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判断动词的语义类_语义分析论文

汉语评判动词的语义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义论文,动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评判动词及其特征与分类

1.1从“插说”到评判动词

先看例句:

(1)这个问题看来比较好解决(3)老马不知道上哪儿去了

(2)刘四总的来说心眼不算太坏 (4)街上闹不清是谁在放冷枪

对例中“看来、总的来说、不知道、闹不清”等评判性词语,过去的语法分析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插说”,〔1 〕把这种评判性词语看作是跟其他句子成分都无关的独立成分。另一种意见是把“不知道”单提出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句子成分”(李人鉴,1961),至于其他评判性词语,仍认为是“插说”。一般的语法论著和语法教材都是这么处理的。〔2〕

“插说”的观点其实是把命题分析套入到语句分析之后造成的缺憾。因为评判性词语有时跟命题的论元无关,就只好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成分了。按照这种观点,例(3)中的“不知道”跟“老马”无关, 算是“插说”;但是在“我不知道老马上哪儿去了”中“不知道”跟“我”有关,就不算“插说”了。而这两句中的“不知道”在语义和功能上都没有什么不同,作两种处理,显然不合语言事实。严格说来,它只是跟作为句首主语的命题论元有时无关,但跟命题的概率或频率却是相关的,因此,它不是跟句中其他成分都无关的独立成分。

把“不知道”当作“特殊句子成分”,这种认识并没有到位,仅仅把“不知道”单提出来远远不够。这种评判性词语还有一大批,仅本文就举出了70多个。把这么多评判性词语仍看作是“插说”,不但不符合语言事实,而且割裂了评判动词内部的系统性。况且,例(3 )中的“不知道”跟一般实义动词的区别正在于它表示说话人的评判,这一点跟其他评判动词的特性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这些评判性词语在语义和功能上自成一类,可称为评判动词,如果把情态成分定义为表示说话人的评判或态度的语法成分,那就可把评判动词视为一种情态成分。(参看廖秋忠,1989)因为评判动词都是表示说话人主观评判的,把这些评判动词归入情态系统,就既不必把它们当作跟其他句子成分都无关的“独立成分”,也不必把它们当作难以定位的“特殊成分”。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比“插说”更为一致的句法分析和比“特殊成分”更为确切的功能解释。

1.2 评判动词的基本特征

评判动词的一个特征是:有评判必有相应的评判者。评判者即说话人,“我”是评判的发出者,由于“我”就在说话现场,所以常在句中隐含(不出现)。比如,在例(3)中,“不知道”是“我”的评判,故可以认定这一句里隐含着“我”。

评判动词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在语义上是管辖整个论题小句的。例如:

(5)我听说小栓住院了(6)小栓听说住院了

例(5)、(6)中,评判者是“我”,论题小句是“小栓住院”。可见,论题小句是被评判的对象,它在概念内容上是一个命题,在语法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在例(6)中, 虽然论题小句“小栓住院了”被评判动词“听说”隔开,但整个论题小句仍是被评判对象,受“听说”的管辖。

1.3情态成分和评判动词的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说话人的评判或态度可通过有关情态成分(情态动词、情态副词、语气词等)来表示。情态动词包括助动词“能、会、要”等和评判动词“看来、不知道”等。情态副词包括判断副词“也许、大概”等和语气副词“幸亏、竟然”等。语气词则包括“啊、吗、呢、吧”等。以上是一些情态成分的语法分类。

情态成分也可以从语义角度分类。例如,可把情态(指广义的情态)分成情态(指狭义的情态)和意态。情态跟命题的概率或频率相关,表示说话人对语句信息的判断。意态跟提议的义务或意愿相关,表示说话人对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态度。还可按照归一度特征把情态成分分成肯定的和否定的两大类。(参看胡壮麟等,1989)本文对评判动词的语义分类,就是先把它们分成肯定性评判动词和否定性评判动词两大类,每一大类再分成若干小类,每一小类还可以分成若干次类。这样,我们或许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不同小类评判动词在语义表达上的异同点。

