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中西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综述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中国东部、中西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综述_中西部地区论文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问题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西部论文,东中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指导方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并强调应当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是近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现状分析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机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加强,生产要素大量向东部地区流动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加快,以致东西部差距扩大的速度不断加快,1990年东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53.8%,1991年上升到55.1%,1992年达到58.3%,平均每年增加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份额在1991—1993年间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①]

在960.2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范围内:东部地区102.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为194万平方公里,占20.2%;西部地区为663.42万平方公里,占69.1%。在全国11.72亿人口中,东部地区为4.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7%;中西部地区为4.46亿人占38.1%;西部地区为2.89亿人占25.2%。在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方面,西部地区草原资源占全国的94%以上;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煤炭资源占全国的50%;各种有色金属矿储量占全国的90%。中部地区原煤产量达6.62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1.3%;原油产量达697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4%;水力发电量为627亿千瓦,占全国总水力发电量的49.5%,而东部地区上述资源严重缺乏,储量不足全国的3—8%。[②]

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西部十个省区人均GDP在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地区有六个,在2000到3000元之间的下中等收入的地区有四个,这十个省除新疆外人均收入都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为1232元,仅占全国平均数2663元的46.2%,与最高的上海人均GDP11700元比差8.5倍。令人忧虑的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这构成了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全民族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严峻挑战。[③]

西部地区是按地理区位和经济实力的标准来划分的,包括甘肃、宁夏、云南、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内蒙古等经济较不发达的省区,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政府财政拮据,人民生活困难,文教科技事业落后等,构成该地区贫困的总体特征。[④]

有的同志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会呈现不平衡的增长格局,东部和西部之间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缩小的趋势,相对差距近期内也将出现一定程度扩大,2000年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将进一步扩大,2020年,相对差距将有所缩小,绝对差距继续扩大。[⑤]

1994年,三大地带的经济布局除国土面积这一不变要素外,其他指标均呈递减格局,即东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显示出综合经济实力在不同地带的显著差异,简要概括,大体可视为6∶3∶1的比率。[⑥]

二、东西部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

首先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发展差距问题,由于东中西这三个地带的自然条件、区位优势不一样,早从历史上就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由于有利的自然条件,沿江靠海,从而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农业发展较快,电力也有相当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好,跟国外发展贸易比较方便,所以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居民的文化水平也较高,因而形成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近几年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了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在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东部与中西部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自然的不平等地位。西部的优势主要在资源上,但资源的开发需要资金大,周转慢,见效不快;东部不仅自然条件好,而且主要发展一般加工工业,这些行业需要资金少,周转快,利润高,由于市场导向,资金必然自发地向东部流动,推动了东部加速发展,滞缓了西部的发展。再有,国家在前一时期对东部和中西部实施了一些不同的政策,下放了许多权限,如“三资”企业所得税率、合资项目审批权、进出口企业外贸权等。国家在投资上,前些年也主要向东部倾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人才更多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以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资金也流向了东部,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就滞缓了中西部的发展速度。[⑦]

有的同志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东西部地区差距问题。一是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历史上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产业分工是历史形成的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分效益外流。三是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上具有超前试验领先一步的优势。[⑧]

另外有同志认为东、中、西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GNP速度的差距,计算从建国后至1979年3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东、中、西部为6.81∶6.78∶7.25,1980年至1994年的15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9.88∶16.20∶15.78,东部高于西部4.1个百分点。第二,制造业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存在着显著差距,其中1985年至1994年10年中,年均增长速度比为1.42∶1.06∶1,这种速度差别导致工业产值的地区构成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由1985年的46.3%提高到1993年的68.8%,西部地区则相应由12.75%下降为7.9%。第三,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在相当规模基础上的发展,是以内涵发展为主,经济效益较高;而中、西部的乡镇企业是在基数较低水平上,以外延发展为主,经济效益低。第四,农民收入的差距,1993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921元,其中东部地区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中部地区为786元,西部地区为604元,目前我国还有8000万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全国有592个贫困县,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在8000万贫困人口中,约有6500万农民居住在西部地区,1993年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评定的全国百强县中,东部地区有91个,中部地区为9个,西部地区为“零”。[⑨]

有的同志认为,东西部差距主要是东西部地区农村的差距。近几年,沿海地区农民越来越多地依靠乡镇企业增加收入,有的地区农民增收的90%都是来自乡镇企业。而中西部许多地区乡镇企业还刚刚起步,有的地方还是空白。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主要依靠土地。现在,中西部地区各级领导普遍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必由之路。[⑩]

