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构形的对称与平衡论文

论汉字构形的对称与平衡

吴 慧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 对称平衡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视觉知觉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构形中,不仅单个汉字字符中存在对称,不同的汉字字符之间也存在着正反相对和上下正倒。汉字构形的对称平衡贯穿汉字发展的始终,有些是形出固然,有些是主观使然。汉字对称平衡的构形特征是中华先民一体二元、和谐统一的辩证思维的映射。

关键词: 汉字;构形;对称;平衡

对称平衡是自然界最常见的视觉知觉现象,也是自然界万物的普遍原理,同时也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于规律的存在形式和社会公认的形式美的主要法则。不管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人们都努力追求对称均衡之美,如“在图形符号和甲骨文字中都有明确的中心位置,它们均呈现出良好的平衡感和稳定感。”[1](P45)

对称平衡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形体结构之中,成为汉字构形的一个基本特征。汉字构形中的对称是指汉字的构形部件或笔画通过某一中介,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可以一一对应,经过一定变换可以取得一致或相互重合,包括整体对称和局部对称;而其平衡则指汉字整体架构给人一种均衡、匀称、美观之感。对称构成平衡之感,但平衡并不等于完全的整齐对称,平衡的构图并不一定是对称的构图。

一、汉字形体结构的对称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在记录语言的同时又能作为高级艺术品供人欣赏,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这主要得益于汉字的结构方式。在汉字的结构美中,对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合方式。根据对称的种类和层次,我们可以把汉字形体结构的对称分为上下部件结构对称、左右部件结构对称、内外部件结构对称、部分部件结构对称、部件多层重叠的结构对称、独体字中的结构对称等几种情况。[2]其中最主要的是部件上下对称和左右对称,内外部件对称、部分部件对称和部件多层重叠对称都包含在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之中。

(一)单个字符的结构对称

汉字是借助于带有绘画性质的线条美来进行书写的,因此汉字字形复杂而富有变化。早期汉字象形程度高,形象生动,异体繁多,但有相当数量的汉字并没有因为写法多样、构件不同而失去对称的结构美,因为以写实为主的甲骨金文力求“表象”与“客体”的一致,字形本身便是内容的一部分。对甲骨金文的汉字构形进行“知识判断”,即可使其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故其字形所展示的对称、均衡等特征是形出固然,即为所描摹物象形态的高度写实。

(二)不同字符之间的正反相对和上下正倒

左右对称如“日”,甲骨文、金文作诸形,均像太阳轮廓之形。“山”,甲骨文作,像山峰连绵,金文填实作,篆文线条化作,均由高耸的主峰和两边稍矮的侧峰构成。“水”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整齐化后作,均像流水之川形。“木”,甲骨文作,金文作,与甲骨文基本相同,像一株树枝左右伸展的树形。“行”,甲骨文作,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之形。“车”,甲骨文作,或正面或侧面,左右均各一车轮。“燕”,甲骨文作,像张开双翅欲飞之形。如果把这些描摹自然界实物的象形字沿着它们的垂直中剖线进行对折,其左右部分笔画份量相同,互相对称或相互重合,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显现出整齐、协调统一的形式美。

提出了一种较为高效的遮挡人脸判别方法,应用了基于深度学习[9]的快速目标检测模型-YOLO[10](You Only Look Once)模型,YOLO是基于一个单独的端到端网络,将目标检测作为一个回归问题来求解,从原始图像的输入到物体位置和类别的输出,运用了回归方法与卷积神经网络(CNN)[11]代替了传统目标检测的滑动窗口与手工设计特征的方法进行特征提取,这类特征提取方法不仅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快速的YOLO目标检测速率能达到155fps,要快于现有的目标检测方法。

增加饰符的主要动机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协调字形结构,以求达到对称、整齐、平衡或有意识的变化美,从而使文字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这也是汉字构形系统不断完善的途径。因此,饰符的增加,往往要遵循字形的规整化要求,根据所加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位置,如“口”“土”一般加在字形或部件下部犄角空缺之处和字形或部件下部,“工”一般加在字形或部件下部犄角空缺之处,“宀”皆加在字形上部,等等。[9]