二 肯定性评判动词

肯定性评判动词按其语义和功能,大致分为六小类。

2.1一般性肯定评判

A.“看来、说来、想来、听来、算来”。都是站在说话人角度表示一般肯定的评判。

(7)欧洲看来又要爆发新的冲突

(8)这两个班说来都是先进,实际上差别很大

(9)老赵下海下得早,想来积蓄已经不少

(10)这话听来不舒服,可你还得听(句中的“你”实际上指“我”)

(11)这哥儿俩算来是50多年的老朋友了

B.“看起来、说起来、听起来、算起来、提起来、论起来”。跟相对应的“看来”之类大致相同,只是伴有“开始提及”的意味。

(12)这笔买卖看起来没赚头,其实利大着呢

(13)他俩说起来是拜把子兄弟,可到了节骨眼儿上就谁也不顾谁了

(14)这话听起来挺顺溜,透着几分难得的谦虚

(15)咱们算起来该是差两届的老校友了

(16)那件事提起来就叫人挠头

(17)瞧这两位,差着几十岁,论起来却是同一个辈份

C.“看样子、可见”。“看样子”表示说话人对某一情况的简单判断。

(18)他看样子不是那个卖鱼的

(19)这天气看样子还得下雨

(20)肖先生看样子不太高兴

“可见”表示说话人对两个过程由此及彼的推断。

(21)地上是湿的,可见昨晚下过雨

(22)他听到这种事就表情不自然,可见心中有鬼

(23)窗户上有灯光,可见屋里人还没睡

2.2总括性肯定评判

“总起来看”侧重于总体推断;“总起来说”侧重于总体评估。

(24)今年下半年咱们厂的效益总起来看要比去年好一些

(25)小白这个人总起来说心眼儿不算太坏

“总的来看”、“总的看来”跟“总起来看”相同;“总的来说”、“总的说来”跟“总起来说”相同。

2.3例证性肯定评判

这又分举例和引证两种情形。

A.举例:“比方说、比如说、举例(来)说”。举例仿佛是一种客观叙述,其实是说话人选择的推断或评判。

(26)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比方说,要买房就得有钱,要有钱就得拼命去挣

(27)大腕儿不光有名,而且有钱。举例来说,影星刘晓庆就是大陆有名的富婆

B.引证:“据说、听说”。这里,说话人表现出“要求证实”或“故意贬低”的倾向。

(28)a.阿贵据说出生在大户人家(要求证实)

b.据说,阿贵出生在大户人家,谁知道这是真是假(故意贬低)

(29)a.老孙听说已经升局长了(要求证实)

b.听说老孙已经升局长了,没想到啊(故意贬低)

2.4强调性肯定评判

这里有让步、着重、等同三种情形。

A.让步:“少说、慢说、别说(不要说)”。都有“往少里说”、“退一步说”的意思。这里说话人用欲进故退的手法来强调自己的主观评判。

(30)这胖子少说也有两百多斤重,谁也扳不倒他

(31)那一屋慢说没好人,连个像样的东西都没有

(32)这地名儿别说你没听过,好多老人都没听过

B.着重:“老实说、说真的、说实在的”。这是用强调判断的真实性来表达说话人的情绪。

(33)哼!老孙当局长,老实说不敢恭维

(34)这件事要做圆满喽,说实在的,太难

(35)嗯?小周又去学外语?说真的,他还不如花点儿时间把中国话学好呢

C.等同:“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后一个小句是对前一个小句的补充说明,这是用强调等同来传达说话人内心的真实见解。

(36)厂头儿就是厂长,换句话说,就是全厂惟一的头儿

(37)秘书就是秘书,也就是说,不能拿人家当佣人

2.5估计性肯定评判

这类动词有:“估计、估摸(着)、(恐)怕”。

(38)刘经理估计再也不会来了(=我估计刘经理再也不会来了)

(39)小栓估摸着这会儿还在半道儿上赶路呢(=我估摸着小栓这会儿还在半道儿上赶路呢)

