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解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现象论文,大学生论文,博弈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如今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很大。虽然对于大学生来说谋得一份职业并不容易,但是大学生签约又违约的“跳槽”现象却越来越普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产生了不少的争议。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大部分是学生所为,相对来说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违约的并不多。按理说大学生在签约之前都经过了认真思考,而且要经过面试和复试才能签约,况且违约后要缴纳一大笔罚金,可是大学生违约现象却仍屡见不鲜。大学毕业生为何频频违约?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模型、机制设计理论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进行深层剖析,同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用博弈理论解析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从博弈论的观点看,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看作是具有决策的相互独立的主体,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利益。用人单位希望通过设计一个人才吸引机制或称博弈规则来吸引毕业生,并从中挑选出最优秀、最合适的人才,他们总希望应用这种机制能使招聘的大学生有积极性来配合自己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责任和义务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追求用人单位的最优利益,相反他们可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把单位的利益放在次要的位置,甚至以牺牲用人单位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总是希望自己所签约的单位是最理想的选择。因此,两者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由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需要通过多次选择或博弈才能达到某种“稳定”状态,即签订就业协议。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这种互相选择的过程可看作是一种博弈,博弈的本质是动态的你得我失,其结果未必均衡,但长期的博弈必然达到动态均衡。从短期看,就业协议的签订意味着博弈双方的利益达到了一致,即处于暂时的均衡。随着双方对彼此信息了解的增加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这一“暂时均衡”状态就有可能失去平衡,于是违约行为开始出现,所以从长期来看,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行为是一种必然现象。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经典模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方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10年;如果都抵赖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抵赖,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抵赖、A坦白B抵赖或者B坦白A抵赖,矩阵中的数值即是博弈的结果。
附图
图1 嫌疑犯的支付矩阵
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不被判刑而抵赖却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囚徒困境”模型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也可以用来解释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我们不妨用它来分析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如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有违约意向,即双方对违约都持赞成态度,用人单位可以继续招收员工,毕业生也可以顺利地进入第二次就业程序,双方损失仅为签约和招聘成本,可忽略不计,可将两者的支付水平设为(6,6);假设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无违约意向,毕业生将顺利进入单位工作,双方对自己的利益都很满意,可认为达到最佳组合,不妨将支付水平设为(8,8);假设毕业生单方面违约,而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往往是由于毕业生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拒绝到原签约单位工作,这对用人单位损失较大,得不到任何的好处,而毕业生由于有强烈的流动意向,虽说损失了暂时利益(如支付违约金等),但从长远来说,会拥有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必将得到比不违约时还要高的支付水平,二者支付水平可设为(-1,10);假设用人单位签约后发现毕业生并不适合当前工作,有违约意向,而毕业生不肯接受,则用人单位就会采取某些措施使学生解除协议(比如支付违约金等),这样就可以为自己引进合适的人才,其支付肯定比留下来继续使用要高,但总会比双方同意解除协议要低,而毕业生由于还未正式上班便被“炒”,其损失较大,两者支付水平可设为(4,-1)。
附图
图2 违约行为中的支付矩阵
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接受违约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显然,纳什均衡状态并不是双方利益最大的状态(8,8),这说明双方签订就业协议并不是择业过程中的稳定结果,即从长期看违约行为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
二、避免大学生违约的途径和方法
就目前来讲,要解决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一方面作为签约主体的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在博弈过程中,要尽量满足双方各自利益和目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学校应在签约主体双方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人才招聘平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大学生招聘机制
1.机制设计理论与吸引人才的有效条件
博弈论的原理告诉我们,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作为两个独立决策主体,它们都是以追求各自权益为行动目的,不可能为了对方而牺牲和放弃自己的权益。因此,用人单位要避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违约行为,关键在于用人单位如何设计一个人才吸引机制或博弈规则,使得大学生有积极性来配合自己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在机制设计理论中,存在着一个“委托人”和一个或多个“代理人”。委托人设计一个决策向量和货币转移向量对,也称配置。委托人的最终目标依赖于代理人的信息。在这个机制设计中,委托人可以直接要求代理人报告自己的类型,披露自己的信息,但代理人可能不会说实话,除非委托人能提供给代理人足够的激励(货币的或非货币的),这种激励是有成本的,这样委托人就面临着成本与收益间的权衡。对于委托人来说,设计这样一个机制或激励方案,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就像为他自己工作一样,其目标是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但代理人不一定付出真正的最优努力,这说明必须从代理人角度考虑激励机制可以面临的约束。首先,代理人付出努力或劳动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当代理人从工作中得到收益不小于他不接受这个机制得到最大期望的效用水平(即机会成本)时,他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因为代理人在参与该博弈时就会失去博弈之外的其它选择工作的机会。委托人就会设计这样的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刚好愿意接受此份工作。这被称作“参与约束”。当然,如果代理人没有其它选择,那么参与约束就无须考虑。另外,委托人吸引了代理人参与工作,但参与工作的代理人还不一定愿意付出委托人期望的努力水平,他很可能参加了工作却又偷懒,委托人又无法直接观察到他是否付出了真实劳动。这样,委托人必须设计激励机制能诱使代理人不偷懒,即代理人选择委托人希望他选择的行动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他选择其他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这一约束称之为“激励相容约束”。它使得代理人付出努力水平时得到的净收益最大,这样从代理人本身利益出发,他也不会选择偷懒。显然,只有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即激励相容约束机制才是激励有效的机制。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或用人制度中应提供一定的激励因素来吸引大学生应聘,而且为了避免大学生违约,一旦签订协议关系后,还应该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不断地介绍企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用人激励机制,而激励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激励约束条件的满足。
2.用人单位如何避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违约现象
据统计,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违约现象大多数是在中小企业中发生的,那么作为中小企业应该怎样才能留住大学生,避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违约现象,减少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呢?
