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研究的人文内涵分析_哲学论文

价值理论研究的人文内涵分析_哲学论文

试析价值论研究的人道主义底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人道主义论文,底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6-0016-04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哲学改革以来,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所 取得的众多成果,甚至被学术界一时誉为“1978年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最大成就或最大 突破”。假若这一判定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试问:如果说价值论是对于人的价值观的研 究,那么价值论研究是否与人道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然而,若 用这一观点来看待20年来的价值论研究则可以发现,我国价值论研究和人道主义之间的 联系并不紧密;夸张一点地讲,价值论研究中基本未见人道主义概念的出现,人道主义 与价值论实际上处于隔离状态。

按哲学界从马克思有关价值的论断出发因而较多的拥护者的认定,价值就是主体对客 体满足自身需要所作出的一种肯定的评价。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果将人的需要当做 人的权力看待,那么这些需要就体现了人的生存权、劳动权、参与权和发展权等。如果 这些权力的获得须以人的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为基础,那么这种权力、需要与维护 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等的人道主义就发生了联系。不但如此,更值得注意的是,正如 价值注重的是人的需要,而人道主义注重的是人的权力那样,在社会生活中,权力作为 满足需要的条件,人道主义就成为价值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导向;也就是说,价值 论研究有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底蕴,价值论的研究最终总是要导向人道主义的。

然而,价值概念有着深厚的经济学渊源,一开始它就与交换、商品、市场密不可分, 表示了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或使人愉快的属性。正是因为此,价值反映了近代以来追求财 富的时代特征。由对物质财富的热切追求而导致的幸福至上论,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理性 的过度期望,几乎可视为从文艺复兴到康德时代的社会思潮主题。可是,科学和财富的 发达导致了人的灵魂的败落,于是康德追问了什么是主体性问题,一反近代伊始的“知 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主张把人的幸福价值置于人的道德价值的制约之下。为此,康德 寻找了道德之“至善”的决定根据。“至善”就是“自足的善”、“圆满的善”,也就 是“本元的善”,它起着使幸福价值和道德价值相契合的作用,康德把它预设为上帝, 或“道德的神学”。既然道德价值有神圣的根据,而世界上只有一类的存在者,其因果 作用是目的论的,即是说向着目的的,这类的存在者就是人,那么论证道德价值的神圣 性,就是确立人的价值主体性,由此得出了“人是目的”的命题。可以看出,自康德哲 学起,价值已与人的道德目的联系在一起。假若说“至善”是道德的决定根据,那么作 为价值主体的人就要遵照“至善”的原则去要求现实的世界。这样一来,近代早期“怎 样认识世界”的哲学认识论主题就让位于“世界应当怎样”的哲学价值论主题;而“人 是目的”这一命题不但开启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端绪,而且也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理想 渗入到价值论研究之中。

道德价值规定了价值的肯定性、正面性和积极性。如果说价值在于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那么这一待满足的需要应当是合乎道德的。康德虽然说出了道德的决定根据是“至善 ”,但是“至善”对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却语焉不详。19世纪4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 内变革现实的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屹立于世界哲学的舞台之上。马克 思的实践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而实践就是人按照自身的意愿能动地作用和改造 外部世界,使外部世界按人的意愿发生变化。从中可见,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意蕴是十分 明显的,它不但承袭了康德“世界应当怎样”的价值论哲学主题,而且以人类切实的实 践行动,进一步转换到“世界变成怎样”的实践论哲学主题。实践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 双向的对象化活动,随着这种对象性的实践活动的连续进行,人也就逐渐地趋向于自由 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如若说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那么人的最高需要或最终的需要就 是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而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人的最高的价值目标或价值观 照。这样一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可说就是康德的“至善”。如果说人的自由全面 发展是人的自我完善,而人的自我完善又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那么从中即可看到,马 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着无比深刻的人道主义底蕴!

与马克思哲学在东方蔓延扩大的同时,西方当代哲学也在“拒斥(黑格尔)形而上学” 的口号下发展演化,并且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撇开意识形态的对立则可发现,西方当代 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一样都反对(黑格尔)形而上学之远离人的现实生活、沉溺于神秘思辩 体系的弊端,都致力于解决“世界应当怎样”的价值论哲学主题所带来的主客体对象化 的关系问题。由于希腊传统和希伯莱传统两个源头使然,当代西方哲学形成了让美德服 从知识、让情感依附于理智、主张理性至上性的科学主义和让知识服从道德、让理智服 从信仰、突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的人本主义两大流派。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区 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关心人研究人,而在于它们怎样关心人研究人,也就是说,是以理 性主义的方式还是以非理性主义的方式去关心人研究人。比如,语言哲学把语言世界作 为人的世界,正是在语言中人才凝聚着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真与善的深刻矛盾, 因此它们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消解传统的形而上学,以显露人的现实生活。文化哲学把 文化作为人的世界,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一个整 体的人类文化,就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哲学解释学则把意义世界作为人的世界, 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理解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作为历史文化对个人的占有和个人 正在展开的可能性,实现着历史视野和个人视野的融合。科学哲学把科学世界作为人的 世界,认为只有科学才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成果,只有科学理论才是构成人类活动 的支撑点的真理性认识。可见,哲学的视点完全集中于人,集中于人的价值意义的实现 ;在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主旋律中,人道主义的伴音随处可闻。