“(恐)怕”不是“害怕”而是“担心”的意思。担心也是一种估计性评判。

(40)大松会写信吗?恐怕还是个文盲吧

(41)你们恐怕追不上那趟车

(42)这一拨儿分房怕是赶不上喽

2.6情景性肯定评判

这类动词有:“眼看(着)、可惜”。“眼看着”是以评判对象就在眼前作为主观着眼点的。虽然有的评判对象实际上不在眼前,但说话人的主观评判可以造成这种场景效果。

(43)小皮筏子眼看就要撞到礁石上,不知怎么一颠,又顺流漂下去了

(44)他们家大小子长得越发结实了,眼看着就要娶媳妇儿了

“可惜”是以强调评判对象不在眼前(消失或错过)而表达说话人惋惜评判的。

(45)哎,小六子可惜没活到今天

(46)一个好端端的楼兰国可惜就毁在这茫茫的沙漠中

(47)这块稳拿的金牌可惜被人家夺走了

三 否定性评判动词

否定性评判动词按其语义和功能分成四小类。

3.1一般性否定评判

这类评判动词有:“不知(道)、不晓得、不清楚、不明白”。都是站在说话人角度表达一般否定的评判。

(48)她不知听谁说的:人要干一番事业,决不能让情感支配了自己(=我不知她听谁说的…)

(49)老钱不晓得又在搞什么名堂(=我不晓得老钱又在搞什么名堂)

(50)这个村的人不清楚是从哪儿迁来的(=我不清楚这个村的人是从哪儿迁来的)

(51)他不明白都干了些什么(=我不明白他都干了些什么)

3.2意外性否定评判

A.“不料、不想、想不到、猜不到、没想到、没料到”。都表示出乎说话人意料的否定评判。

(52)一个电话不料打破了往日的平静

(53)那次遭遇不想竟改变了他的看法

(54)团长没想到也上阵地来了(=没想到团长也上阵地来了)

(55)刘经理没料到竟会欺骗我们(=没料到刘经理竟会欺骗我们)

(56)小白想不到一年就变成了大款(=想不到小白一年就变成了大款)

(57)这小子猜不到就躲在咱们眼皮底下(=猜不到这小子就躲在咱们眼皮底下)

B.“哪知(道)、哪料(到)、哪想(到)、谁想(到)”。它们在表示意外性否定评判时,多少带有一些反诘意味。

(58)原以为小林是个老实人,哪知这会儿他也来耍滑头(=…没想到小林这会儿也来耍滑头)

(59)早上出门还是大晴天,哪料到午后回来淋上这场雨(=…没料到午后回来淋上这场雨)

(60)哪想到他正得意的时候,一根棍子朝脑后砸来(=没想到他正得意的时候…)

(61)大伙儿早盯上他了,谁料到他还有这一手(=…没料到他还有这一手)

(62)都说这场拳击赛会有一番激烈争夺,谁想他们比划了两下就收场了

3.3游移性否定评判

这类动词都显示出说话人对自己所作的评判游移不定。

A.“闹不清、记不清、说不清、搞不清(楚)、弄不清(楚)”。表示说话人对自己评判的情况不甚清楚。

(63)他们闹不清是好人是坏人(=我闹不清他们是好人是坏人)

(64)小杨记不清是否去过那儿(=我记不清小杨是否去过那儿)

(65)这厂子都说不清是怎么破产的(=我都说不清这厂子是怎么破产的)

(66)那单位目前搞不清是否偷了税、偷了多少税(=我目前搞不清那单位是否偷了税、偷了多少税)

(67)这两大高手弄不清楚使的什么招术(=我弄不清楚这两大高手使的什么招术)

B.“说不准、记不准”。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评判没有确定的把握或故意留有余地。

(68)小刘说不准会不会来(=我说不准小刘会不会来)

(69)老马记不准是否说过这话(=我记不准老马是否说过这话)

C.“说不好、弄不好、搞不好、闹不好”。表示说话人感到难以表达且认为不利的判断。

(70)这件事说不好就要泡汤(=说不好,这件事就要泡汤)

(71)老孙头弄不好就骂人(=弄不好,老孙头就骂人)

(72)咱们搞不好都得吃挂络儿(=搞不好,咱们都得吃挂络儿)

(73)小两口闹不好就吵起来(=闹不好,小两口就吵起来)

D.“指不定、说不定”。表面上说的是难以确定的估计,实际上说话人内心已经有所认定。

(74)他指不定在心里怎么骂我们呢 比较:他说不定就在心里骂我们呢

(75)这月的奖金说不定就该全扣了 比较:看来,这月的奖金就该全扣了

3.4不明性否定评判

A.“看不出、猜不出”。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过程及其趋向不甚明了的推断。

(76)他们老是嘀嘀咕咕的,看不出想干什么(=…看不出他们想干什么)

