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讨论综述_cpi论文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讨论综述_cpi论文

我国经济形势分析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形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永恒的热点,也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2005年作为“十五”计划的收官年和“十一五”计划的预备年,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现将理论界关于2005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与讨论做一综述,以飨读者。

一、对2005年经济形势走势的预测和判断

2005年年初,许多大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对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作出了自己的预测和判断。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全年GDP增长率将达到8.9%;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4.9%和20.4%,比上年有所降低,但仍然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5年价格水平将继续呈上升趋势,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投资品价格指数的变动率分别为2.4%,3.4%和4.8%;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可能接近30%,与前几年相比,对外贸易顺差的数量将呈继续扩大的趋势。[1]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2005年经济增长将继续有所降温,GDP增长回落到8%~8.5%。(1)在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投资增长有望实现“软着陆”,预计全社会投资增长18%左右。(2)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9.5%左右,比2004年略有回落。(3)外贸出口增长15%左右,增幅将明显放慢。(4)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实现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的预期目标有相当的难度。(5)通货膨胀的压力将逐步缓解,CPI增长3%左右,比2004年降低1个百分点。[2]

邱晓华认为,综合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2005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略低于2004年的水平,但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也将接近或略低于2004年。[3]

二、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出现了周期拐点

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否出现了由“上行”转为“下行”的周期拐点,理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的观点。承认出现周期拐点和否认出现周期拐点成为2005年关于经济形势分析的一大争论热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基于它们建立的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预测,200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放缓,GDP的增长速度,第二季度为8.9%,第三季度为7.9%,第四季度为8%,呈逐季下滑趋势;CPI的增长率,第二季度为0.89%,第三季度为-0.81%,第四季度为0.62%,出现了负增长;M2的增长速度,第二季度为12.3%,第三季度为12%,第四季度为9.7%,年底降到了两位数以下。[4] 其结论是,以7月份为拐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入了下行轨道。[5]

殷剑峰认为,本轮周期自2000年开始,已经经历了4个年头, 根据以往拐点一般在第三个年头至第五个年头出现的经验,以及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GDP 增长的情况,2003年底、2004年初就已经达到了本次周期的顶峰。换言之,真实周期的拐点已经过去,投资和GDP已经处于并将继续处于下滑态势。 尽管这种下滑多少属于正常的周期性现象,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比如,第三产业受到严格的准入限制而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能力有限;信贷控制使投资增长受制于可贷资金的约束,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这种约束正强化到政策当局无法控制的地步;处于高位的外汇占款可能在半年内急转直下),我国的经济可能会像1997—2000年那样坐在飞驰急下的过山车上。[6]

王元京认为,我国经济的投资快车驶入了下降通道。在国家连续两年加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到了“软着陆”的关键时期。这样,无论从产业供给来看,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经济都将处于大增长的最终调整阶段,固定资产投融资的第四季度总体走势仍朝着稳定下行的轨道运行。(1)从产业运行看,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导致整个产业投融资的需求减弱。(2 )从内外贸增长看,市场需求相对萎缩,使得未来投融资扩张力度受到限制。(3 )从投资主体的动力看,扩张与发展欲望不强,将使投融资增长趋缓。[7]

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周期拐点,但认为我国的经济走势已经趋“冷”,存在下行的可能性。钟伟、巴曙松和高辉清认为,2005年全年的宏观经济未“冷”但已趋“冷”。(1)全年GDP增长可望维持在9%以上, 但景气巅峰已过,调控工作的重心应从抑制过热转移到延长景气上来。(2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估计在22%~24%。(3)全年工业增加值估计在14%~15%,但难掩企业盈利锐减的困窘。(4)全年消费增速估计在12%以上,是目前不多的亮点。(5)全年CPI估计在2%左右,明年(2006年)第三季度可能重新徘徊在紧缩附近。(6)全年外贸增速在21%左右,实际利用FDI将负增长。(7)全年M2增速在15%以上,人民币信贷在2.3万亿元~2.4万亿元之间。财政和货币双紧的政策基调有必要适时、适度进行调整。[8]

很多学者不同意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周期拐点的观点,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2005年以来,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因素正在显现,这需要我们对此加强监测。但是,由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基础仍然很牢固,因此,2005年的宏观经济运行不会出现转折性变化。[9]

易宪容认为,无论是从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逆转,也没有出现所谓的拐点。可以说,只要房地产市场变化不大,只要出口增长得以持续,2005年GDP 仍然会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同样,只要房地产价格没有明显的调整,2005年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特别是当政府有意识地面对这种假想的通货紧缩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更是会越来越小。[10]

苑德军、张新法认为,中国经济仍处在高速增长的平台上,并未进入周期拐点。即使近期经济增长速度有些放缓,那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的正常与合理的回调,此轮经济高速增长的长波并未结束。如果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2005年经济增长率肯定达到9%左右, 未来几年也有望保持8%以上的强劲增长,不会出现增长率在7%以下的经济衰退。[11]

