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材能力培养的探讨_历史主义论文

深化教材能力培养的探讨_历史主义论文

深化教材与能力培养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能力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知识灌输、制造“书橱”向智能开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化。从高考命题改革的角度来看,更应该深入挖掘分析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只有这样高中历史教学才有生命力。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日益加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在历史试卷中,智能型题目覆盖了所有的题型,而且对能力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对能力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试题的答案不再限于对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设计出新的答案和新的信息,以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归纳和论述问题的能力。现行中学教材、由于受篇幅、知识排列顺序等方面的限制。对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仅限于单一的、平面式的叙述,缺乏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照本宣科”显然无法与高考的要求接轨,脱离教材搞题海战术又难以奏效。唯一出路就是立足高考,深化教材内容,全面培养学科能力,使历史教学更贴近高考的要求。

教材是课堂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深化教材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历史概念、事件、人物等,全方位的展示历史过程,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历史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为什么”,然后才能回答“认识到什么”,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加强历史概念的教学,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它上承史实,下联规律,反映着错综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历史概念认识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各项基本技能的提高,因此,近年高考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由于许多历史概念,教材中没有系统、完整的定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归纳、提炼、升华。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中都多次出现,在中国史中又有新旧之分。课文却没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复习时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首先要指出这一概念是针对革命性质而言的,革命性质又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由于其领导阶级和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于是就产生了新旧两个阶段。沿此思路,学生自然会得出以下结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还同反帝密切联系。在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称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有“专制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亚洲觉醒”、“国民党新军阀”等等,都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和领会。

第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分析重大历史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由于中学教材存在局限性,对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都没有深入全面的分析和表述,而这部分知识又是高考中考常常碰到的题。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和补充知识,尤其是挖掘那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深层次知识,以达到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把握历史的目的。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介绍了它的过程和影响,而没有像讲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首先分析它的前提条件。只要我们深入钻研第二次工业革命前的有关史实,就会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相继确立和发展。具体条件有:①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和19世纪上半期的殖民掠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需求;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③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接着指导学生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①科学技术真正与生产力紧密结合,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资本主义大国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③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更利于提高生产力;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加剧,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展开了争夺世界霸权、重分世界的斗争;⑤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亚非拉的侵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重新高涨。通过这样复习和引导,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问题,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分析与评价能力。

第三.教给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本领。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行教材,采用的是以叙事为主的体裁,对众多的史实不可能面面俱到揭示本质,这就为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深化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历史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把握历史的精髓。例如:1995年高考第9题(选择题):“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在于要不要:A.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B.解决一些具体问题。C.谈论理想主义。D.用理想主义根本解决问题。这是考查学生对“问题”与“主义”之争这一历史问题的实质性理解。对于此题,不少考生误选C,原因在于混淆了“谈论理想主义”和“用理想主义根本解决问题”的实质界限。胡适宣扬“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质上是打着“多解决些社会问题”的幌子,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腐朽社会制度。李大钊的主张则与其相反,他提倡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从根本上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因此,用理想主义根本解决问题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所在。

第四.帮助学生挖掘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是指通过对历史现象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这种科学结论,往往在教材中缺乏明确的表述而又隐含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尤其是在专题复习中,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时,先通过归纳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赋税制度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其演变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化,这反映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②征税内容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这反映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再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可以得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的规律;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可以探索出“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之后又反被先进民族所同化”的规律等等。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对教材进行挖掘和分析,高中历史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重视历史教材地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中学历史地图(教材插图),作为教材文字的重要补充,往往隐含着许多课文涉及但又没有明确表述的重要知识点,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普遍不强,每年高考,此类题目的得分始终不高,说明中学历史地图的教学还很薄弱。由此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适当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挖掘和处理。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比较《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和《大反攻前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抗战时期的敌后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在学生积极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指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皖等省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群众基础好;而且敌人力量薄弱,战略位置重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是当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理想地区。抗战时期,华北地区民族危机严重,是抗日的前线;同时该地区救亡运动高涨,抗日基础好。我党开辟敌后根据地,当然要选择这些地区。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示意图》时,可提示学生:山东在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但到了南北和谈时又被清政府控制的情况。说明山东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是袁世凯向清政府施加压力的一个筹码。山东的反复,表明当时投机革命的现象非常严重,也预示着革命潜伏着反复的危机。通过对历史地图的挖掘处理,使学生从空间角度了解历史事件过程的全貌,从而深化了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为了适应高考命题改革和中学历史教改的新形势,深化教材、培养能力势在必行。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一定会使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一番新天地。

标签:;  ;  

深化教材能力培养的探讨_历史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