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指标设置_旅游规划论文

旅游规划指标设置_旅游规划论文

旅游规划的指标设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题的缘起

中国“九五”计划旅游业到2000年占GDP的5%,2010年达8%, 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2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然而,我国的国际旅游业规模目前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美国为40%),国际旅游者在中国的人均消费仅为印度的19%。我国现有的旅游开发、旅游规划与管理的水平,显然滞后于我国巨大的旅游资源潜力和市场空间。

由于学科壁垒等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技术的关注十分有限。以上海为例,作为中国第二大国际旅游城市,尽管雄居旅游客源市场的优势地位,但新开发的大型旅游项目却纷纷濒临绝境。这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旅游规划在我国是一项刚起步的工作”(《全国旅游规划研讨会会议纪要》,1994年11月),会议总结指出:“优化旅游规划是当前旅游区项目开发的当务之急。……旅游部门和建设规划设计部门必须携手合作……,必须有规划的各项指标……”。

如何设置旅游规划指标,业已成为改善旅游规划、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的、紧迫的课题。

二、课题的任务

旅游规划的目标是依据有关基础条件和发展政策,对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性所做的状态和位置的抉择。旅游规划的指标,是对该规划目标所确定的方位进一步量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可度量的技术标准。旅游规划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通常须借助旅游规划指标这一工具,来实现对旅游发展实时状态或预测状态的度量。考虑到旅游规划的现有力量及旅游规划实施管理的可操作性,旅游规划指标的设置,须充分考虑旅游管理部门或其它有关管理部门的现有统计口径和计量单位。

三、现状与对策

目前,国内常用的旅游规划指标主要有以下20个,即: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人均停留天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涉外饭店接待人数、城市接待旅游者人数、客房数、平均客房出租率、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实现利税、利润率、平均职工人数、旅游总人次数、旅游出游率、旅游总收入、旅游人均花费。

旅游规划是一种新事物,其规划指标体系的设定,需要一个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上述指标体系,对我国旅游规划的探索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国内旅游市场从卖方市场发展为买方市场、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上述指标体系能否继续作为旅游规划的指标体系?自然,不少地方有待商榷和改进。本文针对旅游规划现有指标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4项对策。

首先,旅游不是一种孤立的部门经济现象。现代旅游已发展成为多个产业部门相互协作、全社会参与、具有特定经济功能的市场综合体。因此,反映旅游发展状况、指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旅游规划指标,不宜只停留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及旅游者规模方面,它必须反映出社会、旅游经济、特别是旅游环境发展(或衰退)的整体状况。

第二,作为量化反映旅游系统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宜能通过不同阶段的指标度量,反映出旅游系统的发展指向或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停留于被动地、机械地描述复杂的系统状况。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规划原有指标体系的计划功能,在很多方面已逐步被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所取代,如,总床位数将主要由市场而不是由计划来调节。旅游规划指标体系的(指令性)计划功能,须顺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上升为对旅游发展的(指导性)引导功能,上升为对旅游系统整体结构的调节、优化功能。因此,旅游规划指标的设定,宜将重点转向优化旅游系统的内在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

第四,现有指标数量过多。考虑到统计工作和规划实施管理的可操作性,旅游规划指标体系宜在优化的同时作最大限度地简化,即设置一组精干的、主要反映旅游系统内部最关键关系和整体质量的、靠市场作用无法自动改善的那部分指标,据此来指导旅游系统整体的合理发展。靠“市场之手”就能够自动调节的那部分指标,如“人均实现利税”等,可由企业内部计划自主解决。

四、旅游规划的指标设置

鉴于上述考虑,笔者提出我国近期可能设置的、且十分紧迫的旅游规划指标体系如下:

1、经济核心指标

·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加国内旅游收入

旅游总收入(P)

·收益投入比:PIR=────────

旅游总投入(I)

2、社会核心指标

人均逗留时间(V)

·游旅比:VTR=─────────

人均交通时耗(T)

式中,交通时耗包括由客源地进入东道地边界起的交通时耗、转乘时耗、内部交通时耗、问讯、购票排队及车站等候时间。不包括游览车旅行的时间(如游览马车、观光缆车、游船、有观光解说的机动车等等)。

·人均逗留时间: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时间的算术平均值。

·旅游总人次:指一定时期内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人次总数。

3、环境核心指标

·环境率:指大气、水体、噪声指标与国家环境标准之比率的乘积。

旅游地环境质量(E)之积

ESR=───────────────

国家环境(一级)标准(S)之积

·森林覆盖率:指旅游地森林面积与旅游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以绿地率取代)。

上述指标体系将国内目前现行的20个指标浓缩为7个。但是,这7个指标却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可弥补目前缺少旅游地环境指标这一严重不足。其中的三个质量性指标(收益投入比PIR、 游旅比VTR、环境率ESR)作为经济、社会、环境内在发展质量的核心标志,还弥补了目前旅游发展重规模、轻结构的缺憾。

从该指标体系的统计和操作可行性看,旅游总收入、总人次数、人均逗留时间为我国旅游规划管理现有的三个指标;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为林业、园林两大管理体系中的现有指标;环境率来源于当地环保部门的主要管理指标,再除以国家一级环境标准值即可获得;收益投入比、游旅比为新增指标。

游旅比指标为针对时弊而专设。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交通建设普遍存在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管理及信息中心、售票处布局分散的问题,交通换乘极为不便;另一方面,我国的旅游以公共、慢速交通为主,它目前仍是旅游发展的最大瓶颈。“游旅比”指标的提高,可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游旅比”指标可作为行业发展需要,纳入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体系,以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旅行条件。我国70%的山地造成相同距离下平均旅途时间特别长,加上我国的耕地(道路)、能源、人口、环境条件将长期制约私人机动车的发展,“游旅比”指标既可引导旅游朝着改善旅途景观的方向发展,实现游、旅结合,以提高游旅比值,又可扩大公共交通在旅游交通中的比例,从而形成我国的一大特色。游旅比指标将有利于突破我国旅游资源布局远离客源地和能源贮量等天然缺陷,因此该指标的设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上述三组共七个指标符合整体优化、系统控效高、简明扼要的规划管理要求,它概括了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的系统规模、内在质量双重内容,其中六个指标与统计部门现有的统计口径相一致,具备近期可操作性。“游旅比”则为中国的特殊问题而专设,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发展指导性。

五、小结

旅游规划指标是对规划目标所确定的方位进一步量化所形成的一系列可度量的技术标准。旅游规划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应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纵向可操作性(统计、管理)、横向可比性(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结构整体性(三大方面及其规模、质量)。笔者提出的“七大指标”,能简要地、整体地表征旅游系统的规模与质量,故建议作为近阶段我国旅游规划的核心指标。

旅游规划指标的合理设置,有利于将旅游系统的发展状况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并可使旅游发展进入可度量、可优化的理性水平,从而为旅游规划从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水平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稿收到日期:1999年4月23日

此为作者旅游规划专题研究系列论文中之四的内容。——编者

标签:;  

旅游规划指标设置_旅游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