上下对称如“合”,甲骨文作诸形,像两口上下相对;金文作,篆文作,都从亼从口,会器盖与器体相扣合之意。“冓”,甲骨文作,像两鱼相遇嘴相接呷,金文作,仍会两鱼相会之意;小篆整齐化作,但仍保留了两个构件的上下相对之形。“五”,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均像两个筹码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衡筹码,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米”,甲骨文作,象形,像一段有米粒的谷穗形,中间一长横是穗中之梗,既构成上下对称,又能与“小”“少”等字形相区别;楚简作,小篆整齐化作,仍保留上下对称之形。“受”甲骨文作,像上下两手相互给予和接受一盘之状;金文将盘形讹化为舟声作,篆文将盘形简化作

“所谓饰符,是指在文字中不具有区别功能、可有可无的修饰性构字部件,包括修饰性偏旁和修饰性笔画。”[8](P110)饰符是从甲骨文开始就普遍存在的一种构字部件,是汉字构形的一部分。增加饰符的汉字虽然增加了构字偏旁或笔画,但与原字的基本构形无关,在记录语言上并不对立,有无不影响字义的表达,与不加饰符的字形构成互补的异体。如“示”,较原始的形体见于商代甲骨文,作,像神主之形,本义为神主,后来线条化作,上部加横划饰笔作,中竖两旁又加点饰作。“下”,甲骨文作形,金文作,古文作,构意清晰明显,篆文则作,进一步繁化装饰,使字体匀称。“保”,西周甲骨文作,金文作诸形,字右这一撇,自西周以来是“保”字所必有的区别性特征。但在竹简中,全部在左侧增加了一笔,与字右一撇相对应,写作(《程寤》09)、(《保训》03)、(《说命上》05)、(《良臣》01),从记录语言成分来看,左侧一撇既不表意也不表音,且不符合汉字造字的趋简和书写便捷原则,之所以增加这一笔,显然是为了字形结构匀称。[8](P110)

汉字的形体对称不仅存在于单个的汉字中间,在不同的汉字之间也存在着形体对称。尽管在古文字系统中,由于字形不固定,正书反书,方向或左或右大都无别,构成一字之异体。如“人”,甲骨文作,取象于人之侧立形,或左向或右向。“臣”,甲骨文作,一左向,一右向,像竖立的眼睛,表俯首屈从之意。

(1)在偏好表达上 文献[9]研究了得分偏好信息下的双边匹配问题,文献[12]考虑了语言偏好信息下的双边匹配问题,二者均未考虑匹配主体的心理行为因素。本文针对具有得分和语言两种形式偏好信息的双边匹配问题,考虑了匹配主体的心理行为因素,提出一种基于前景理论的双边匹配方法。与文献[9,12]的方法相比,一方面本文将基于单一形式偏好信息的双边匹配模型拓展到多种形式情形,发展和完善了双边匹配理论;另一方面在实际匹配决策中,匹配主体是有限理性的,即匹配主体并非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表现为参照依赖和损失规避等,本文通过引入前景理论来描述匹配主体的心理行为,更加符合实际匹配情况。

然而,古人在造字时又常利用字形或构字部件左右正反或上下颠倒以表意,形成具有区别意义的新字,学者称之为变体字[4](P138)、反形字(1) 王作新根据《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进行统计,指出殷代正反对立的反形字有207对,在总数中超过20%;《说文》小篆系统的汉字有34对正反对立的汉字,其中零合成的单体文26对[4][5](P162)或“形变构字”[6]。新字与原字不仅字符形体正反相对或上下正倒,且意义相反相对。如:“出”与“各”。“出”甲骨文作,“各”甲骨文作。两字构件相同,构形方式一致,即脚趾,像坎穴,以脚趾方向之上下区别词义,字形以脚趾离开坎穴表示“外出”,以脚趾向着坎穴表示“来到”。又如“上”和“下”。“上”字甲骨文作,“下”字甲骨文作,以一横划(象征物体)为界,用短横符号之不同位置表示“上”或“下”。再如“即”和“既”。“即”字甲骨文作,“既”字甲骨文作。两字均从皀(盛满食物的器具)从卩(跪坐的人),食器和人的位置左右无别,两字之区别则在于人象方向的不同:跪坐的人面向食器即为“即”,背向食器则为“既”。

