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肺结核为结合分枝杆菌感染所致慢性传染性疾病,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导致发生肺不张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肺结核病程长,随着对肺部组织、血管侵袭,可引起肺部血管破裂出血,部分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止血效果不明显。本文基于此,探究介入治疗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治疗效果,期望以此对肺结核疾病的治疗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介入诊疗技术;肺结核;应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种介入技术的快速进展,应用范围逐渐扩展,不同技术各具优势,对于肺结核诊断及治疗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治疗方面,介入诊疗技术是一种有效辅助治疗,在治疗肺结核疾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96例肺结核并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2到67(46.3±4.5)岁;病程1至11(5.5±2.1)年。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 30到68(46.6±4.4)岁;病程1至12(5.6±2.2)年。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所有患者均有治疗指征,无治疗绝对禁忌证;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抗生素及适量之血药物
对照组给予垂体后叶素(生产厂家: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6637)10U融入50%葡萄糖溶液稀释20ml,首次缓慢静脉注射6U,垂体后叶素10至20U 融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用量为40至50U/ d。输注过程中应注意输液速度,并定期检查血钠水平。若注射和患者出血苍白、恶心、出汗、便意、腹痛、胸闷等症状,则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凝血酶2KU静脉注射,24h后给予凝血酶1KU肌肉注射,维持48h,患者用药次数视患者情病情而定,每天使用剂量不超过8KU。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依据X线、CT等辅助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后患者取常规平卧位,米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留置动脉血官鞘后依次将导丝、微管送至胸主动脉,送入胸5到7椎体间,在CT定位下送入支气管动脉,血管造影确定出血部位的血管。在超微导丝引导下进入病灶对出血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灌注凝血酶1KU,后注射栓塞剂。术毕后2min再次进行血管造影,确认出血支气管动脉已完全栓塞后再拔除导管,并进行局部加压止血包扎。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止咳镇痛和抗生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介入诊疗技术在肺结核中的应用
2.1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介人治疗
气管支气管结核是肺结核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早期在胸部CT上表现不明显而延误诊治,多在出现气管狭窄或阻塞时,有较明显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证据时得到诊断,据统计,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可有10% -38.8%合并有气管支气管结核,在气管支气管结核最初4-6个月内可有68%患者发生支气管狭窄,随后仍有9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气道狭窄,此时,支气管镜介人治疗可安全、有效的解除气道狭窄,包括热消融(激光、氩气刀、电刀)、冷冻、及机械(球囊、硬质支气管镜前端斜面)、气道支架置人以及介人治疗后气道再狭窄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激光、氩气刀、高频电刀属于热消融技术,通过局部凝固、碳化、汽化等方式直接消融病变组织,起效快,主要适用于增生性狭窄,如肉芽组织、疤痕、良性肿瘤等,可作为增生性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或其他病变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热消融这一技术可快速切除气道瘢痕病变,但在切除病变的同时,其本身可对气道造成损伤,导致局部肉芽组织增多,可使气道狭窄进一步加重,对气道狭窄的处理原则是用对气道损伤尽可能小的手段来迅速解除气道狭窄。其中,针形电刀与气道黏膜接触面极小,不会造成损伤面扩大。激光治疗中的钬激光、铥激光控制烧灼深度最浅可达0.4mm,因此,对于结核瘢痕性气道狭窄宜用针形电刀及激光进行切割及松解,但需避免在基底部使用。而冷冻技术包括冻切和冻融,治疗相对安全,冻切通过探头与目标组织接触后局部温度急剧下降后形成一体,很快拔出探头和支气管镜,并连同局部组织一起带出,起到切割组织的作用;冻融是通过探头与组织接触后温度下降,局部低温使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冻切起效较快,适合紧急解除气道狭窄,类似热消融;冻融起效慢,冷冻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细胞才发生坏死。冷冻对于良性病变优势是可改善胶原的合成,使瘢痕性成纤维细胞向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分化,从而减轻瘢痕组织增生,因此对于肉芽组织增生及瘢痕收缩性狭窄的治疗,相对于热消融治疗等方法更有价值。
2.2肺结核咯血介入治疗
咯血为肺结核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大部分咯血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有效,仍有5-15%患者出现大咯血或致命性咯血,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救治,有超过50%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窒息死亡,针对肺结核引起咯血,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肺萎陷疗法,对于肺结核大咯血,药物治疗效果甚微,有较高复发率及死亡率,近几年,介入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认可及较好应用。方法为局麻下使用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置于左、右支气管动脉开口处,并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有无增宽迂曲的支气管动脉、支气管血管过多或新生血管、血管瘤、造影剂外渗、动-动脉或动-静脉分流,判明血管分布情况及明确出血部位后,并确定有无脊柱动脉分支共干,如存在脊柱动脉分支,则使用超选择导管插入将微导管插入远端支气管动脉,并超出了脊柱动脉开口,在重复血管造影以确认没有脊柱动脉分支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动脉栓塞治疗,单独或联合应用栓塞剂(聚乙烯醇(PVA)颗粒,PVA水凝胶,微线圈和明胶海绵颗粒),直到以栓塞靶动脉血管。
结论:
总之,现代介入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结核的介入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不断得到认可,并形成公认的准则,介入诊断方面更准确及安全的方法正在探索中,在治疗手段上不断拓展,为肺结核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马红诚.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学,2017(23)
论文作者:李广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肺结核论文; 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支气管论文; 栓塞论文; 狭窄论文; 气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