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彩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 562400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是现今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它道出了鲁迅作品在中学阶段的“生存窘境”。自媒体爆出鲁迅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在新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遭到删减摒弃之后,鲁迅的作品该不该退出中学语文教材一度成为热议,各界人士也纷纷各抒己见。然而笔者之见,鲁迅作品在当今时代仍有极其重要的文学意义。
一、鲁迅作品的语文功能探讨
文学作品的语文功能一般表现为“工具性”和“人文性”,而鲁迅作品的内容蕴含深刻的民族意识觉醒、较高的思想和政治觉悟,其语言特点和文风独具一格,文学性和思想性在学界都是有很高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无疑是经典。我们悉知,鲁迅的作品写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饱含艺术的魅力。这种魅力正是在于他对生活事物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刻画。其小说的结构独具特色,几乎每篇不一,音调、节奏、意境也不相同,他将民族语言的特色运用到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惊喜。这样的作品不仅可提高当代中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以及健全个人的品格。
二、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适用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和对事物认知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但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个人认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确实有些晦涩难懂,但是还不至于难到令一个高中生费解的程度上。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里也收录了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例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等,尽管那时候不谙世事,但事过三十多年的今天我仍旧可以清晰地回忆起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那时候的我不过十几岁的年龄。可见鲁迅的作品不是学生不能够接受和理解的。
鲁迅的作品有点难读甚至有点晦涩,但他的语言富有个性甚至偶或还有点“生造”,小孩子是否读得进,那是一个教学规律问题,应由基础教育方面的专家来研究。但鲁迅能不能“退出”我们今天的生活,这把人性的“解剖刀”、这面现实的“镜子”应当不应当丢弃,却是另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贸然删减鲁迅作品势必会引起一些人对根深蒂固的“国粹文化”地位动摇的质疑,毕竟鲁迅的作品一直被当作革命教材来传承和解读,也是对鲁迅的文学地位的质疑。其次,存在必有道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鲁迅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那么多年在中小学教材中得以存在运用必然有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如果取缔,这对语文领域教育功能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鲁迅的文学作品被人们接受认可甚至被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篇目至今那么长的一段时期,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有了一个适应的过程,人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教育模式,对于文化沉淀的东西确是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是值得推崇的,因此不必“退出”中学教材,只要科学地整合安排,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就能让鲁迅的文学作品充分发挥其语文的功能。
三、鲁迅作品的时代意义
“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成了师生的‘共识’。”“鲁迅的作品不是这么简单就能读懂的,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体会都不同,还要融合在当时的大背景中来解读这些文学作品。”“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说鲁迅的作品与“时代发展有隔阂”,是决定将其部分作品删除的一个主要原因,但这个理由无疑令人费解。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鲁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具有超越时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鲁迅对“看客”的揭露与批判在今天有没有过时呢?显然没有。试看今日社会大舞台,一会儿“听证”,一会儿“接轨”,一会儿又“攻坚”,真可谓好戏连连,而结局却不外乎价格涨了、福利没了、工作丢了。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少数谔谔之士,但大多数人无非只是看客而已。如今在中国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除了制度建设尚未完善之外,难道就没有国民性的原因吗?只要中国人一天不能彻底洗刷掉国民性中的劣性因素,展现出自立、自为的精神面貌,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就一天也不会过时。从国民精神这个深层的角度来说,鲁迅并没有过时,鲁迅的时代并没有结束——鲁迅一生批判的“国民性”,在我们身上是大有好转呢,还是改造维艰甚至愈演愈烈?这是可以反思的。例如“看客”心理,例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例如围观、窥私、猎奇、内斗、轻信、传谣、起哄、暴戾,乃至那一声同样“隽永”的国骂,从网络上下,到市井之间,甚至于到某些官场,你不觉得鲁迅先生恍若在世?
鲁迅的作品一直是追求真理、热爱生活,也应该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认真思考的。一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缺乏独立精神,不懂得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对社会参与力度不够,无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会受到社会鄙弃的。因此,接触鲁迅,学习他在青年时代就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了解其一生都致力于改造和革新国民精神的道路和方法,体察他为国为民的真挚感情,这就是鲁迅作品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谭春兰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从语文功能看鲁迅作品该不该“退出”中学语文课本[J].理论版,2010,(11)。
[2]高锦霞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删除鲁迅作品的一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论文作者:穆光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1
标签:鲁迅论文; 作品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国民性论文; 中学论文; 时代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