还有的同志认为,资金投入能力低和投入产出效益低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南云、贵、川三省199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于浙江省的投资规模,实际利用外资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大中城市外资利用规模。再看产出效益,资料表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东部地区大约为西部地区的2至3倍,实现利税,东部约为西部的2至4倍。由于投入产出低,投资者(包括国家)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首先用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本来已很紧张的资金也无法不通过各种渠道流向资金效益高的地区。由此而导致中西部资金投入能力低;而投入低,产出自然更少,于是,差距越拉越大。[11]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认为,一从开放区域上看,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由改革开放初期对特区和沿海实行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有的进行了规范,有的进行了调整,有的已经取消。同时,各省原先制订的一些优惠政策,必须服从国家统一的政策。比如,特区原来征收15%的所得税,现在统一规定为征收33%的所得税。又比如,原先国家规定的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包括转贷款及中国银行外汇贷款,进口货物免征关税的优惠政策,今年已经取消。这些政策的调整虽然全国是统一的,但对我们这样经济基础比较差、开放起步比较晚、区域位置又明显处于劣势的地区来说,无疑增加了竞争的难度。二从开放领域上看,过去利用外资不纳入国家投资规模,从今年开始实行利用外资全口径计划管理,将原来在计划外的国际融资租赁,中方担保项目下的中外合资企业境外借款、可转换债券、中期票据和利用海外基金筹资等,均纳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分别实行指令性管理、规模控制性管理和指导性管理。这些变化,对于投资需求大但规模又比较小的省份来说,增大了利用外资、利用我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难度。三从国际环境上看,世界经济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的开放带来一些不利因素。西方国家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使国际资金利率居高不下,不利于我们利用外资。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继实行开放政策,以优惠条件吸引资金和技术,同我国进行竞争。国际经济的这些变化,使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四从自身条件上看,基础设施条件差,仍然是制约对外开放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航空运输落后,铁路“卡脖子”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加之运输线长、成本高,都对对外开放造成影响。五从国家宏观布局上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种战略的转变,政策的实施,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国家财政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近期还不可能对西部地区注入大量的资金。加之,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规范,宏观调控的加强,特别是实行统一的税率、利率,增大了运筹资金的难度。[12]

有的同志认为,东部沿海一些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正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靠近,而中西部相当多的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现有8000万特贫人口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由于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以及众多贫困地区人口的盲目流动,给东部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正在不断显露出来。[13]

再有同志认为,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持续扩大的发展差距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原则,它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相容。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扩大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之一,中西部地区对中央政策采取什么措施尤为关注。持续扩大的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对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已经造成了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党政领导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拿出具体措施,平缓由此带来的不满情绪。[14]

还有的同志认为,由于西部地区至今仍然是以微观生产组织系统的非市场化与宏观对外交流的市场化并存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因此,期望西部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获得与东部地区相一致的效果和主动性,是很困难的。从西部的经济体制改革看,它所面对的改革环境与东部地区有质的不同,表现为一是西部所承担的责任与东部有很大差异,西部首先要把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维护安定团结做为体改的基本前提;二是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民营经济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部的改革则别无选择,从一开始就只能拿国有经济开刀,因此,在经济基础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条件下,西部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很难获得平等的竞争地位。[15]

四、缩小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对策

为了加速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央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使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目标能够真正付诸实施。1.国家应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中长期规划中把解决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提出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2.借鉴一些国家(如巴西)在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3.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4.增加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铁路、主干线公路、通讯设施、大型水电站、火电厂的建设,主要由国家投资,并制定出具体的规划、计划,定项目、定时间、定投资。5.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西部地区资源优势明显应走以资源换资金的经济发展路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东部发达地区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的有效途径,在于把国家的积极引导与地区间的优势互补结合起来,把东西部的互帮互助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必须正视差距但不甘落后,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发展。[16]

有的同志认为,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能以压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作为代价,而必须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才是根本出路。对西部来说,应主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地区优势,必须弄清楚本地区优势,加强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会有一个大发展。全国60%的草场在中西部,中西部的煤、有色金属、银、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很丰富。以矿产为例,青海已发现各类矿产119种,在已探明的矿藏中,有48种属全国前10名。中西部地区应充分依托这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原材料深加工行业,争取建成一批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等大中型项目,改变单纯输出原材料的状况。对原材料的输出,要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减少资源性产品输出的利益流失,逐步增强西部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除资源优势外,中西部地区还有市场优势和劳动力的优势。中西部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89%,人口占64%,对东部来说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应该综合利用好这个优势,发挥好这个优势,把它作为中西部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生长点。中西部地区还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避免盲目性,要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 。[17]

陕西省副省长贾治邦认为,首先要做到工作上重视。中央关于加大中西部优势资源开发以及引导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应该落到中央各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从而在“九五”期间得以实施。其次,政策上要平等,要逐步把对沿海地区的政策倾斜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在重大项目的选点、立项审批、资金的筹集与融通、招商引资、出口创汇、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等方面,使中西部地区享受与沿海同样的政策,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更有利的机会。第三,开发上要倾斜。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制约,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投资安排应通过产业倾斜实现加速开发。第四,脱贫上要扶持。“九五”期间,国家应在增加扶贫资金数量的同时,集中资金在重点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骨干扶贫工程,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第五,大中型企业要抢救,目前许多企业设备老化,产品落后,债务沉重,后劲不足。国家应针对这些特殊情况,制定专门的政策,给以有力的技术改造投资支持。[18]

