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47-01
随着我国老龄化逐渐加剧,延缓衰老已成了当今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发现补肾中药在抗衰老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补肾中药抗衰老实验研究予以简介并评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实验
⑴巴戟素是巴戟天的糖苷类单体之一,能够明显增加衰老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含量,提高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大鼠脑中过氧化脂质及脂褐素含量。利用放射性核素观察,巴戟素还能提高老龄小鼠大脑皮层3H-葡萄糖含量。提示巴戟素补肾抗衰老作用机制是能够抗氧化损伤。
⑵枸杞多糖能明显抑制老年小鼠骨髓细胞原癌基因的表达。枸杞多糖抗衰老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原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
⑶枸杞能显著延长果蝇寿命。雌蝇平均寿命延长4d,雄蝇、雌蝇体内SOD活性明显升高,雌雄果蝇体内丙二醛含量均降低,提示枸杞胶囊具有抗氧化延缓果蝇衰老作用。
⑷熟地水提取液可显著提高小鼠红细胞膜活性,降低MDA含量,与衰老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
⑸熟地氯仿及乙醇提取溶液能明显增加D-半乳糖衰老小鼠脑组织中NO含量,提高脑中一氧化氮合酶和SOD的活性,提示熟地氯仿提取液比乙醇提取液抗衰老效果更佳。
⑹怀牛膝药物血清具有显著促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增殖能力。对同一代龄细胞,药物血清组细胞繁殖总数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怀牛膝药物血清有促进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DNA合成的能力。
二、复方实验
⑴六味地黄丸能明显抑制环磷酰胺诱导小鼠活体骨髓细胞微核率提高,降低诱导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频,表明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抗DNA损伤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⑵从六味地黄汤分离获得的六味地黄多糖和P-3,对正常小鼠及快速老化模型SAMP8和SAMR1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有直接促进作用,使脾细胞掺入量明显增加,但不增强有丝分裂原刀豆素诱导脾细胞增殖反应,大剂量时,对正常小鼠及SAMP8小鼠诱导脾细胞增殖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这表明两种多糖不仅能增强正常小鼠细胞免疫,对衰老小鼠免疫功能降低也有一定改善作用。
⑶金匮肾气丸能提高老年期大鼠红细胞SOD活性,降低大鼠血清MDA含量,这种变化随用药时间延长呈加剧趋势。
⑷金匮肾气丸能明显升高老年雌性大鼠血中NO含量,降低老年雌性大鼠血清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水平,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显著,雌二醇水平比老年组升高。
⑸七宝美髯丹能减少老年小鼠扣带回神经元脂褐素含量,减轻线粒体平均密度,使常染色质增多,异染色质减少,改善高尔基复合体代偿性改变,减少粗面内质网扩张和脱颗粒现象的出现。提示七宝美髯丹能促进老年小鼠扣带回神经元老化形态正常趋向性重构。
⑹地黄饮子使老年大鼠血和脑SOD活性明显升高,降低老龄大鼠血、脑MDA含量,使脑线粒体膜、红细胞膜γ值明显下降,提示地黄饮子抗衰老作用可能与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积聚,从而提高线粒体、红细胞膜流动性,保持生物膜正常结构与功能有关。
⑺固真方能降低老龄小鼠肝、脾细胞中抗癌基因相对含量。
⑻五子衍宗丸及其拆方的枸杞子组、菟丝子组可减少老年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缺失,明显升高大鼠脑线粒体ATP合成量,提高脑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Ⅳ的活力。提示五子衍宗丸及拆方对老年大鼠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
⑼补肾防衰方:由熟地、枸杞子、泽泻、肉苁蓉、淫羊藿、茯苓、丹皮、姜黄等组成。能减轻老年大鼠肾、肝、心肌、骨骼肌线粒体肿胀,使线粒体比表面增加,与老年组比较肾线粒体比表面有显著性差异,肝、心肌、骨骼肌线粒体比表面也有显著性差异,这种作用与维生素合剂相近,与老年维生素合剂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本方可一定程度上延缓老年大鼠线粒体老化的结构改变。
⑽龟龄集能增加老龄大鼠脊髓前角内突触素的含量,喂药组脊髓被测各段前角内突触素免疫反应产物的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龟龄集能延缓神经元衰老,防止脊髓前角突触素丢失。
⑾益智口服液;主要成分是淫羊藿、肉苁蓉、益母草、益智仁、甘草。能改善老年痴呆模型大鼠记忆巩固能力。水迷宫分辨学习训练结果表明,大鼠游全程时间,进入盲端错误次数少于对照组,提示益智口服液能保护中枢胆碱能系统,促进突触重建,改善老年痴呆大鼠智能障碍。
三、综述
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中药在抗衰老方面能起很大作用,能改善自由基代谢,增强机体免疫,保护中枢神经胆碱能系统;延长细胞寿命或整体寿命以及改善细胞超微结构等。抗衰老研究的最多途径是改善自由基代谢。随着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为医学研究开拓了广阔前景。目前,国际上研究衰老的新观点是中药可以起抗衰老作用。
论文作者:窦广宏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0
标签:小鼠论文; 线粒体论文; 大鼠论文; 细胞论文; 老年论文; 含量论文; 作用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