汉字发展到小篆系统,亦常见反形倒形之字,如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反,倒,倒,倒,倒,倒,皆以反倒之形而互明其义。如:“彳”与“亍”,《说文·彳部》:“彳,小步也。”“亍,步止也。从反彳。”“彳”“亍”为“行”之省,“行”甲骨文作,本像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彳”“亍”确为相对称的一组部件。“杲”与“杳”,《说文·木部》:“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杳,冥也,从日在木下。”两字均从日,但日和木的空间组合位置不同,一在木上一在木下构成正反相对,用以区别不同意义。“从”与“比”,《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比部》:“比,二人为从,反从为比。”“仄”与“丸”,《说文·厂部》:“仄,从人在厂下。”《丸部》:“丸,从反仄。” 汉字字符之间的正反相对或上下正倒多是为表异于常态而刻意为之。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行书、草书,汉字构形的平衡与对称贯穿于汉字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汉字构形上,“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声旁或形旁的字形省去了一部分。”[4](P160)而为了使文字书写简便和达到平衡对称的视觉效果,先民甚至不惜牺牲字形表词的完整性,把字形繁复或占面积太大的构件省去一部分,如“襲(袭)”,《说文》分析为“从衣,龖省声”,所录籀文从“龖”不省。“屦”,《说文》分析为“从履省,娄声”。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形体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所指称的字义可以沿着形体向两极展开、引申。像上下、左右、可叵、比从、正乏、杳杲等这种形体结构两两相对的汉字,既交相对待,又相与为通,意义互为相反,但相反两义并不互相抵触,而共存于一个语义空间,且在相互对待中避免了对事物孤立的把握,从而“叩其两端取其中”,达到一体二元的和谐局面。表面的矛盾、对立促使了深层的勾连和内在意义的转换。汉字的这种构形特征清晰地折射出造字者的思维脉络:围绕一个焦点,向两极延伸拓展,作为两个相对立的部分相比而存,但它们不仅仅是对立、差异,而且在对立差异中重视对立的化解和差别的互补,相随相生,相辅相成。

二、汉字构形演变追求平衡性

汉字“早期构形可能比较偏重追求理据,但在刻、铸和书写的过程中,人们会从美观的要求出发,对原来不太满意的构形作必要的调整,以求达到平衡、对称、整齐或有意识的变化美。”[7]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为追求汉字形体结构的对称、平衡,人们通过增加饰符、减省构字部件、改变原构件的位置或方向、废除原构件甚至不惜破坏汉字原有构形理据而另造新字。

(一)增加饰符

因此,为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创造更好的厨房环境,如何在吸得净、排得畅与低噪音之间取得完美平衡是各大厨电品牌都在研究的重点方向。2003年海尔便已经开始研发风幕油烟机,十余年来不断升级技术,2018年划时代地将风幕油烟机搭载上FPA(斐雪派克)直流变频电机,让具有风幕8°专利科技的海尔风幕8°油烟机惊艳亮相,引爆高端厨电市场,让用户可以享受到大风量下的安静厨房。

其后,汉字构形愈来愈形式化,发展到小篆这种符号系统时,已经发生并渐趋完成一种巨大的变异:“小篆的形体是固定的,有限制的,笔画匀齐,把图画性的文字变成线条性的文字。”[3](P162)隶楷定形之后的现代汉字其上下、左右对称的特点体现得更为充分,它们通过某一中介,经过一定的旋转和变换,可以取得一致或相互重合。有些仍然顽强地保留着所指称事物本身的对称特点,一目了然,一看即知,如“田”“木”“大”“文”“中”“人”等。“田”字体结构方方正正,上下左右完全对称,在整齐、方正的结构美中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平整的田地。有些则在思维认识习惯的趋导影响下,使汉字结构呈现对称之美,如“雨”,以形观之,水滴空降,均等地分置于中轴左右,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林”“朋”“从”等用相同的形体构成左右对称;“北”“鬥”“非”“門”“”“”等两个部件相反或相对,使形体对称而协调,意义相反而相成;“”“叕”构形不仅是左右对称,而且还有中心对称。 诚然,现代汉字中完全符合“对折”标准的只占一小部分,但是许多不能“对折”的汉字实际上是由增加意符而分化出来的新字,如“债”源于“责”、“佣”源于“用”、“逮”源于“隶”、“鄱”源于“番”等。这些新字的所指当然更为明确,然而把那些后来加上去的意符拿掉,可以“对折”的汉字又占绝大多数。

