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架起农产品流通的新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新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是农业大省,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蔬菜、畜产品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六,特色农副产品众多。如何让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山门、走向大市场,是湖北发展现代农业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实践证明,我们开展的“农副产品进超市对接行动”,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广大群众高兴地说:“‘农超对接’为我们买卖架起了新桥!”
一、“农超对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安全信誉,也难以确证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从而把很多特色农产品局限在产地,无法进入大市场、大流通,致使生产与销售脱节,消费引导生产的功能不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困难重重。与此同时,城镇超市快速发展,商家需要优质农副产品进入超市,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则希望在超市能够便捷地采购到优质安全的食品。
帮助农产品生产者把产品变为畅销商品打进超市,帮助大卖场采购到市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实现两者的“对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2004年,湖北省商务厅牵头举办了首届农产品进超市对接洽谈会,由政府出面请来农产品生产加工商和采购商,为他们提供面对面集中交流的平台,得到采供双方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现场十分火爆。此后全省每年举办一两次这样的大型活动,现场成交额不断扩大,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与超市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07年我们又把对接行动延伸到市县,直接办到产地。在首届湖北(黄冈)大别山农产品进超市对接大会上,采供双方签订购销合同金额达4.7亿元。
二、“农超对接”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影响
“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它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影响。
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销售平台。优质农产品借助超市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以最快速度进入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销售商、本土超市、外地超市、境外超市,在一系列“农超对接”中,被“牵”到同一平台会面、洽谈。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与国外超市的“超超”对接,又将本地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实践证明, “农超对接”在农产品走向世界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和媒介作用。
实现了生产者和超市双赢。超市多为连锁企业,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超市经营人员直接进大棚,看产品、谈价格、签合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诸多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同时,经过严格筛选、包装和加工后的农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超市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设施齐全且管理到位,有利于降低农产品储运及销售过程中的损耗。 “农超对接”既可解决城镇居民吃菜难、不新鲜、时间受限制的难题,又解决了菜农难以预测销售市场的后顾之忧,也节约了商家成本,多方受益。据市场调查,我省超市目前销售本省大米占90%,鲜猪肉占100%,蔬菜占50%,活鲜品占80%,面粉及面制品占30%。
“农超对接”得到了商家的大力支持。武汉中百连锁仓储超市有限公司率先打破“行规”,宣布对全省名优新特农产品“零门槛”上柜,免收任何入场费,并承诺对省内特色农产品推行“现钱买现货”的经销模式,超市仅赚取进销价差的利润。打破旧“行规”, “无缝对接”城乡市场,扶持农产品流通,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拆掉“门槛”,农产品生产加工商给超市最好的商品,最合理的价位,最有力的促销支持,从而兴旺了超市的“人气”。
引导了农业生产。农民按照超市的协约,实行订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风险,提高了农业收益。农产品生产商通过向超市老板、营业员和专家了解产品流通渠道、消费者口味,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不同的产品,使品牌农产品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就促使生产者进一步提高种养技术,增强安全意识,结果是农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永利村村委会主任刘吉本说:“以前,我们感到最头疼的事是销售难,找不到市场。现在市场就在眼前,客户到了田边地头,生产的积极性高多了,在超市的引荐下,有些外地的客商也过来采购,我们不愁销路。关键是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追求标准化生产。”
三、深化对接行动,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超市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农产品大规模、可持续地进入超市,仅靠每年组织几次大型的产销见面活动、搭建对接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与商业经营要求不对接的深层次问题,如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产品加工不够、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部分超市“进场门槛”较高等问题。为此,我们进一步深化“农超对接”,将这项工作向上延伸到田间地头,向下延伸到商家卖场。具体做法是在搭建农产品进超市对接平台的同时做强三个平台。
做大生产平台。进超市的农产品必须是安全优质的产品。为此,我们引导各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优势粮油、蔬菜、家畜、水产等区域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培育产业基地和经营大户。指导各地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做大规模。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培植扶持力度,加快品牌农产品企业的强强联合。建立大的联合营销公司——你的蔬菜、他的水果、我的水产品——把各自的拳头产品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供货系统。超市只需和一家或几家联合公司建立网络,就能基本满足需要。
做强流通平台。积极支持和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等各类型各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农民成立农产品专业物流配送组织,支持超市到农产品主产地建配送中心。实施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计划,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的龙头企业。按照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在税费、资金和经营上予以支持。尤其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运销企业、进出口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和大型食品连锁超市的扶持力度。
做实服务平台。制定实施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计划,包括制定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标准、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制定农产品经营者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行质量公示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超市与农业生产者的沟通,注重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及运输信息的搜集,注重了解市场、考察市场,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同时将农产品基地数量、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建设情况等信息向超市发布。通过《新农村商报》、“商务天气预报”以及主要消费品市场监测系统等多种方式,向基地农民输送市场需求信息,向超市输送基地供应信息。在绿色通道、税收政策等方面向农产品销售予以倾斜。加强采供企业双方的利益协调,根据《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农产品大步走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