(77)小白吭哧了半天,猜不出要说什么(=…猜不出小白要说什么)

B.“看不透、猜不透”。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对象有难以言明的推断。说话人的主观倾向有时已很明确,只是不愿进一步透露自己的看法。

(78)这个人成天不言不语的,看不透是个什么人物(=…看不透这个人是个什么人物)

(79)那家伙见人就点头哈腰,猜不透憋的什么心眼儿(=…猜不透那家伙憋的什么心眼儿)

四 讨论

这里,主要比较两大类评判动词的差异。

4.1无论是出现在整个论题小句之前还是在论题小句的主谓之间,评判动词都能居于句子谓语的前端,有的否定性评判动词(如“不知道”等)还可以出现在其他句法位置(如补语、宾语、定语、状语)上。例如:

(80)孩子们藏在不知什么地方了(=孩子们不知藏在什么地方了)

(81)他找了不知道多少遍还是没找到(=他不知道找了多少遍…)

(82)树上有不知多少只知了(=树上不知有多少只知了)

(83)这条黑布裤子她打了不知多少补丁(=这条黑布裤子不知她打了多少补丁)

(84)他眼睛看着很远的不知啥地方

(85)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86)一头猪不知从哪儿冒出,哼哼着跑到跟前

(87)我眼中的泪水不知怎么地就流了出来

肯定性评判动词没有(80)—(87)的用法。

4.2对绝大多数肯定性评判动词(除“听说、估计、 估摸着”)来说,评判者“我”一般隐含(不在句中出现),有的可作句首介词的宾语,但不能出现在句首主语的位置。例如:

(88)a 在我看来,他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b* 我看来,他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c 看来,他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d 他看来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89)a[?]在我算来,这哥儿俩是50多年的老朋友

b*我算来,这哥儿俩是50多年的老朋友

c[?]算来,这哥儿俩是50多年的老朋友

d 这哥儿俩算来是50多年的老朋友

而对绝大多数否定性评判动词(除“说不定、指不定、不料、不想”)来说,“我”却可以出现在句首主语位置上。

4.3肯定性评判动词前大多不能带副词性成分。例如:

(90)a 看来,这天又要下大雨了

b 这天看来又要下大雨了

c*这天又看来要下大雨了

(91)a 据说,黄先生还是本地人

b 黄先生据说还是本地人

c* 黄先生还据说是本地人

而否定性评判动词前一般可带副词性成分。例如:

(92)a 我至今不知道那小子是否还活着

b 那小子至今不知道是否还活着

(93)a 我怎么也没想到老莫居然还能活过来

b 老莫怎么也没想到居然还能活过来

4.4否定性评判动词在句中大多不能去掉,如果去掉, 不仅句义大变,而且有的连句子都站不住。例如:

(94)这句话说了(不知)多少遍,你就是记不住(去掉“不知”句义基本不变)

(95)地上有(不知)多少只蚂蚁(去掉“不知”变成问句)

(96)小家伙(不知)跑哪儿去了(去掉“不知”变成问句)

(97)他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了(去掉“不知”句子不成立)

(98)我一直闹不清钱是怎么丢的(去掉“闹不清”句子不成立)

肯定性评判动词在句中多能去掉,尽管去掉后句义有所改变,但句子尚能成立。

(99)小杨(看来)暂时回不了家

(100)老韩(听说)已经下海了

(101)孩子们(眼看着)一天天长大了

(102)山洞里挤满了人,(看样子)都是来避雨的

(103)这个地区(总的来说)不算太穷

(104)你们(恐怕)赶不上那趟车

(105)他俩(论起来)都是武林的顶尖高手

这后一点实际上也涉及到情态成分有与无的差别。

附记:本文承张伯江先生看过,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修改意见。谨此致谢!

注释: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华书局,1954 )叫做“插语”或“准插语”。叶南薰原著,张中行修订的《复指和插说》(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都叫“插说”。

〔2〕刘月华、潘文娱、 故《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和王还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都有专门章节讲“插说”。

标签:;  

汉语判断动词的语义类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