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生关系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是师生关系聚焦和凸显的场域。新课改推进十年后的新课堂,呈现的是“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对话是课堂场域中多重、多层对话中的主导性成分。师生对话,是指彼此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的话语、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沟通与理解,从而达成师生关系视界的融合与意义建构。为了彰显对话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功能,避免和消除集权主义“空对话”、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的假对话、毫无意义生成的“零对话”以及蜻蜓点水的“浅对话”的迷失与尴尬,课堂场域必须建构民主和谐和富有创造性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一种关系存在和对话实践”。[1]当我们强调重建课堂师生关系,实则内在地包含了师生间要走向对话;而强调对话教学,也内在地蕴涵着要以优化的师生关系为支撑。本文基于对话教学的视角,旨在阐述重建课堂师生关系的价值蕴涵和实践意义。
一、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营造充盈爱的课堂场域
师生关系是课堂境遇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关系。学生的生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师生关系决定的。对话教学营造的是充盈爱的磁场。爱,集中体现了对话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性质。教师爱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生开展对话交流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对话就不复存在。“爱是对话的基础,同时又是对话本身。”[2]爱是一种对他者的投入、奉献与责任,并伴随着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等各种态度。试想,如果不愿意将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对对方的关心、响应、尊重与了解,对话何以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特别强调要营造充满和渗透“爱”的场域,这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是彰显优质对话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为了提升对话教学品质,教师需要播撒阳光般的爱,并把这种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要尽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多机会,使学生如同在家一样心情舒畅,充分感受到身体的安全和心灵的自由。
二、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激活、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
对话是师生相邀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对话的参与者投入了生命激情。主体间彼此倾诉个人的生命经历和感悟,融通生活智慧,彰显师生的生命状态。诚如美国学者古德·布罗菲所言,对话教学的课堂是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是情不自禁地从灵魂深处流露出不断滋润生命之源的丝丝甘泉的发源地。课堂是生命生长的场所。对话教学是师生生命体在相应时间点上生命活力的表征,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师生投入生命的激情,在彼此倾诉和接受中实现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和生命意义的追寻,从而享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三、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构意义
课堂场域中师生关系的价值,表现在师生彼此合作,共同探寻和建构意义。所谓“意义”,体现的是人与世界、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诸多关系。建构意义,意味着学生对“为人之道”、“处事之理”、“自然之律”和“科学之知”的某种理解、领悟与把握。
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旨在实现和完成意义建构。因为对话不是海阔天空的“扯谈”,不是逢场作戏的笑谈。话语是主体的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师生对话应有真诚平等的语言交流作为支撑,教学意义的生成,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协商、互动与分享而实现的。经验因对话而彰显,知识因对话而激活,迷失因对话而醒悟,盲点因对话而消解,思想因对话而澄明,认识因对话而提升,情感因对话而共振,智慧因对话而孕育。
对话教学中的意义建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预设性的意义建构,另一种是非预设的衍生性的意义建构。教学具有不确定性,“对话是流动的,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每个终点都会发生转折而成为下一个起点”。对话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一旦出现意外的“通道”,教师就要用自己的智慧予以应对;而当美丽的“风景”呈现时,教师就应捕捉那精彩的瞬间。例如,“拥有健康”一课,有一道作业题呈现了“财富”、“智慧”、“健康”、“友谊”、“知识”五个单词。这五个词对人生都有价值,究竟谁应排在第一位呢?师生围绕这道作业展开了对话。不少学生都说,应把健康排在第一,因为有了健康,不仅知识、智慧、友谊、财富可以拥有,而且对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之,没有了健康,就很难获取知识、智慧与财富,即使有了知识、智慧和财富等,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对话至此似乎已经形成共识,不料有个学生提出了质疑:“这道题里缺了一个词‘品德’。比较这六个词,‘品德’应排在第一位。”面对学生的挑战,教师没有拦截,而是敏锐地加以捕捉,通过继续交流,商谈,使对话的所有参与者都认识到修炼品德的重要性,获得了一次涤荡心灵的经历和认识的升华。
总之,对话生成意义是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对话教学,是流淌意义的小溪,是通向学生心灵的幽径,是师生精神的际会,是用话语编织的风景!