以转矩T0=5N·m为初始值;步长θ1=10N·m;终止值T15=145N·m;转速n0=500r/min,步长θ2=500r/min,终止值n11=6 000r/min。根据公式求得不同转矩、转速下的功率,再根据等值线图结合读图软件Gatedata寻找该功率、转速下的电动机效率。

(二)减省构字部件

造字之初,字体中常常出现重复的部分或偏旁,如“集”本为群鸟聚于树上之意,所以字形作三鸟栖于木上之形:,三鸟即成为重复的构件。而后在不影响字义的情况下,减少重复部件,不仅符合书写趋简规律,更使汉字结体匀称。如“星”,甲骨文作,后加“生”作“曐”,又将相同的重复性构字部件“日”省简而只保留一个,作“”,固定沿用至今。“塵”,籀文作,从三鹿从二土,会群鹿奔跑扬起尘土之意;小篆作,省为一土,隶变后楷书写作,省为一鹿一土。“车”,甲骨文有多种形体,既有辕轭、车箱、两轮俱见之形,也有见辕轭之形,见车箱之形,或仅见车轮之形,繁简之形并存,简省之意明显。至金文则变图形为符号,删除多余的部份,省作,便于书写,为小篆所本,在文字发展竞争中得以留存至今。

但他又推崇自己的施主之一——记者王文志,即实名举报华润董事长宋林的那位。已经还原的“梁璐”点评说:“这种精神我随喜赞叹。但我并不鼓励这样做。毕竟,这样的结果是危险也随之而来。但想作为一名促进政治制度改革的猛者,除了这样还有更好的吗?真正的菩萨,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了大家。”

预习很重要,它实际上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环节。经过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可以将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教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照,从而拓展思路,加深理解。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疑问,带着求知欲望参与课堂,可以增强听课和参与讨论的针对性。当然,课前预习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改变原构件位置或方向促平衡

古文字阶段,文字形体不定,构成汉字各构件之间的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使形体匀称美观,常常改变原构件位置或方向促平衡。“小”,甲骨文作,以细微的散点表微小之意,小篆既为使之区别于“少”,又为匀称美观,引长中画成。“吴”,甲骨文作,从夨从口,表示边舞边唱,会歌舞娱乐之意。构件“口”置于“夨”—— 歪头婀娜起舞之人上部,给人头重脚轻之感,金文作,“口”置于头一侧;篆文作,进一步整齐化,给人以平衡匀称之感。“害”,金文作,上下构件错裂,不够整齐匀称,为求美观整齐,小篆将上下构件对齐作。“贮”,一期卜辞中作,像贝在匣子之中,构件位置与物象位置一致,但给人的感觉非常拥挤,于是三期卜辞中,构件“贝”被放到匣子外边作;金文大同,将贝移于匣外;小篆又变为左右结构的“”,这样字形显得匀称、疏朗、美观。“誖”,甲骨文作,从二或(国),上下相反,以会背乱之意。金文作,从二或左右相反,籀文承接甲骨文作,加以整齐化,整个字形变得匀称整齐,后来另造从言孛声的“誖”字。

(四)废除原构件另造新字

奥美拉唑是首个质子泵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成功并于1987年在瑞典首次上市,后于1989年经美国FDA批准在该国上市,临床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和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阿斯利康并未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投放于中国市场,目前上市的主要是仿制制剂,市场占有率较大的有20mg规格,批准文号已达98个。然而,临床应用时发现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差异。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2007年前的仿制药是遵循 “仿标准”的原则进行开发的,未能深刻理解被仿制剂内在优良品质,大多数属于低水平重复。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构形方式可能发生变化,汉字构件也可因表达需要而不同。“刖”,甲骨文作像手持锯以锯足,砍去人一足形;突出一足,而另一足则被锯掉了,构形理据非常清晰。但由于刑具和手(又)要依次放在大(人)的右下角或左下角,构形难以平衡,后来就另造了形声的“刖”字。“昃”,甲骨文从日从斜大作,表示侧斜,但形体结构显得不够稳当;金文将构件“大”扶正作,却又难以反映侧斜的构意;篆文改为从日仄声之,仄兼表倾斜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异体字写成从日仄声的“昃”字,并作为规范用字。“蔡”,甲骨文作,金文作,由于字形不够稳当,难以平衡,后来另造了从艹祭声的“蔡”字。

