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初中生法治精神的策略研究论文_董雪红

培育初中生法治精神的策略研究论文_董雪红

——以《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为例

董雪红

摘要:初中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法治观念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他们进行法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法、知法、守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掌握基本法律知识、精选教学案例、借力道德教育等方面来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精神,让法治真正入心见行。

关键词:法治;法律知识;案例;道德教育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明确法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开展法治教育的对象。设立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

初中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法治观念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法、知法、守法,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课堂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精神呢?

一、掌握基本法律知识

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初中生走向社会、培育法治精神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都是有德无法,或者说法味不足。如果法治课程没有相应法律知识、法律条款的解读做支撑,培育法治精神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达不到培养依法办事的现代公民的目标。新编教材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点,在多处以“相关链接”的方式对学生必知的法律知识做了补充。如八下第26页列举的宪法文本,第36页维护人格尊严的《民法》《刑法》的规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严谨。

在备《依法履行义务》这节课时,备课组就充分考虑到了这点,基于学生法律条款和法律知识知之不多的情况,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对涉及的人物行为和结果做了法律知识的补充,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比如在开头导入为秦淮灯会圆满开展付出的交警、消防、地铁、游客的行为时,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七条、《宪法》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等法律条款的规定,让学生知道这是他们的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具有强制性,为培育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精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教师喜爱的、日常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它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要“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乡土资源是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交汇点之一,具有生动、具体、真实等特点,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因此在备课初期,对于针对案例的选取,备课组确定了真实性、趣味性、时代性、典型性的原则。运用鲜活的真实的时政新闻,从本地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的学习。准备这节课时恰逢元宵节刚过,南京秦淮灯会吸引了全国各地58万游客的涌入。那么,是哪些人保障了灯会的安全圆满呢?这中间有没有可挖掘的素材呢?带着这样的想法,经过大浪淘沙、加工改造,最终选取了在夫子庙燃放孔明灯受到行政拘留的案例。正是这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给课堂增添了活力,也很好地完成了如何履行法定义务的知识目标。

三、借力道德教育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众所周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道德与法律就像人类社会的经纬,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培育初中生的法治精神也是这样。备课时特别注重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把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在结尾处设计了情感升华环节,播放电子相册:从杨利伟、黄大发到我校“江苏好少年”王晨宇的事迹(配乐:我爱你中国),旁白:“法律赋予了我们一定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求我们忠实地履行一定的义务,只有依法并且自觉履行义务,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权利才能得到保证,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批批人无私地奉献,我们才有了世界上最快的高铁、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最长的大桥,才有了‘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的利比亚撤侨行动,才能让我们自豪地向世界说:厉害了,我的国!”情真意切的寄语促使学生从法律的角度依法履行义务,从道德的高度懂得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才能让社会、国家更美好。

卢梭曾说:“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开设法治教育课,在学生心中播撒法治的阳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并逐步内化为生活方式和道德品质,使他们不论在何时、何处,不论是否有法律的监督和惩戒,都会自觉自愿地积极尊法、守法、护法,让法治真正入心见行,如此,法治国家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仲明.整合乡土资源,演绎生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

[2]张敬彬,曾夏凤.例谈思想品德“导课”环节乡土资源的利用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210000)

论文作者:董雪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培育初中生法治精神的策略研究论文_董雪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