有的同志认为缩小差距有十大对策措施:一是创造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实施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开放战略;三是要在中西部地区明确一批国家重点支持的经济核心区,作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是要进一步搞好三线企业的调整与改造,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腾飞;五是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六是要增加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七是要加强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八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九是要实施东西联姻,对口支援,互惠互利,共同富裕;十是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

国家要更多地考虑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开始,就要逐步加大解决这个问题的力度。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和建设投资,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调整加工工业的地区转移;三是理顺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增加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五是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合作,鼓励向中西部地区投资。[20]

一些同志指出,西部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于观念的转变,首先要自己站起来,自己走路,自己发展,绝不能一切伸手,只有发展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公平”,排斥发展的“公平”只能带来停滞和倒退,西部有上亿人口急待摆脱贫困,3亿多人要求温饱,若仅仅依靠“照顾”和“恩赐”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只能依靠自身的发展,来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选择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有关原则,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其次,领导政策的改变,加快人才培养,让那些有魄力、有创造性的优秀领导人才脱颖而出,是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新时期民族领导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第三,给改革者以保护和支持。第四,剔除惰性,西部地区人民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物质技术基础较差,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政府的负担很重,不可能事事企望国家。西部地区应该形成强烈的民族内聚力和自信心,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第五,发挥优势,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首先农牧林业资源丰富,不但数量大而且品种多,是我国最大的蓄牧业基地和毛皮等畜产品产地。其次是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而且能源资源的地域分布结合甚好,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再次是边境优势资源,全国138个边境县中,属西部省区的共108个,几百个边民互市点主要分布在西部省区,可见,我国西部省区虽然没有发展沿海贸易的良好条件,但却有着发展边贸的优势。由上可见,西部地区有着独特的优势,只有把这些要素同东部的生产要素组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互相支持的高效运行整体,并对西部进行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开发,调整与此相应的各方面政策,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力。[21]

国家拟从八个方面向中西部实行政策倾斜,(一)在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方面,一是适当扩大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权限。鼓励吸引外资共同开发资源,允许其出口部分资源性产品偿还外债。二是对一些先行试点的领域和项目,将适当在有条件的地方安排一些试点。三是放宽地区审批外资项目的权限,原则上与沿海开放地区一律平等。(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多边双边受援项目,除有特殊要求以外,今后将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区。同时,对于我国向周边邻国提供政府商业贷款项目,将根据需要和可能,尽量安排在中西部地区。(三)根据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从速、从宽审批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对外经营权。(四)在对外贸易方面,凡在中西部地区为主产地配额商品,要实行定向招标,将大部分分配额分给该地区;对其它商品则尽量予以照顾。(五)在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的安排上,对该地区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对于某些经营实力差、竞争能力弱的外援单位,将协助其进行人员培训和企业基础建设。(六)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科技优势,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优势,在引进技术、促进贸技结合、支持老企业技术改造方面对该地区倾斜。(七)关心和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外经贸干部队伍建设。(八)定期组织中西部地区同沿海地区及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22]

注释:

①《科技导报》1995年第6期《关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对策》王一鸣

② ⑨《中华工商时报》1995年1月16日《警惕: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扩大》徐逢贤 王振中

③ ⑧ (16)《人民日报》1995年8月24日《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陈士能

④《开发研究》1995年第3期《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合理选择》张海文

⑤《中国经济问题》1985年第5期《我国地区经济差异趋势分析及对策》张落成 吴楚材

⑥ (17)《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145期《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戴乐平

⑦《解放军报》1995年11月6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针》胡钧

⑩《经济日报》1995年10月18日《东西差距与城乡差距》许宝健

(11)《经济日报》1995年7月21日《冷静看待东西差距》许良健等

(12)《调查与研究》1995年第10期《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几个问题》阎海汪

(13)《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118期《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势在必行》宋毅

(14)《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第145期《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戴乐平

(15)《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区域差异及推进前景》史炜

(18)《经济日报》1995年12月4日《西部地区要抓住发展机遇》贾治邦

(19)《国土开发与整治》1994年第4期《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思路》徐国弟等

(20)《光明日报》1995年10月6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说明》

(21)《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1期《西部经济得以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徐鲜梅

(22)《政策天地》1995年第11期《国家拟从八个方面向中西部实行政策倾斜》

标签:;  ;  ;  ;  ;  ;  

中国东部、中西部和西部经济发展综述_中西部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