三、汉字构形对称平衡的内在动因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的,所以常称它为‘方块汉字’。”[10](P3)在这个二维方块式的整体布局中,一个汉字仿佛就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一个字不论有几个部件,且不论部件大小如何不等,都要均衡巧妙地组合在方块里,在一个方块里协调、配合,以期稳当和谐而又灵活美观。这是一种形式美的反映,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对称与互让,体现中和平衡、内向充实、和谐统一的审美性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对称、平衡“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的心理反应。它给形式注入平衡、匀称的特征,从而使观看者身体的两半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了眼球活动和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11](P295)

但“形式”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人们注意对立统一、一体二元的思维特征。“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12](P337)中华先民在观察、体认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地分南北,物别雌雄,禽飞而并翼,星缀而连珠。因而强调文化建构合于自然规律的中国人,也把对称平衡作为其重要原则,并逐渐产生形成“双偶合成心态”。它不但体现在外在形体上,也体现在深层心理中,因此对称不再仅仅是合乎视觉效果和物理条件的原理,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思维状态。在古人二元对立哲学思想的推动和“双偶合成心态”的刺激下,汉字形体的构造就以对称化、双偶合成为旨归,在构形上追求对称、平衡,成为一种“堪与异域竞萌的俪偶文字”。[13](P5)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真正幸福的社会。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思想,分析了人民不幸福的所有制根源和阶级根源,揭示了人民通过革命寻求解放的幸福道路。

汉字对称平衡的构形特点与中华先民的辩证思维特性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它是中国人辩证思维特性在语言文字中的折射;另一方面,它又散发出自己独特的力量,促使这种思维惯性的延续和凝定。文字形式上讲究平衡、对称、协调,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心理品性。汉字因其外在结构上对称、平衡的审美形式最符合汉民族平和、守常、中庸、和谐的心理定势和审美需要而深入到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并反过来影响和规定着汉字的形体结构,在汉字构形中总是力求字形的整齐匀称和书写的美观方便。如在小篆阶段,横要求完全的平衡和对称,左右、上下所占空间大致相当;而在隶楷阶段,则讲求主次之分,如“多”字,下夕字要比上夕字大,“林”字,右木字要比左木字大,经过让下和让右,对称的原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仍然努力地把不对称的形体趋向平衡。

在艺术理论中,平衡指的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平衡并不要求完全的整齐对称,平衡的构图也并不一定是对称的构图。文字虽然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但它自产生以后就以视觉符号系统存在着,这样就产生了美化的要求,而文字本身是呈系统存在的,美化需要一定的约束,引导美化的有序进行。因此,在汉字二维方块式的构图中,汉字形体结构通过增加饰笔、减少构字部件、改变原构件的位置或方向、废除原构件等方式努力使之合理地分布在方形的框架内,把不对称的形体趋向平衡。如果右边的构件在感觉上重于左边,那么在左边通常要用大一些的形或者简单规则一些的形,如“体”“锦”等字,不均等的左右两个构件通过这种架构布局实现了左右平衡。这样,一方面,使汉字构形进入更高的艺术辩证法的境界,另一方面,经过平衡与对称阶段的不平衡与不对称,是不平衡中的平衡,不对称中的对称,从而由简单的形式美走到了复杂的高一层次的整体美。

[参考文献]

[1]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陈传锋,董小玉.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及其识别加工机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3]黄德宽,常森.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5]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6]谭飞,程邦雄.汉字形变构字现象研究[J].语文研究,2017(1).

[7]李运富.论汉字结构的演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8]李守奎.说清华简《系年》中的装饰性笔画“一”[A].汉字学论稿[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

[9]陈春雷,黄德宽.论汉字形体演变中的类偏旁[J].语文研究,2016(3).

[10]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13]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收稿日期] 2018-11-2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字构形方式演进的历史动因及内在机制研究”(18 YJA740054)、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基金项目“汉字构形演变的历史文化动因及内在机制研究”(17YY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吴慧(1978-),男,江西崇仁人,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 H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0238( 2019) 03- 0120- 05

[责任编辑: 邦显]

标签:;  ;  ;  ;  ;  

论汉字构形的对称与平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