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刘勋姣

刘勋姣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 观察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87例因子宫脱垂而在我院行经阴道子宫全切术的患者,按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0例,术后常规健康宣教)和观察组(47例,术后采用法国PHENIXUSB2型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治疗),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分别评价两组的尿失禁程度与盆底肌肌力。结果: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1h尿垫试验中的漏尿量与盆底肌肌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漏尿量远小于对照组,肌力评分远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控制及预防压力性尿失禁,使其盆底肌肉肌力提高,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复发或避免再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191-02

子宫脱垂指因分娩而损伤子宫骶韧带、宫颈主韧带、宫颈与分娩后恢复不佳导致子宫沿阴道从正常位置下降,宫颈外口降至坐骨棘水平之下,严重者子宫甚至会脱出阴道口之外[1]。一些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要采取经阴道子宫全切术治疗,但是术后很可能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复发[2]。我院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的盆底功能,效果良好,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因子宫脱垂而在我院行经阴道子宫全切术的患者87例,年龄52~84岁,平均(63.5±1.4)岁,按照患者选择的康复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7例),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为:①病理可疑癌症;②既往有生殖系统畸形、会阴体裂伤、阴道损伤等影响盆底功能的疾病史;③装有起搏器;④有脊髓、脑部等手术史;⑤患精神疾病,呼吸道、胃肠道系统器质性病变,心脑血管等疾病。分娩史、年龄、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在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手术3个月后给予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采用仪器为神经肌肉刺激仪(法国PHENIX),具体操作如下。在患者阴道内放置阴道探头,向电脑中导入探头感应得到的阴道压力,医生根据肌力曲线指导患者遵循生物反馈模块,正确、有效地放松与收缩盆底肌肉,通过脉宽与频率均合适的低频电流对盆底神经与肌肉进行刺激,并检测盆底功能,每次30min,每周2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术后随访时间为1年,分别在术后3、6与12个月时进行1h尿垫试验与电生理检测,评价其尿失禁程度与盆底肌力。盆底肌力共6个等级,0至5分,肌肉收缩力越好,得到的分数越高。标准如下:盆底Ⅰ类级Ⅱ类肌纤维都不符合最低作用标准为0分;Ⅱ类肌纤维可连续作用1次,Ⅰ类肌纤维可持续作用1s为1分;Ⅱ类肌纤维可连续作用2次,Ⅰ类肌纤维可持续作用2s为2分;Ⅱ类肌纤维可连续作用3次,Ⅰ类肌纤维可持续作用3s为3分;Ⅱ类肌纤维可连续作用4次,Ⅰ类肌纤维可持续作用4s为4分;Ⅱ类肌纤维可连续作用4次,Ⅰ类肌纤维可持续作用4s为5分。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处理数据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6.0,采用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用均数±平均差表示)的比较。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漏尿量对比

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1h尿垫试验中的漏尿量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漏尿量远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评分对比

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肌力评分远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对子宫良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子宫全切术,手术会将直肠与膀胱下推,主、骶韧带与子宫被切断,患者盆腔的解剖结构会发生极大改变,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盆底肌肉、直肠和膀胱的支配神经,改变盆底结构,最终减退盆底功能,很容易引发有关的功能障碍性疾病[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患者在尿垫试验中的漏尿量和盆底肌肉肌力均与手术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手术影响和损伤了盆底各项功能。骨盆神经具有协调膀胱、阴道、肠管肌肉舒张与收缩的作用,术中受到损伤后会造成性功能、结直肠功能和膀胱功能出现障碍。骶丛神经可支配盆底肌肉,当其在术中受到损伤后,就会引起盆地血管营养障碍,使盆底肌肉受到损伤,而且由于主、骶韧带被切断,无法牵拉与支持阴道,盆底被动支持组织被削弱,从而逐渐损伤和降低了盆底肌力。患者的身心受到双重创伤,必须积极采取治疗措施。然而吊带、生物网片等手术治疗方式效果并不显著,还可能导致性交疼痛、网片侵蚀等后遗症,所以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无副作用、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非手术疗法自然得到了广泛运用。

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与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在1h尿垫试验中的漏尿量与盆底肌肉肌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观察组的漏尿量远小于对照组,肌力评分远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采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控制及预防压力性尿失禁,而且不会遗留后遗症,可以使患者的盆底肌肉肌力提高,减少或避免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苏园园,韩燕华,陈汝虹,等.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盆底功能的康复疗效[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0):3746-3748.

[2]?李建湘,潘琦文,蓝燕. 三种阴道残端缝合法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J]. 广西医学,2013,(05):611-613.

[3]?郭冬招,陈霞. 盆底肌康复治疗合凯格尔锻炼对子宫轻度脱垂10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 (22):28.

论文作者:刘勋姣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

标签:;  ;  ;  ;  ;  ;  ;  ;  

脱垂子宫患者经阴道子宫全切术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刘勋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