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论文_闫莎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论文_闫莎

闫莎

晋城市中智方略咨询中心 山西晋城 048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作为“城市双修”有力的抓手,借助各级试点城市启动的契机和国家强制性推广的要求,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还清历史欠账、解决重点问题、加大推进力度。采用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秉持先“绿”后“灰”的原则,在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改造,优化场地竖向,因地制宜设置海绵设施,有效缓解了周边内涝问题,有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前言: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内部将面临更多工业用地或废弃地再利用和再开发的难题。现有关于城市更新的实践,如城中村、旧工业区改造和环境治理等,均是从局部进行的更新,缺乏系统性,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联动并不足,更新效果并不理想。城市“双修”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深入探究我国转型期城市“双修”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详细介绍了我国城市“双修”,并探讨了城市边缘区、城市生态区的“双修”策略。

1“海绵城市”与“城市双修”的关系辨析

“海绵城市”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建设。在宏观尺度上,明确城市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在中观尺度上,优化城市水系和绿地布局,均衡布局城市公园等重要城市生态节点,修复城市生态肌理,合理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在微观尺度上,关注海绵型公共绿地建设、小区海绵化改造等具体“海绵体”的设计和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缓解河道黑臭、内涝频繁、热岛效应等“城市病”,实现多重生态环境效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1]。

“城市双修”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质量、提升环境品质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城市双修”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在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合理拓建绿色空间,并通过科学调度管理,将修复和新增的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天然海绵体,为周边地区提供雨水滞留和调蓄的空间,不但可以提升城市海绵体的功能,有助于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海绵系统,进一步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而且可以恢复自然水文循环,调节城市微气候,有效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2]。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中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双修”的有力抓手。鉴于国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求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城市双修”完全借助各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启动的契机和国家强制性推广的要求,近期集中力量开展“战役式”行动,还清历史欠账、解决重点问题。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2.1生态地区城市设计重点

从城市规划学科看,城市规划是对空间资源的再分配,而城市设计是在其过程中对空间各种要素的再塑造。指城市建设用地外围或内部,以非建设用地为主,规划管控要求主要为生态保护的地区。对于生态地区,以城市设计为核心手段的空间塑造重点在于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对生态要素进行引导与分配,其“城市双修”的核心任务是修复破碎的山水关系、衰退的乡村经济和断裂的人文精神[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基于“城市双修”的管控要求,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应围绕自然生境修复、城市功能修复和生活方式修复三方面的内容,注重改善生态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治理水体、修复山体、保护历史文化及彰显地区精神。

首先,自然生境修复是生态地区“城市双修”的核心工作,其重点任务为恢复地区的生态价值链,并为栖息生物提供涵养生境。而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其主要规划任务是结合生态地区的自然要素,开展水系梳理、水体治理、山体修复和绿化带建设等工作,并最终形成一个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互交融的空间肌理,保障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

其次,基于生态地区的基本职能,城市功能修复的重点为化解生态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其城市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棕地再生、规模控制及经济重振。一方面,利用生态地区的自然山水资源、村落及乡土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改善区域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提升资源价值,同时开展棕地再生工作,让生态地区转型为城市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锻造农业产业链,维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的严肃性,引入乡村旅游链,为村庄复兴创造条件。

最后,正如大野隆造在《人的城市》一书中写到,“我们把一个人与其成长环境间形成的心理上的牵绊称为场所依恋(PlaceAttachment)。典型的例子便是人们对养育自己的故乡所怀有的乡愁。”而我国经过高速城市化,城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地区(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生活方式修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城市设计,塑造有别于城市中心区的居住生活环境,再现本土水乡住区风貌,恢复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在精神上,应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段实现本土气质的传承与创新,让生态地区能够成为传承城市人乡愁的场所。因此,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任务主要包括更新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与彰显地区精神。

2.2城市设计思路

从城市和片区两个视角研究金村片区的保护与发展,一方面在巩固城市生态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塑造片区景观风貌特色、提升片区生态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近郊田园休闲区,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提高在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将传统的消极被动式预留与保护转变为积极主动发展引导,打造集生态景观修复、城市棕地再生、海绵绿地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于一体的示范性工程。

(1)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本次城市设计以保护丹河流域的生态资源为目标,通过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绿色空间管控、建设规模控制与建设区域划定,破解生态带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倡导最大化生态效能和最小化环境冲击。

(2)如何融入新的城市功能。在城市设计中,需考虑如何促进城市新增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关系从割裂转向融合,将城市棕地转型为绿色休闲空间,容纳与生态保护要求匹配的城市功能,化消极保护为积极引导。

(3)如何借助山水资源提升生活品质。金村片区作为晋城中心城区的生态核心区域,坐拥丹河湿地和田园等中心城区稀缺的生态资源,应成为晋城城市的后花园和旅游休闲的目的地。因此,城市设计应考虑如何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效益,以提高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总结: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少问题,一是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相当程度的破坏,二是雨水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短板,严重制约城市良好运行。在开展“城市双修”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城市公共海绵空间与地块开发同步实施,传统市政设施与新型海绵城市同步建设,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有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修复受损城市绿地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地形进行改造,采用下沉式绿地、阶梯式雨水湿地、蓄水模块、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收集和处理周边地块雨水,净化后回用。

参考文献:

[1]涂丁,刘尹祯.“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生态绿地设计策略——以宜昌市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J].华中建筑,2018,36(07):73-77.

[2]叶婷,句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策略探讨[J].绿色科技,2018(03):29-30+36.

论文作者:闫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论文_闫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