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吸氧腐蚀试验的改进_吸氧腐蚀论文

铁的吸氧腐蚀实验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吸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做铁的吸氧腐蚀实验时,依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图1[1])进行演示实验,但要实现理想的实验效果,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玻璃导管中水位上升的现象,需要的时间约为5 min,甚至时间更长,这样便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利影响。教师若在课堂上苦等5 min后再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便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使整节课缺乏连贯性;若在这5 min内去讲述其他内容,当出现理想的实验现象后,回头再来分析实验现象,会有时过境迁之感,实验教学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因此优化实验方案,改进实验的某些环节,在1 min时间内迅速、高效、完美地完成本实验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图1 铁的吸氧腐蚀实验

二、实验缺陷分析

(1)若将试管插入到盛水的水槽中,会发现试管内的液面低于水槽中的液面,即试管在水下有一段气柱。同理,在铁的吸氧腐蚀实验中,若先塞紧胶塞,然后将具支试管右侧的导管插入水中,其导管在水下有一段较长的气柱(如图2)。铁钉在密闭的具支试管中发生吸氧腐蚀,氧气被消耗,具支试管中的气体压强减小,导管中的水面会上升。若要使导管中的水位上升到明显高于试管中液面的位置,就要突破△h的高度,使实验时间延长。

图2 铁的吸氧腐蚀实验(最初状态)

(2)若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在胶塞塞入之前,具支试管内部与大气相通,导管中的液面与试管中液面持平(如图3)。若塞紧胶塞,胶塞下端进入具支试管内部,此时会压缩里面的空气,使右侧导管在水下产生更长的气柱(如图4),如此操作同样影响实验效率。

图3 塞胶塞之前

图4 塞胶塞紧时

三、实验改进方案

1.改进的实验方案1

按照下页图5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本装置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细节上的改进,优化了实验方案,确保能在1 min的时间内出现理想的实验现象。本实验在某些细节方面做了如下改进:(1)将插入水中的玻璃导管在喷灯火焰上拉成更细的玻璃导管,用细导管做本实验,相同的时间内导管中的水面会升得更高,从而缩短了实验时间,提高了效率。(2)将具支试管上的胶塞改成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导管中配有玻璃活塞,通过活塞开关的巧妙设计能避免导管在水下产生气柱。(3)将课本实验装置(如图1)中的盛水试管换成小烧杯,减少夹持试管的辅助仪器,简化实验装置。(4)在烧杯的水中滴加几滴红墨水,以便能使全体同学清晰地看到导管中液面上升的现象。

图5

若找不到图5所示带活塞的玻璃导管,亦可按照图6或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实验原理、设计理念基本相同。

图6

图7

在进行具体操作时,操作的先后顺序也至关重要。图5所示实验中,何时关闭活塞是实验的关键环节。做好实验准备后,打开玻璃活塞,使具支试管内部空气与外界大气相通,将玻璃导管插入水中,此时导管中的液面与外液面持平,然后关闭活塞。上述操作由于未挤压具支试管内部的空气,起初导管中的液面与外液面仍然持平,避免导管在实验之初就在水下产生一段气柱,进而缩短了实验时间。

2.改进的实验方案2

按照图8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玻璃仪器只有试管和普通长玻璃导管(长度约为25 cm),实验装置简洁,实验可操作性强。其实,图8的装置是将图1中的2个仪器合二为一了。在进行具体的操作时,可用白板笔标记出导管中上液面的初始位置,以便观察实验过程中水位的变化。要保证实验的成功需做到以下3点:(1)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设法在长玻璃导管中保留一段红色的水柱,水柱的上下液面均有气体;(3)在塞紧胶塞时,需用手指压住长导管的上端以免水柱流下。铁钉在试管中发生吸氧腐蚀,导致试管中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减小,进而导管中的水柱下降。通过分析导管中水柱下降的原因来验证铁吸氧腐蚀的现象,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图8

实验优点:(1)实验装置简单,容易操作,不用考虑诸如“水下气柱”的问题。(2)实验现象容易观察,出现明显实验现象的时间短,30s钟即可,既保证了实验质量,又提高了实验效率。

四、实验心得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化学实验要取得较大成功,以便更好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验的细节设计与改良也同样重要。

标签:;  

铁吸氧腐蚀试验的改进_吸氧腐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