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柳州 545001)
【摘要】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诊治中的应用是近年来中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整理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妇科、骨科、针灸、内科等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探讨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临床应用所存在的优缺点,为指导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中医诊治;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003-01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复杂整体,各部分的机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光学电子系统将远红外光波经滤波聚集,经调制及光电转换成电信号,以不同颜色表达成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图像。结合中医四诊等临床检查分析人体各部位寒热偏离,可以达到辅助临床诊疗、评估疗效、探索人体经络穴位温度代谢变化指导临床的目的。
1.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邱扬[1]等探讨盆腔炎性疾病红外热像与中医证候关系发现,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及病理改变与湿热、年龄密切相关;张文征[2]等探讨析痛经人群的红外热图发现,痛经患者上肢、下肢、盆腔、神阙及任脉的红外热图温度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杨洪钦[3]等运用红外热成像新技术评估乳腺疾病发现,红外热像图偏离程度与疾病的类型及发病程度有关。
2.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刘云[4]等研究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膝关节炎中的疗效发现,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双膝前侧温度升高,疼痛VAS评分降低,膝关节JOA评分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治疗的效果;肖建斌[5]等应用红外热像技术检测23例腰痛患者发现,红外热像检测对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引起的局部体表温度的改变反灵敏。
3.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针灸学科
孙志波[6]等总结得出红外热像技术应用针灸—经络的研究具有广阔前景;张栋[7]发现针灸后35.2%的被观察者会出现与循经感传的主述有一定对应关系的变化;潘晓华[8]等,许金森[9]等发现神阙穴加温时,温度沿经脉线的导热性较好,方向明确;张秋芳[10]等探讨艾灸调理体质的机制发现,主要跟其调节机体的温度、皮肤电导、血氧饱和度等有关;王莉莉[11]等发现通过艾灸足三里,能够改善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的血液循环。杜思哲[12]等发现周围性面瘫患者相较于健康人面部红外热线图患侧温度低,健侧温度高。
4.其他
欧阳颀[13]等发现,红外热像技术可检测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及软组织的修复、神经的受损及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状况;厚磊等[14-15]研究平和质与偏颇体质两种体质,得出偏颇质人群存在一定的督脉凉偏离和肾凉偏离倾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小结
近年来,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疾病诊治研究中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也存在着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不能精确定位、没有统一的规范化培训等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制定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中心、多学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其次,不断优化红外热成像系统,对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高研究水平,让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临床各学科。
【参考文献】
[1]邱扬,余洁,区宝珠,等.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红外热像与中医证候关系[J].中医学报,2016,31(4):594-596.
[2]张文征,马秀丽,闫卫红,等.原发性痛经患者红外热图特征[J].现代中医临床.2016,23(4):21-23.
[3]杨洪钦,林清,源许啊清,等.红外热成像新技术及其乳腺疾病评估的初步研究[J].生命学仪器,2007,(5):39-42.
[4]刘云,张斌青,刘云,等.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28(5):67-69.
[5]肖建斌,项红兵,佘守章,等.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辅助诊断价值的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5):586-588.
[6]孙志波,张栋.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5):55-58.
[7]张栋,王淑友,等.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0):62-64.
[8]潘晓华,郑淑霞,许金森,等.加热时皮肤温度变化沿任脉线的扩散速度[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5):1-3.
[9]许金森,胡翔龙,潘晓华,等.经脉线与非经脉线热灸规律探讨.中国针灸学会.第十二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11:112-120.
[10]张秋芳,赵燕平,朱伟玲,等.艾灸对不同中医体质人体红外热像等的即刻效应[J].2012,7(4):331-332.
[11]王莉莉,关玲.艾灸足三里对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2):145-148.
[12]杜思哲,潘晓华,郑淑霞,等.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温度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1):57-58.
[13]欧阳颀,魏智钧,李自立.红外热像技术在不典型带状疱疹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作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5):542-544.
[14]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红外热态与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3):178-182.
[15]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16):1396-1397.
论文作者:熊飞升,来玉芹(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技术论文; 中医论文; 针灸论文; 温度论文; 发现论文; 艾灸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1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