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公式的缺陷与成本再分析_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马克思经典公式的缺陷与成本再分析_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马克思经典公式的缺陷及成本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公式论文,缺陷论文,成本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本(cost),是涉及到若干学科的一个经济范畴,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早已用公式表达。但今天如何去认识马克思一百多年以前写出的公式,对于一些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成本理论,在市场经济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如何认识,本文提出一些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马克思公式的缺陷

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式,即:W=C+V+m,这是一个经典,是任何研究经济学的人都不能回避的公式。公式中的C+V部分是指成本的经济内涵,马克思将这个做为价值范畴的成本价格称之为K,于是,W=C+V+m就转化成了W=K+m。马克思把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看成是商品价值中的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消耗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成本作为一个价值范畴,它是由商品价值中的C和V所构成,即由耗费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所构成。C和V之所以能够结合为一个价值范畴,因为它们都是生产要素上耗费掉的资本价值。从社会再生产的补偿角度看,成本是补偿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支付的劳动耗费,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一个商品(或产品)都要耗费一定数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叫做社会生产费用。做为社会生产费用,这一个商品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劳动耗费,在下一个商品生产过程开始时,必须得到足额补偿,否则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多年来,人们在理解马克思这个公式时,对于V这部分活劳动耗费既工资的价格都是没有疑问的。但对于C这部分,一直是理解为生产资料的耗费,即有形的耗费。实践告诉我们,其实不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也可以推定,科技含量低的商品将生命经济周期日趋缩短,很快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淘汰掉。但由于马克思公式的权威性,加之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束缚,我国的商品生产成本中一直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是以前人们劳动的成果,是生产要素,这都无需论证,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由于马克思的公式中没有提及科学技术,人们不敢对马克思的权威公式提出质疑。要知道,马克思那个时代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没有看过电视、没有打过手机的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预见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我们也不能被马克思公式的缺陷所束缚,马克思的公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现代生产条件下,许多高科技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就因为不包括科学技术的价值,失去了成本在经济中的应有作用。比如说,现在许多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基因工程药物,如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生长素、白细胞介素等等,都是专利产品,企业购买生产专利技术的价格很高,药品的市场销售价格W相当高。如果单纯看其成本(即C+V部分)是很低的,而利润m理所当然是个天文巨量,但客观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在成本(C+V)中并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我国的会计规定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而没有计入商品生产成本,这就扭曲了成本价格,进而使人们对利润产生错觉。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者也没有把科学技术的价值放在成本之中。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的劳动成果,一种高科技从开发到投入商品生产要花费巨大的劳动量(马克思曾把脑力劳动称为倍加的体力劳动),其价值量也是相当高的。现在人们都承认科学技术是商品,都承认专利是无形资产,并且是可以交换的。而在商品生产中既然应用了高技术,在成本中却不包括高新技术劳动耗费,使人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认为,成本的内涵中应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格,也就是说,C+V这部分内涵应该扩大。笔者认为,马克思公式的缺陷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它影响了成本的真实性,不利于发挥成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不利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

马克思公式的另一个缺陷就在其公式的后半段,即V+m部分,马克思称其为生产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在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也把这部分叫做增加值,也叫做国民收入。关键的是这部分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回答的再清楚不过了,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并且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资本也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经过了“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大讨论以后,笔者就没有必要再去赘述了。但可以结论,马克思公式中的V+m部分,是劳动、科学技术、管理、资本共同创造的,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直接关系到社会实践。马克思公式的缺陷,应该与时俱进。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的局限性,认识不到科学技术价值,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了如此程度的今天,就不应该这么简单地认识问题了。

二、关于成本的学科属性问题

成本的定义很多,笔者见到的就有十几种。为什么对这样一个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科学研究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会有那么多不相同的定义呢?这并非成本这个概念令人费解,更不是成本这个概念有不可调和的学术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成本的学科属性谈起。因为成本历来就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每个学科在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会从自身的需要去认识成本、利用成本,约定俗成的就以自身的需要来给成本下定义了。

