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之一)——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论文,馆长论文,开拓创新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抓住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王刚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十五”期间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情况,审议通过《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2006年的全国档案工作,动员全国档案工作者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这次会议前夕的12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专门就安徽省改革国家档案管理利用模式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举措。安徽省档案部门认真探索建立国家档案管理利用新模式的做法值得肯定。各级档案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借鉴这些经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档案工作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整合并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作用。”王刚同志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再次明确了合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任务,为我们指明了进一步发挥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特殊作用的工作方向。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王刚同志最早提出并一贯坚持的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是关系档案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对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刚同志经常就档案工作一些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使我们深深感到,中央领导对档案工作的每一项实践和创新活动都高度关注,并给予及时的指示,这是对全国档案工作者的亲切关爱,是对全国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持。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王刚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积极推进档案工作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特殊作用,促进档案工作更加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贺国强、曾培炎同志分别对粮食清仓查库档案工作、干部档案工作和三峡工程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王刚同志先后就防治“非典”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社区档案、档案宣传、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档案安全、农业农村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移交等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2005年9月,王刚同志到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调研,勉励档案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为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服务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档案工作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国档案工作者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巩固和发展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体系,档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档案工作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档案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
各级档案部门围绕服务主题,努力拓展档案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新的档案服务方式,是“十五”期间全国档案工作的突出亮点。国家档案局专门召开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部署档案部门如何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各工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各级档案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档案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推出新的举措,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档案服务形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由萌芽到普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一开始就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随着这项工作在全国稳步推进,其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王刚同志曾三次对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批示,极大地促进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2500个县以上国家档案馆开展了这项工作,占国家档案馆总数的80%以上。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工作有效地参与了政务公开建设,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突出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为适应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参与建立信用档案,探索信用档案工作的特点,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各级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王刚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座谈会精神,建立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开发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为“三农”服务,推动村级建档,完善农村档案管理,并配合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加大了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档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2002年国家档案局召开了第一次中央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对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加强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4月国家档案局与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了全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档案工作进社区、进家庭,开辟了档案工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新途径,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档案工作在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全国粮食清仓查库、农村税费改革、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抗击“非典”、清史工程等工作服务中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优势,档案宣传实践形式多样,卓有成效。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陈云诞辰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以及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活动,各级档案部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档案宣传工作。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单独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毛泽东档案展”、“世纪伟人邓小平——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百年陈云——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展览”等;与有关部门联合摄制了《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等七部档案文献电视专题片,其中《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新四军》获得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全国第九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系列片二等奖;编辑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邓小平手迹选》、《陈云手迹选》、《日本侵华战犯笔供》等一批重点图书,其中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的《邓小平手迹选》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重点图书,并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特别奖。各地档案部门也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发表纪念文章等各种形式参与相关纪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中央和地方的档案部门还举办了“走进记忆之门——中国档案珍品展”等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益的档案展览、媒体专栏等。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蓬勃发展,辐射面逐渐扩大,教育功能明显增强,不少省市的档案馆被评为本省(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先进单位。档案报刊和档案网站立足档案、面向社会,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
履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并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管理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的显著特点和巨大优势。“十五”期间,各级档案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
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力度进一步加大。“十五”期间,国家档案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档案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先后分三批取消了33项行政审批项目,按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继续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有3项、继续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有3项,经国务院同意暂予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有6项。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据要求努力做好行政审批项目改革和行政许可清理的后续工作,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全面推进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为配合《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规范档案行政许可行为,国家档案局以第七号令发布了《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独或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档案管理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8个较大的市颁布或修订了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法规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2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普遍把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执法检查对于促进全国档案工作的发展、确保国家档案完整与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更加牢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全面加强。“十五”期间,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国家综合档案馆241个,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总面积达377万平方米,比“九五”末增长14.9%,一批设有展示厅、影视厅、报告厅、电子档案阅览室、已公开现行文件中心等设施的新档案馆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级城市的国家档案馆建设被中央文明办列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档案馆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国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建立了以全宗为单位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全国重点档案项目数据库,国家档案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全国重点档案抢救补助费的管理工作。“十五”期间,共完成100万卷全国重点档案的抢救任务。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全面实施,共有两批84件(组)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三批申报正在进行之中。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世界记忆国家名录的国家。开展了副省级市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特藏室工作,为重要、珍贵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创造更好的条件。各级机关应移交档案的接收进馆工作有序进行,有关省市档案部门加强了对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形成档案的监管力度和接收管理工作,以及对散存在社会上的珍贵档案的征集工作,促进了馆藏内容的进一步丰富、馆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截至2004年底,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近2.57亿卷(件),比“九五”末增长32%。