(1)要确立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企业要认清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多样性和就业期望值之间的差别。随着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生源已经不再限制于一个地区和一个区域,而是来自于全国各地,这在全国各重点院校特别普遍。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差距很大。在学生中间,既有自小贫穷而发愤苦读改变现状的山村孩子,也有自幼过着优越生活的富家子弟。环境能够造就一个人的命运,也能改变人的发展方向。正由于从小的家境背景不同,导致了学生在求学和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发生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行为,表现出各自对就业期望值的差别。这要求用人单位要正确地评估企业的现有实力和招聘环境。作为企业在招聘时应该如实地向求职的大学生介绍自己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人才待遇状况等信息。企业有大小,大学生也有“高低档次”之分,从而使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形成了相应的人职匹配关系,也确立了企业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因此,只有企业找准自己在人才市场的地位和所处位置,从企业实际出发,在实际招聘中才有大学生会心甘情愿地去选择符合自己情况的企业,企业才能招聘到满意的人才。
(2)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工作热情,留心留人。大学生初次进入社会,渴望得到社会的尊敬和认可。目前,大学生就业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地区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收入的高低、追求大城市生活仍然作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首选。而2001年由《中国大学就业》杂志所做的一份“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已经发生了变化,收入(薪酬福利)已经不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一因素,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依次为:发展前景(19%)、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上海交通大学自1998年连续对本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也发现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1年以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已经成为学生职业选择的第一因素。因此,作为企业一旦与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就应该把他们作为企业的一员,经常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要关心大学生的工作、生活、思想,多问、多观察、多关注,让他们体会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知道他们对企业的重要性。同时,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事业留人。作为企业,应该有自己完善健全的薪酬体系,薪酬待遇要与职位相匹配、要与本行业平均水平相一致,要具有竞争力,真正体现公平性。同时要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使大学生看到良好的发展前景。
(3)要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大学生就业实习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在签订就业协议书之前一次零距离的接触沟通和企业筛选人才的重要阶段,也是企业充分展示自己文化和特色的良好契机和大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难得机会。大学生就业实习实际上是帮助大学生提前认识企业文化和熟悉将来工作环境的一项有效举措,也是避免出现违约现象的有力措施。但实际上,许多企业并没有重视此项工作。因此,企业应该把大学生就业实习作为企业招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主动和开放的姿态鼓励大学生来企业进行就业实习,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丰富他们的社会经历,另一方面通过就业实习,使得人才有积极性来配合企业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总之,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违约现象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全面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上下齐心一致的努力。企业应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筑巢引凤”、“筑巢留凤”。
(二)高校要正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违约现象,发挥其引导作用
随着市场化用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毕业生择业观念的逐步转变,毕业生就业认知和就业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出现违约现象也不断出现,而且也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无疑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高校如何在这种违约现象中发挥其引导作用,已经成为学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教育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仍然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或者停留在政策指导、调适就业心理等这些环节上,较少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能力,也忽视根据市场机制来引导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对非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事业发展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指导和帮助,没有把学生的学业、就业、事业作为一个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毕业生管理大于服务。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应当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从学科建设、师资培养和组织机构框架的构建等多方面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全程化教育就业指导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抱负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真正帮助大学生自我定位和生涯规划。要兼顾国家利益、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找到一个体现自己价值的单位。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化生涯辅导的同时,也要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2.改变现有的高校就业率统计模式
高校就业率一直作为高校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虽然每年年底就业率统计作为高校的考核指标,但高校考虑到毕业生离校后就业工作难以统计的现实情况,往往都希望在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率就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许多高校也把离校前的就业率作为学校就业工作好坏的评判标准,这样一部分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就业指导部门就提出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方案。先就业再择业,当时提出的想法是在学生毕业时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的情况下,先找一份工作,寄希望于积累工作经验和待自我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后,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然而,一些大学生却曲解了这个意思,产生“骑驴找马”的心理,先找一个工作“保底”,有了更好的单位再毁约,并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这为大学生违约只增不减现象埋下了伏笔,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一办法可能带来的隐忧,并防患于未然。
“违约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和个人道德、忠诚度无关。”在市场经济下,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的竞争与流动,市场经济就没有活力。但这种流动应该是合理有序的流动,是科学规范的“动态稳定”,否则只会导致无序。人力资源要得到优化配置,必然带来违约现象的发生,这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无论是毕业生违约还是用人单位违约,在这场“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一方赔钱,一方搭功夫。要减少,解决违约问题,只有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互相合作、理解、调整、适应,才能共同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