一般人们总是把成本归属于会计学,“成本会计核算”或者“成本计算”,倒真是属于会计学学科,但如果将整个成本全划到会计学学科,未免太可笑了。笔者认为,成本无论在经济学,还是在金融学、投资学、资产评估学、财务管理学,以至于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工程学科,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离开成本这些学科它们都无法存在。我们可以考察如下: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以成本为基础的。马克思的著名论述:商品的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在商品体内的凝结,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即为取得某种物品和服务所花费的代价,也可以说成是所付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总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补偿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成本理论基础之上的。可见,成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西方经济学中,不管哪一流派,都离不开成本这部分内容。西方经济学最典型的代表作应该是萨谬尔森的《经济学》,该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生产者的供给量,完全取决于成本、价格因素;而该书的第八章就是“成本分析”。萨谬尔森把企业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Fixed costs)和可变成本(Variablecost),并且给出了边际成本(Marginalcost)的定义,用成本函数曲线分析出了生产与成本的关系,证明了成本与利润的相关性,还更深入地分析出企业要基于物品的成本和价格来制定该物品的生产和销售决策。可见,西方经济学中也是把成本做为分析经济现象的一条主线。

至于金融学、投资学、资产评估学、财务与会计等学科,虽然都离不开成本这个价值概念,都把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它们都属于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无须赘述。

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机械设计等学科,它们绝对属于工程学,属于自然科学,而成本也是它们的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从设计指导思想上,就要求设计在保证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每一个零件,每一个部位都要计算其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把多余的功能和无必要的功能删除掉,这就是著名的价值工程。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设计师、还没有一项工程设计,不应用价值工程的。这样,成本又属于什么学科呢?

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成本是若干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它既不属于社会科学,也不属于自然科学;同时,它既属于社会科学,又属于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边缘学科。

这样,回头再去看成本的定义,就完全明白了。因为各个学科都是从本学科自身的要求给出定义,侧重有所不同。成本是一种社会劳动消耗,是取得某些东西所付出的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笔者有一个观点,叫“人生无处不成本”,也就是说,在你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有成本存在。所以,不应该再划分成本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因为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生活处处都与成本相关。

三、成本没有制定价格的功能,但具有“成本否决”的生产决策功能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马克思曾科学地进行分析:“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来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但马克思、恩格斯是针对社会再生产而讲的,商品生产中的商品成本(即C+V)是商品生产者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如果商品的成本耗费不能得到补偿,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但也应该正确认识,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的生产耗费和社会补偿是对立的统一,任何商品的生产耗费(C+V)都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事情,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生产商品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码事。所以,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过程迫使商品生产者降低成本。在一定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条件下,生产商品的成本水平如何,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进而决定该种商品的扩大生产或停止生产的可能性,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和发展。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成本教科书中一直认为成本具有制定商品价格的功能,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教材认为成本具有制定价格的功能,而实际情况绝非如此。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种因素角逐而形成商品价格。个别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成本价格,市场是不承认的,市场只承认社会平均生产成本。马克思也讲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平均劳动时间)决定,而个别生产者的商品生产成本只决定其商品销售后的利润高低。因为在公式W=C+V+m中,W的价格先由市场制定出来,成本(C+V)越高,利润m就越少,因为m=W-(C+V),成本(C+V)如果大于W(实际工作中等于W也不行),就会出现赔本,生产的数量越多赔钱就越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如果降不下来成本,就不能再进行赔本生产。在商品价格由市场制订的情况下,每个商品生产者必须了解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成本情况,并按其测算利润水平,如果亏本就不能再进行生产。这就是成本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功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成本否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是看不到这种功能的,在教科书中也不曾出现过。

这种成本的对生产经营决策功能,也不是《成本会计》教科书中所讲的成本决策功能,因为那种成本决策是指人们从若干可供选择的成本方案中选取能够实现目标成本的最佳方案过程。比如合理下料方案的选取;某些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委托外部加工或者外购等等。这里所讲的“成本否决”,是指成本决定该种商品是否再进行生产,这是对生产本身的决策功能。在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要从市场中获取利润,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后,成本(即C+V,与其包括不包括科学技术无关)水平高低就决定了利润多少,没有利润的商品做为商品生产者就不应该再进行生产,这是由成本来决定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企业进行商品生产,必须坚决实行“成本否决”。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具有的生产决策功能。