四、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关注差异,呵护弱势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悉心关注全体学生,有效引领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既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内涵,更是师生关系价值的最高表现。
对话教学并非教师与少数学生会话,而是要与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交流。优化师生关系,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间的和谐,同时也包含教师与所有学生个体的亲近与友善。课堂上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同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的性格、智商、情商、身体状况、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不同就意味着差异,差异性体现了课堂的实然状态。
对话呈现出的多元性,要求教师把自身的爱倾注到对学生差异的尊重与呵护上。对话中切莫歧视、冷落那些成绩不好、家庭困难、生性胆怯、不善言谈的学生,不要将他们置于对话圈外;相反,教师要尽力创造条件,提供更多机会,实现和扩大与这些弱势学生的话语和情感交流。有学者认为,“对话教学欣赏、尊重差异”,并“以保护、提升或发展学生的差异为目的”。[3]因为差异是对话教学的基础性资源。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和感受,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借助对话教学,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体验和感悟,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认识更加全面,这是对话教学的一大优点,也是提升师生关系价值的具体表现。
对话教学旨在创造不同思想的自由发展与相互激荡,同时要创造积极互动的新的教学文化形态。这就决定了实施对话教学,教师要兼容不同的声音。不管学生的言说是同向还是异向,是肤浅还是深刻,都要认真倾听、精心呼应。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凸显个性的言说,让他们倾吐自我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创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环境,搭建平台。诚如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真正的对话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或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对话中只有兼容不同的声音,不同个性的学生才有参与表达、倾听、交流的可能。对话教学的实质是对差异的承认与尊重,善于吸纳“多元”声音和不同的观点,能使自己更丰富,更完善,更有发展性和创造力。
着眼于关注差异,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班级中的“特殊儿童”。这里所指的“特殊儿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指班级中的弱势学生,如缺乏亲情呵护的孤儿、弱智儿童以及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等;其二指因亲人病故、家庭不和、个人挫折等偶发因素的影响,临时受到打击而导致心灵创伤的儿童。关注上述“特殊儿童”,是对话教学的优势所在,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生长点。师生通过话语的撞击,常常能引发出“特殊儿童”的心理诉求,教师加以捕捉并运用教育智慧应对,就能为这些“特殊儿童”送去一缕缕阳光,使之消除心灵上的阴影,从而为师生的亲密、和谐,演绎新的教育诗篇。
五、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和健全人格
深化对话教学,必须建构师生间真正的对话关系。什么是“真正的对话关系”?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精要地概括为“我与你的关系”。因为在这种关系中,“‘你’不再是我的经验与利用物。‘我’是以整个生命存在,真心实意来接近‘你’”。[4]师生是“我、你”彼此合作的伙伴,在人格上是等价的,不存在谁尊谁卑、谁高谁低、谁主宰谁从属、谁控制谁被控制的问题。
对话教学把班级转变成了具有民主性的学习共同体,转变成了传习和演绎民主精神的操练场。首先,对话教学的实施,摒弃了昔日传统教学中诸如教师独享话语霸权,学生在课堂上“失语”,教师处于控制高点,而学生沦为受控“木偶”等非民主、非道德的弊端。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相互信任、亲密友善。“‘我’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老师’,‘你’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学生,而是一个独立的、充满活力的主体。”“‘我’掏空自己的心灵,以一种开放的、不加选择地接近‘你’、倾听‘你’的声音,专注‘你’的发展需要,并对此作出积极引导。”[5]学生在对话中是言说者、倾听者、经验享有者、意义生成者和最大的受惠者。其次,在对话交流中,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挑战教师;一旦发现对事物的认知持有不同观点,可以通过商讨、争辩,借以分清是非曲直,达到互补共识,不存在谁排斥谁、谁压制谁的问题。最后,对话教学让学生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质疑,凡是听不明白的问题,可请求对方解释;学会接纳,善于通过交流,汲取别人有益的观点;学会言说,能理清自己的思路,敞开心扉,倾吐自己的心声。锤炼和习得这些能力,既是参与对话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学习过民主生活的需要。正是基于这种视角,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和健全人格,有利于张扬民主精神,营造优质的课堂新文化。
六、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实施价值教育,让学生具有明确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价值信仰
当人类跨入全球化、信息化的新世纪,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和转型的时代。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既享受便捷、繁荣与发展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是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的东西混杂在一起,难免会使儿童产生错觉甚至走入误区。尽管教育反对生硬地灌输,但教学“绝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6]思想政治教学要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实施价值观教育,教师既不能把学生当做容器生硬灌注,亦不能强迫学生改弦易辙。如果发现学生的言说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的航道,教师要注重引导,善于通过对话平台进行价值商谈,从而达成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共识。
教师是对话中的“首席”,要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并非要掌控言说,而是基于对动态中“学情”的把握以及对话中话语走向的掌控,按照对话所要追求的目标,科学地、机智地、艺术地分配话语权;其旨趣是要让不同的声音彼此呼应,让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让不同的见解相互补充,让不同视点的言说实现“精神上的接力”,使整个对话过程充满新奇与智慧。通过民主性的价值商谈,让学生价值自主建构。
七、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师生共享经验,融通智慧,教学相长,共进双赢
走向对话,师生关系将由传统的“决定被决定的垂直关系,转变为相互依赖的水平关系”,[7]“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共学关系”,[8]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阐释说:“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和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9]因为“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情景中,学生常常实际上会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在实际上充当‘教育者'”。[10]
彰显、放大师生“关系价值”,是对话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师生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以彼此的反馈、应对、接纳,分享对话中流淌”或蕴含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说得好:“教师和学生犹如一个电池的两极”,他们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能量。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一方面使学生受惠于教师,包括获取教师言说中的知识,接纳教师的人生经验,受到教师优秀品格的熏染,等等,从而获得增长新知、丰富经验,孕育创意、生长德性,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应。另一方面,与教师一起对话的学生,是有头脑、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是代表人类发展前途和命运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成员,教师在对话中无疑会受惠于学生,包括听取学生独特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成长经验的言说,童话般的幻想、创意和童心的启迪,以及学生接受现代信息的敏感性和崇尚道德的良知等等;从而推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享受到与学生对话,促进学生成长而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总之,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彼此经验共享,智慧融通,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是新课改的新理念,是对传统授受性、主从性、非民主的师生关系的一次突破和质的飞跃。师生关系走向对话,既能提升对话教学的品质,又能借助对话平台,修炼和建构优化的师生关系。我们所追求的师生关系价值的最大化,只能在对话教学中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