虽然早在康德时期就提出以道德价值论制约幸福价值论,但由于近代哲学主客二分、 主征服客的观念和工业生产、发展经济的社会体制的紧密结合,以创造财富为主旨的幸 福价值论依然在社会上膨胀开来,终于在20世纪初叶陷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困境。 从而,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从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偏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 至善”目标出发,针对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现实,要求人们将价值取 向、道德目光扩散到地球大地的整体生态系统中。环境伦理学是一个多元的理论体系, 它包括了这样几个主要的理论倾向:相对人类中心论、动物权力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 中心论。相对人类中心论在反对绝对人类中心论时指出,应对人的利益做出某些限制, 若把人的偏好区分为感性偏好和理性偏好,则那种对人的感性偏好缺乏必要的反思和限 制是不合理的,只有那种满足人的理性偏好、并对这种偏好进行合理性评判才是合理的 。动物权力论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至少是有感觉能力的所有动物,认为(动物的)苦 乐感受能力是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条件。生物中心论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所有的生 命,认为所有的生命都拥有“天赋价值”,因而应被当做一种目的本身来加以尊重。生 态中心论进一步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他们或者把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完 整、稳定和多样化视为判断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重要标准,或者把生态环境视为人的 自我的一部分从而把保护环境理解为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或者把人对自然存在物的客 观义务建立在后者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的基础之上。可以看出,环境伦理学具有鲜明的人 道主义色彩,它不但以环境伦理维护人的生存,而且将尊严、价值、权力等人道主义的 精髓赋予大地万物,充分展现了人道主义理想观念的博大胸怀。

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虽然说西方当代环境伦理学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完成了 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但对正在进行现代化活动的我国也应有警示作用,也就是说, 以开发自然、发展经济为主体的我国现代化事业,也应力所能及地预防环境污染、生态 失衡的可能后果。即便如此,我国尚未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却要求我们必须将主要精力集 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上,问题只在于如何让价值、道德、伦理等人道主义意蕴发挥重要 的观照和规导作用。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历史新时期的深刻的观念反映。如果 说这一历史时期开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那么邓小平在大力支持这一讨 论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国新时期的实践实际上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即“社会主义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然而,发展生产力又为的什么?对此,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 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看出,从哲学讨论到社会主义理论,前后 出现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等三个标准。正如衡量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一样,衡量实践的标准是发展生产力,而衡量发展生产力的标准则是人民利益。由此, 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在历史观基础上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人民利益不但是人们当然 的社会价值追求,它同时也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规律运动的结果。人民利益高于一 切,这是邓小平的基本的价值观,显然,这一价值观完全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只有坚 定地信仰人的尊严、人的生存、人的权力等人道主义理想,才能鲜明地彰扬人民利益的 价值观念。假如说价值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那么,这一特征就有着浓重的人道 主义底蕴。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可 是,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何种发展才是合理的 ?相对于我国,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价值观呢?数十年连绵不断的社会 实践和学界论争,终于确定下来两种更为合理的或更有价值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与 经济、社会和人相统一的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当代的发展不以后世的发展为 代价,或者说是当代人的发展以不妨碍后代人的发展为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价 值观透露出一种人道主义思想,即确立了人的生存的平等性,我们当代人如此生活,我 们的后代人也应如此生活,我们当代人若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剥夺后代人生活的相应权力 ,就是不道德的、不人道的。所谓经济、社会和人相统一的发展,就是说发展要以人自 身的发展为中心;人的发展也即人的现代化,由于人是文化的存在,因而人的现代化在 深层次上就体现为文化的转型,即人的新文化精神的确立。现代化在观念上表现为现代 性,而现代性则以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为主要内涵,它突出地表现为理性的科学的文化 精神、主体性的创造性的文化精神、法治型的契约型的文化精神。人的自身的发展或人 的现代化,就是要求人自觉地培育理性、主体性、契约性等现代文化要素。可以看出, 人自身的发展的价值观直接地呈现出人道主义的基本信念,即把人当做目的,把人的自 由而全面发展当做人道主义的最高体现。

概而言之,从中外古今的历史演进和学术传统看,自价值观成为哲学研究的主题,价 值论研究就与人道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关系的密切程度,甚至可以说价值论研究的 每一步深入,都是对人道主义的理想、信念、基本观念作出细密的阐发和多方的开掘。 由此联系到我国价值论研究之人道主义色彩的淡薄,不能不感到对其克服的紧迫性。加 强价值论研究与人道主义的联系,这不但会使价值的理论探索站立在深层的人道主义的 基础上,而且会使这一理论探索更加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收稿日期:2001-07-05

标签:;  ;  ;  

价值理论研究的人文内涵分析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