王小广等人认为,2005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是经济增长速度合理地放慢,而不是经济形势发生了转折,也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将进入“周期性的低迷期”。(1)自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长率放慢,符合宏观调控的目标。从幅度上看,这种增长的放慢相对平缓且适度,正是宏观调控希望看到的结果:把经济增长的速度适度降下来,而把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并且在增加消费需求上多下工夫。(2 )短期增长的适度放缓有利于中国经济中长期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投资和出口增长可能明显放慢,这会对短期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即使这样,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仍能保持8%以上的增长。 因为投资和出口增长的调整是迟早要发生的,这有利于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符合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目标,即适度调整是主动性的,是为今后更长时间的稳定快速增长创造基础。预期中的增长调整,不仅不会使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悲观, 反而应该是更加乐观。 如果2005年调整得好,2006年、2007年以及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会更好。(3 )从周期的观念来看,短期增长的适度调整可以认为是两阶段高增长的“间隙”。因为中国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之中,且短期周期也没有结束,实际上因宏观调控,这轮周期可能会明显延长,这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情况。[12]

刘树成对“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过去,我国经济正坐在飞驰急下的过山车上”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种判断是对经济周期过于简单的认识。(1 )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周期是一个较长的周期。按照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来讲,以10年左右为期的“中程周期”可能包含2个~3个“短程周期”,包含不止1 个上升拐点(周期顶峰),也就是说,1个“短程周期”的顶峰过去后, 可能还会出现两三个“短程周期”顶峰。所以,情况未必像有人所说的那样:“经济周期的拐点已经过去,我国经济正坐在飞驰急下的过山车上。”(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周期平滑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周期也出现了这种趋势。所谓经济周期的平滑化趋势,是指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很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所以,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已过,并非接下来就像“过山车”一样飞速下滑。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其最大特点就是动手早、见效快,及时控制住了峰位,这有利于实现经济周期的平滑化,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3 )经济由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区域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是一种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一种清洁机制,是正常的清理过程,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和有效经营,同样也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4)我国经济在1997—2000年间,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了7%~8%的增长,这与同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已属难得的平稳增长,根本不是“坐在飞驰急下的过山车上”。[13]

王建对“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过去,由于需求开始萎缩,下半年乃至今后经济增长将会下行”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目前部分经济指标“趋冷”主要有两个原因。(1)总量问题。目前不是总需求显著下降,而是总供给水平增长得更快,这样就会在经济增长的高水平上出现供过于求,使部分企业效益指标显示出“趋冷”和贸易顺差增加,商品交易也显得不够活跃。至于消费物价问题,则主要是由于2004年和2005年粮食丰收,而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来都是很稳定的,所以由粮价下跌带动了CPI指数走低。(2)投资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重要方向是重工业。在总投资中,存量投资永远大与增量投资。而从投资的时间序列看,首先是进行土建投资,然后是进行设备安装等,在以往的投资中,土建投资一般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由于对存量投资而言,目前土建阶段已经过去,对主要用于土建的线材、铝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会大幅度减少,而这些原材料项目近些年又上得比较多,因此供大于求的现象就比较明显,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王建接着认为,如果需求水平下跌,则经济增长率必然下降;但若是需求水平仍很高而供给水平更高,则经济增长率不会下降。既然目前的需求水平还很高,担心经济会在短期内出现“急刹车”、“硬着陆”就没有根据。[14]

三、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

这是关于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冷热”之争的另一个热点。

林毅夫认为,中国在经历了1998—2002年的典型的通货紧缩后,已经有多种现象暗示2005年将可能再次遭遇通货紧缩。(1 )粮食价格将下降。 而粮食价格正是2003年、2004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的主要因素。(2 )钢材和其他建设物资产品价格已经或将要下降。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投资的增长率由27%下降到20%乃至15%,引起投资需求锐减;第二,2003年和2004年开始的投资项目已经接近完工,这些项目正由需求转变为供给,供大于求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由此带来价格的下降。(3)能源的价格也将随着投资增长变缓而下降。(4)在构成零售物价指数的16类商品中,除粮食、钢材、能源等外,其余的12类商品价格从1997年以来就持续下降,2005年这种价格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所以,在上述情况下,最迟在2005年底,通货紧缩将出现。[15] 接近年底的时候,林毅夫又指出,实际在9月份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比原来预期的还要早一点。9月份的CPI为0.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降到了零,而且后者的趋势还在往下走。如果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经小于零,而且CPI的增长幅度小于1,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来说,它确实是通货紧缩。[16]

李爱明认为,我国经济面临长期通货紧缩的危险。他认为,目前导致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因素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其中,内需不足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占人口58%的农村市场一直消费乏力,对经济所做的贡献远远低于其人口比例。考虑到这些原因,即使2005年不发生通货紧缩,从长期看,我国经济还是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危险。[17]

彭兴韵认为,我国可能出现“好”的通货紧缩。所谓“好”的通货紧缩是指在总需求没有下降的情况下,由于总供给增加而导致物价水平下降,这时,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指数下降和较高的经济增长并存。相对应地,“坏”的通货紧缩则是指在总供给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由于有效需求减少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物价指数下降,而且经济增长率也会下降,失业上升,人们的福利水平也随之下降。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总需求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经济增长率也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在短期内,我国不太可能出现“坏”的通货紧缩,而很可能出现“好”的通货紧缩。其实,就当前的状况而言,较低的物价上涨率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总体水平的提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宏观经济组合。[18]

