垦区社会稳定
垦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主体,既是企业,又是半军事化组织,还有行政职能和事业单位,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区域组织。加之很多垦区地处边疆,经济基础较差,条件比较艰苦,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比较困难、社会矛盾比较复杂、国际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垦区的稳定不仅对农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垦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并且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一如既往,对垦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给予积极支持。
首先,要积极支持垦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垦区要稳定,关键是农垦企业要稳定发展。为了帮助农垦企业扭亏增盈,各级财政都给予了积极支持,财政对农垦企业投入的资金渠道和资金量都比较多。中央财政对直属垦区的投入每年都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1996年至1997年,中央财政对农垦企业每年投入1亿元周转金支持农垦产业化发展,投入1亿元资金专门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又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垦区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转换。地方各级财政也应积极支持农垦企业的发展。今后各级财政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垦企业,积极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各垦区、各农垦企业应当用好有关优惠政策,并以财政支持为契机,大力推进农垦自身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努力实现扭亏增盈,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农垦企业的经济效益上去了,垦区的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垦区才有持久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要积极筹措和落实国有农口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切实解决离退休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非常重视和关心,要求各级财政必须按政策要求落实相应的资金。各级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认真计算核实,及时足额拨付基本生活保障费和离退休人员工资,让每个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各农垦企业也要努力筹措、落实应当负担的资金,确保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还要与垦区密切配合,积极创造条件,广开就业门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
其三,要支持垦区社会事业的发展。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垦区办社会是其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垦区的社会性、政策性支出比较大,这些支出对维持垦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这些支出全部由农垦企业承担,企业的负担就过于沉重,不利于企业搞活。因此,财政应当负担一部分垦区的社会性、政策性支出。这既是支持垦区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搞活农垦企业的需要。多年来,中央财政对直属垦区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公检法支出等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促进了垦区社会的稳定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今后要继续与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帮助垦区剥离企业的社会负担,使垦区的行政性支出、事业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分别由财政和专门机构承担,以减轻农垦企业的社会包袱,使其轻装上阵,平等参与市场竞争。
搞活农垦企业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大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农垦企业发展,促进垦区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