四、成本的内涵和外延均应扩展,这样既有利于成本理论发展,又有利于经济管理

在马克思的公式W=C+V+m中,C+V这部分指成本的经济内涵,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但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无形资产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虽然有所应用,但还不是普遍的、大量的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或产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在成本内涵中一直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价值。我国的会计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这就使成本理论脱离了实际,在成本管理中也带来一定的问题。成本中不包括高新技术劳动耗费,使人无法理解。所以我们认为,成本的内涵中应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格,也就是说,C+V这部分内涵应该扩大。

成本是与管理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内容往往服务从于管理的需要,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从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考察,为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强化成本管理,不能只把着眼点放在生产过程,而应该放眼于全部生产经营过程,所以,成本的外延也应该扩大范围。企业降低成本应该首先从商品设计成本开始。正确地说,一项商品的生产应该以开发、设计为起点。商品设计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价值工程,就会产生设计成本过高,这是生产过程中怎么努力降低成本也降低不下来的。比如我国国产载重汽车,设计载重量为8吨,装上10吨货物照样行驶,究其原因是保险系数设计过大,多余功能势必造成成本上升。而日本的载重汽车,设计载重量为6吨,载重超过一点负荷行驶就感到吃力,没有多余功能。充分考虑价值功能,就会在设计中使成本降低,因此,成本的外延应向前扩大到设计成本。

商品生产出来后,成本就是一个客观事实了,但不等于成本管理结束。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商品生产经营利润最大化,所以还要不断地从商品的质量、功能上去考虑如何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在市场上才能卖个好价钱,这就要提到质量成本。所谓质量成本,就是为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而花费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发生的一切损失,它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一个产品在市场定位完成之后,是新产品还要考虑如何启动市场,老产品要不断开拓、扩大市场,这就又要有发展市场成本。

众所周知,W-(C+V)=m,这里利润(m)并不是纯利润,还包括销售费用和销售税金在内。销售税金是固定的,企业应该如数上缴国家,但销售费用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比如目前医药生产厂家的药品销售回扣,完全出自销售费用。如果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这部分流入个人腰包的费用节省下来,销售成本必然会大幅度下降。商品销售出去后,并没有完结,企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这样才能扩大销售。这部分又形成售后服务成本,这部分理所当然也应包括在成本范围以内。

除此以外,成本还应包括资金成本、采购成本、工程成本、服务成本、人才成本、专属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等。

笔者之所以主张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扩大,其目的在于实行全面成本管理。我们有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等,也一定要有全面成本管理。所谓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对企业中涉及到的成本的诸方面,要全方位的、全岗位的、全责任的纳入成本管理,制订成本目标,实施成本控制,强化成本管理,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扩大,有利于成本理论发展,有利于成本管理的实践。

五、市场经济下不能只限于“降低”成本,企业应该讲求成本效益

长期以来成本管理在人们的思想中就是降低资本消耗,片面地认为抓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水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发生,尽力去节省和节约,把各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所以在企业成本考核指标中,只是强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费用降低率等指标。这种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全面的。

就整个社会来说,生产成本越节约越好,生产商品消耗的资源越少,对社会越有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是微观经济,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只要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这一最终目的,降低成本、提高成本都是好手段。所谓经济效益,就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企业里,经济效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涵数,不但成本(投入)是个变量,而销售收入(产出)也是个变量。如果成本上升,而导致销售收入上升的幅度比成本上升幅度更大时,则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因为成本的上升而提高。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效益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树立这种成本观念。比如,企业所生产的商品,在产量、销量、单价、成本、销售收入都是稳定的、正常进行的状态下,现在如果进行质量改良或功能改良,可能会因为增添新的设备,增加新的生产工艺,使用替代材料等等而使成本升高;但反过来,因质量提高或增加了新的功能而使销量或单价上升,从而导致销售收入增加。这种成本升高而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也是成本管理的目的。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看,这种投入是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要想让生产的商品适销对路,就必须不断提高商品质量,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升级换代,使其符合消费者的心理,并且不断完善售后服务,这样才能扩大销售,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降低成本是为了提高效益,升高成本也会提高经济效益,这种多花钱是为了多赚钱的观念也是正确的。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从投入与产出之比上去衡量,就是利用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关系去进行成本预测,确定成本目标,加强成本管理。

标签:;  ;  ;  ;  ;  ;  ;  

马克思经典公式的缺陷与成本再分析_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