钟伟等人认为,尽管2005年内没有通货紧缩的忧虑,但通货紧缩的阴影远未消退。2005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幅都在稳步回落,最近两个月(4月和5月),居民消费价格的同比涨幅甚至一直维持在1.8%的低水平上运行。除非政府在下半年密集出台调整水电等市政公共服务的价格,否则,全年物价基本维持在低位(2%左右)运行。如果物价继续延续加速回落的势头,从2006年第三季度开始,物价指数将重新回落到零左右,因此,通货紧缩的阴影远未消退。[8]

郝硕博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既存在通货紧缩,也存在通货膨胀,是一种“双通”并存的格局。“双通”具有特殊的国别特征和生成机理。其中,通货紧缩的生成机理是:(1)行政性垄断形成了体制性的收入差别。(2)科技进步导致成本下降。(3)国际市场影响加深,一些产业丧失比较优势。(4)实体经济部门存在供给和需求的结构问题。(5)人们心理预期的改变。(6)收入分配调节不利。(7)分税制以来财政政策不自觉地步入了紧缩通道。[19]

一些机构和学者不同意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或即将出现通货紧缩的观点。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2005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稳步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粮食的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而不是消费需求的下降。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各级政府在抑制各种可能造成价格上涨的因素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是目前消费价格较为稳定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上升和供给结构的调整,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出现崩溃式的滑落。此外,目前上游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衡量宏观经济总体价格水平变动幅度的GDP减缩因子依然在3%以上,因此总体上看,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不大。[20]

哈继铭、范维维[21] 认为,2005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出现许多人原先预期的大幅回落,反而出现了投资反弹、消费加速和贸易顺差扩大。所以,中国经济今后两年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GDP增速在2006—2007年间估计维持在9%左右,在此期间,中国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核心CPI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唐旭认为,目前通货紧缩不会发生,至少短期内不会发生。他认为,所谓中国要出现通货紧缩的说法是不对的。比如目前CPI下降至1.8%,似乎要进入负增长。实际上,2004年CPI的上升,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所致, 是中央支农政策的一种体现。2005年,农产品价格不可能保持上年的上升速度,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减轻。但是,2004年通货膨胀比较高的时候,国家发改委采取了一些行政措施控制物价,很多需要报批的涨价项目被暂时搁浅。所以, 若放松这些价格的限制, CPI还可能保持适当的涨幅。[22]

王小广等人认为,2005年4—5月,CPI连续两个月回落到2%以下,并不表明我国经济将在下半年或2006年进入新一轮的通货紧缩。一方面,2005年4月和5月物价增幅的显著回落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2004年基数较高作用的结果,预计2005年6—9月的物价水平仍会在低位增长,但扣除基数影响,实际物价增长仍会保持在2%以上。另一方面,目前实行的稳健型宏观经济政策将使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因为,从中线角度看,宏观调控不是防“通货膨胀”,而是防“通货紧缩”。抑制投资过快增长既是为了明显缓解资源瓶颈约束以及解决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又是为了减缓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生产过剩压力,因此,近期中国经济增长适度调整反而降低了未来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12]

四、对2006年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临近年底,众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在分析和评价2005 年经济形势的同时, 也对2006年的经济形势作出了分析和预测。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是:(1)如果2006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 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9%的水平上。(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呈继续缓慢减速的趋势,继续向宏观调控的目标靠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03060亿元,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9.7%和17.4%。(3 )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为1.2%,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为2.1%,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率仍然相对较高。(4)消费增长的速度有所提高, 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68170亿元, 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2.0%和10.6%。(5)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外贸顺差将有所下降,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6.2%和12.6%。[23]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认为,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从历史经验判断,2006年经济面临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的幅度可能会比较大。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的预测是:(1)在投资继续调整、 出口可能出现大幅回落以及消费需求有所放慢的情况下,预计GDP增长8.5%左右。(2 )尽管投资增长会继续进行调整,但仍会保持20%左右的适度水平。(3)消费需求将继续快速稳定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5%。(4)出口增长在2006年可能出现转折性变化, 从超常规增长向平稳增长转变。预计出口增长15%左右,进口增长17%左右。(5)工业增长继续温和调整,能源、原材料工业增长将明显放慢。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5%。[24]

中金公司研究部对2006年经济形势的预测是:(1)CDP增长9%,低于2005年,CPI涨幅为2.2%,高于2005年。(2)出口增长从2005年的30%降至25%,进口增长从2005年的18.5%升至22%。(3)投资增速逐渐放缓,从2005年的25%降至22%。(4)货币供应将适度从紧,广义货币增速为16%,7天回购利率可望升至1.5%。(5)人民币汇率将继续稳步升值,在美元不出现大幅升值的情况下,2006年底人民币汇率将达到1美元兑换7.8元人民币。(6)财政预算赤字为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1.8%,而实际执行结果将比往年更接近预算。[21]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讨论综述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