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渝东南民族文化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保护。但与此同时,渝东南民族文化又在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生存困难、投入不足、开发与保护矛盾重重、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笔者试图从坚持民族文化保护发展原则、提高渝东南地区广大人民的民族认识、多渠道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这四个方面来探索解决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市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其民族历史文化异常丰富厚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精美绝伦的服饰,独一无二的建筑,多种多样的美食,巧夺天工的手工艺、琅琅上口的民谣、优美动人的舞蹈、风格独特的器乐、精彩纷呈的地方戏曲、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等等,形成了渝东南丰厚异常的民族文化。
一、渝东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概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渝东南民族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工作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渝东南民族地区有包括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区南溪号子、秀山花灯、酉阳民歌、彭水苗族民歌、狮舞等11个项目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2016年入选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31项,仅酉阳就有酉阳吹打、咚咚喹、苞谷灯戏、传统造纸技艺、龙潭鸭子龙彩扎技艺、柚子龟传统制作技艺、龚滩镇绿豆粉传统制作技艺、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土家油茶汤传统制作技艺、麻旺醋传统酿造技艺、藤茶传统制作技艺。早在2014年9月,国家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成功,表明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动作进入整体性活态化保护的新阶段,也标志着渝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将得到国家层面的保护。
(二)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工作卓有成效。精心打造了一批极具民族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牌。酉阳的土家摆手舞、秀山花灯等民族歌舞多次进入重庆主城演出,并代表重庆市参加国际、国内的展演、比赛。秀山花灯舞蹈《秀山秀色》曾获得首届中韩文化艺术节冠军;苗族民歌《娇阿依》多次获全国原生态民歌演唱金奖;《诸佛盘歌之山清水秀是诸佛》在文化部主办的西部民歌歌手邀请赛中获得了金奖。苗族作家何炬学撰写的中篇小说《摩围寨》在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斩获骏马。渝东南民族地区还举办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节会活动,如黔江区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石柱土家民俗文化节、彭水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节等等;2016年,首届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将在彭水蚩尤九黎城拉开帷幕,吸引了大批游客,广受好评。
二、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生存困难。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使我们的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代,带给民族文化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民族文化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首先,民族文化生存空间被迫压缩。新的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渝东南民族文化出现了汉化、异化、退化、淡化等现象,生存环境恶劣。例如,一些少数民族更愿意穿现代服饰而不是本民族服饰、住砖房而非木质吊脚楼等等,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其次,民族文化后继乏人。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一些传统技艺、习俗、礼仪等的传承后继乏人,出现断脉。如酉阳龙潭流传了数百年的“神河高腔”就已经失传。
(二)民族文化投入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些区县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渝东南地方财政本身实力薄弱,民族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占比偏小、总量不足,一些区县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积极,支持欠力度,投入也不足。同时,民族文化很难立即获得效益,回报周期较长,文化产业融资较为困难,比如近些年来,渝东南地区提倡文旅融合,将民族文化的元素注入了旅游业,但发展周期较长、投入大,见效慢,因此融资难度较大。
(三)保护和开发矛盾突出。功利驱动,一些地区为了快速改变落后现状,轻保护、重开发,对一些民族文化资源盲目开发、掠夺性开发、乱开发,导致一些民族文化面目全非,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 “超常”做法和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引起了当地原住民的反感和排斥,甚至有些原住居民开始抵制一切外来接触,闭户锁村,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阻碍了本地文化向前发展的可能。
(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渝东南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实际上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弱、小、散的特征,与相关产业融合不足,发展缓慢。比如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来,渝东南文化旅游业互动发展虽然有一定成绩,但是实质上旅游业对于渝东南民族文化因素的运用还停留在在表面,依旧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文化与旅游未能深度融合,地域特色未能得到有效彰显,文化的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展现,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缓慢。
三、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思路
(一)坚持原则,处理好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规避“重利用,轻保护”的短见,不仅在认识上首先要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在对民族文化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必须遵循这一点。坚持避免在开发中对渝东南民族文化造成的破坏,充分尊重渝东南各民族本身的生活习惯、文化审美,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其次,在开发过程中保护也要有度,不能死守,要与时俱进,强调创新,剔除落后因素,积极改造消极因素。总而言之,对于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要有度,但保护也要有力;开发要有力,开发也要有度。
(二)提高认识,增强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豪感。要发展和保护渝东南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提高本地人民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民族认同感,从心理上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觉营造出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自觉维护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另外,各级政府和干部也要提高对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加大对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提升渝东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三)培养人才,为保护和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保障。解决渝东南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和传承危机,建成一支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利用好学校教育。首先,在本地初级中级学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因素,比如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可以设立民族人物雕像、民族风情雕塑、民族文化宣传栏等等;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可以在语文、历史、音乐等基础知识课程中增加民族寓言故事、历史传说、民乐舞蹈等等,其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人才、资源优势,设置民族文化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再次,在职业教育中设置民族手工艺、民族美食、民族服饰制作等课程。二是积极引进民族文化专门人才,提高待遇福利,引进人留住人,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队伍。三是建立职业传承人制度。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的评定工作,授予其荣誉称号、颁发艺术津贴等,鼓励和支持传承活动;开展少数民族民间艺人评选工作,建立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名录,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管理办法。
(四)加大投入,大力支持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保护和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渝东南民族文化发展保护专项资金,将文化保护发展所需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少数民族文化项目进行投资和资助,增强保护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力量。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时研究制订有关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建立长效的保护发展机制,加大对渝东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也为渝东南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和完善从事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和资质认证、机构和团体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办法,为渝东南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论文作者:李晓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31
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东南论文; 民族论文; 文化论文; 技艺论文; 文化遗产论文; 秀山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