“十五”期间,全国机关档案工作以创新为动力,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形势下机关档案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全面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大力推行文书立卷改革,深化机关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改进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机关档案工作水平。《归档文件整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实施5年来,有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规则》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对辖区内立卷改革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其中江西省、天津市档案局经地方质检部门批准,还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标准。《规则》的推行,大大简化了档案整理工作,提高了档案检索效率,提升了机关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水平。各地档案部门适应机构改革需要,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地方相继成立了文件中心或档案管理中心,如深圳市的文件中心,北京市西城区、哈尔滨市的机关档案管理中心,珠海市政府的文件中心,北京市宣武区的文档管理中心等,科学整合了档案资源,体现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提高了机关档案专业化管理水平,密切了档案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缩短了档案部门为社会和公民服务的距离,拓展了档案部门的发展空间,实现了档案工作前置管理及档案馆与机关档案室业务的有效衔接。
档案科技工作成果显著,档案教育工作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共安排科技项目229项,科技经费近700万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灵香草的防虫作用及档案防虫剂的试验研究”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41项成果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奖励。档案修裱机、优秀档案管理软件、新型档案装具、档案消毒杀虫设备、创新的档案管理方法手段等一批科技成果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对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各地档案科技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档案科研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十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从确保新世纪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今后一个时期档案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随后举办了一系列以掌握档案工作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则为教学目标的档案业务人员资格培训班和以补充、拓展、更新知识为目标的继续教育高研示范性培训班。地方档案部门普遍开展了档案业务人员的任职资格培训和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国家档案局还提出并实施了档案教育培训支援西部计划,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赴新疆和青海开展了培训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抓住战略机遇,全面部署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稳步有序开展
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各级档案部门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促进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十五”期间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任务,成效显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档案馆列为公众获取政府公开信息的场所,要求加快对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国家档案局成立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出台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对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2003年,国家档案局以第六号令发布了《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王刚同志对进一步做好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成立了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档案信息化领导小组;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山东、福建、四川、杭州等省市档案局被列为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些重大档案信息化项目得到立项,如:天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上海市电子档案工程、浙江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工程、江苏的电子文件管理中心工程、安徽省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福建省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一、二期)、湖北省基于政务网的电子档案系统项目、四川省文件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青岛数字档案馆项目、大连数字档案馆项目、深圳数字档案馆项目、杭州市网上档案馆建设项目等分别列入了地方信息化相关计划,获得了比较有利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外部环境。在《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印发后,各地也相继出台了本地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和规章。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加紧进行,档案网站建设快速发展。全国47家省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已有39家开通了网站,北京、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上载了开放档案目录,为档案利用开辟了新渠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了“十五”期间全军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更广泛地开展了档案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在国际档案界的地位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不仅交流与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而且内容也不断丰富和深化。积极开放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展示了我国档案工作的良好形象,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获得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促进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档案事务,发挥我国在国际档案界应有的作用。出席了国际档案圆桌会议与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和执行局会议,加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信息与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档案/记录管理分技术委员会并出席了该委员会在爱尔兰和巴黎召开的年会。参加了在奥地利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国际档案理事会名誉主席王刚致信祝贺,中国档案代表团在专题会议上作了主题发言。举办了永久保护真实的电子文件国际学术报告会,承办了国际档案理事会执委会会议和“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磋商会议,主办了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第六次大会暨企业发展与档案工作研讨会、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第七次大会暨极重要档案的管理和灾害预防研讨会。有效开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名录的申报工作,目前我国已有四项文献遗产入选国际名录。
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国事档案局与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档案馆在北京共同主办了“斯洛文尼亚城市的变迁”档案资料图片展览,“中国档案珍品展”在斯洛文尼亚、塞黑两国展出,北京、上海等地档案部门也与其他国家互办档案展览或赴国外办展。我国与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分别签订了档案领域的交流计划或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在档案资料汇编、举办展览、技术研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在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框架内成立了中俄档案合作工作小组,旨在就更多项目开展档案合作。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在美国安阿伯联合举办了“档案的社会功能与创新服务”研讨会;中方先后派出47名中青年档案工作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进行培训,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特利历史图书馆也先后两次组团对中国进行了回访。选拔了一批档案工作者分别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地区进行访问研究或培训。接待了韩国、越南、新加坡、日本、波兰、俄罗斯、老挝、古巴、阿尔巴尼亚、印度、罗马尼亚、朝鲜等国档案代表团来华访问。
“十五”期间,我国档案工作取得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2002年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得出六条基本经验,即:必须坚持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全面履行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作为完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的核心;必须坚持把服务机制创新作为激发档案工作活力的关键;必须坚持把全面加强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推进档案科教作为振兴档案事业的手段;必须坚持把依法管理作为发展档案事业的保障。以上六条基本经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建设规律的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特别是档案服务在“十五”期间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新突破,档案部门在坚持为各级领导、各工作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把服务的重点进一步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要长期坚持这些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十五”时期取得的这些成绩,凝聚了全国档案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在此,我代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向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和广大档案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十五”期间档案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档案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各地区、各领域档案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和部门档案事业经费短缺,馆舍建设、基础设施设备滞后等问题还没有依法得到解决;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等等。同时,还有一系列重要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回答,如怎样建立、完善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体制;怎样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国家档案资源的归属与流向;怎样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档案工作等等。对此,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进行探索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标签:国家档案局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时政论文; 中央档案馆论文; 王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