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群体无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无意识论文

论群体无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无意识论文

论群体无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体论文,作用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弗洛伊德的本能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弗洛姆社会无意识,布留尔的集体表象学说为我们研究群体无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他们的群体无意识是人类先天具有的,在起源上先于意识,是第一性的,如布留尔的集体表象是集体中世代相传,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而是先于并久于个体而存在。①在我看来群体无意识是后天的、第二性的,是在人们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无意识现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从有意识转化而来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一)对群体无意识的界说

群体无意识是某个时期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但又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到的意识。

群体无意识是人类个体中存在的一种社会共同性,是个人的社会性、社会价值的自发的、本能的表现,它对个人的活动起着潜在的、自发的制导作用,是个体所共有的行为模式,它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往往不会被自觉意识到的那种非理性的精神现象。它虽然不自觉地支配着人的活动,但却体现着一定社会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群体无意识行为就是指在那些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是一种共同的集体冲动影响下的个人行为,如突发事件(地震)中的人群恐慌行为、球迷闹事、抢购风潮、种族骚乱、学潮工潮、大型游园活动中的拥挤等。

(二)群体无意识的起源和特点

群体无意识是从动物的社会性本能发展而来的。由于动物的个体不断地从群体的互助、联合行动中得到好处,其社会性本能就逐步强化起来,这种动物的社会性本能经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演变为人的群体无意识。

群体无意识是人的类特性和社会性的必然体现。在人们的群体组织中,共同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环境,使他们普遍地、自发地形成群体无意识。“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是类存在物”②正是在生产活动中,个人才确认自己和他人关系的共通性,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群体内的个体才产生相似的反映和相同的需要。

社会系统的特征不取决于各单个要素的特征,它既不等于某一要素的特征,也不是各单个要素特征的简单相加。因此,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社会系统是作为整体在运动的,其整体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超出个体的新属性。这样社会系统中个人的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总体效应,个人的特殊目的中会包含着社会的共同性,个人的相互作用又能够实现这种共同性,一群人的行为,取决于群体的共同性和结构而不取决于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个性。这是群体无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个人始终是作为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进行活动的,个人在历史上能起作用,是由于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身上所凝聚的社会关系赋予单独的个人以力量,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生产关系,还有心理的、精神的关系,群体无意识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心理、精神关系的一种。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非理性以不自觉的方式(感染、摹仿和暗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群体无意识,使人们的行为不由自主地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群体无意识具有如下特点:

1.群体无意识具有自发性、社会性、盲从性、潜移默化性或狂热性。群体无意识常常掺杂着激情,群体无意识所制导的群众行为一般启动快、传播广、声势大,时常一哄而起,具有很大的冲动性、盲从性、自发性和广泛性。

2.处于群体无意识状态下的群众往往极端轻信,目光短浅,不可理喻,个人的有意识的个性在意识的群众中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怕最轻微的一点激动,都有可能导致最狂暴的群众行为。

3.群体无意识具有匿名性、松散性。人们在独处时能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一旦置身于群众之中,由于感到分担责任者甚众,获得了某种“匿名性”,就不再那么有责任感了,就容易做出他们在独处时不肯做或不敢做的事情,一些本来品质就不好的人,在这种场合下更加有恃无恐,干出违反人们公认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行政规范、道德规范、习俗规范等)的事情来,人们平时受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所压抑的本能欲望、潜意识都得以自由宣泄。

4.群体无意识是个体中存在的社会共同性,处于群体无意识状态下的群体无组织结构可言,人群来自四面八方,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人数众多但不稳定,队伍松散。

群体无意识表现为激情和狂热,时常会发生一些超常或越轨行为。当人们无法理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和自己活动的社会意义时,人数越多理性就越低,群体无意识行为使人忘掉自我,无所畏惧,野蛮、残忍。

群体无意识积久不变、潜移默化为传统习俗,支配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于人的下意识里,人们不知道它的来源。传统习俗具有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倾向,在一定条件下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群体无意识的作用

1.群体无意识作为“先验框架”制约着认识和评价。在认识过程中,人形成什么样的认识模式,是一个群体无意识的过程,认识模式形成以后,便成为思维定势来自发地制约着认识;在评价过程中,人们的群体无意识作为某种价值尺度自发地起作用。

2.群体无意识的特点使得群体无意识是影响甚至支配个人和集体活动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强大的历史惰性力量,轻则引起社会局部的短暂的无序状态,重则在大规模的自发的社会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形成全面性的社会动荡甚至灾难。

很多社会骚乱是由群体无意识引起的,由群体无意识所制导的盲目的行动往往造成或至少加重了许多历史悲剧。法西斯主义不仅渊源于经济生活、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群体无意识现象。法西斯主义在德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得逞一时,不能仅仅从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方面去找原因,因为它震憾了人们的深层的群体无意识。“纳粹主义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但是它对全体公民的控制,必须从心理的基础来理解”③本世纪20年代,德国人都深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感到沮丧(凡尔赛和约给德国人带来耻辱和仇恨),同时又困于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渴望有一个铁腕人物来收拾局面,希望有机会发泄自己的不满。法西斯主义是群体无意识在政治上的表现。试想,当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把一位专制魔王奉若神明、如痴如狂地陶醉在他的每一句话里,又如当衣冠楚楚、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德国党卫军军官在面无表情、连眼也不眨地枪杀一批又一批无辜的平民和俘虏时,难道不可以把这看作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无意识状态吗?群体无意识被希特勒利用,他公开说过,宣传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只有在极其有限的程度上才考虑所谓理智,注意力越是集中在民众的感情方面,宣传的成绩就越大。他极其重视群众集会的狂热场面,认为当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拥上街头和广场的时候,是思想灌输的大好时机。因为即使在这数以万计的人群中有人对法西斯主义持怀疑态度,但也极易受狂热情绪的感染,在连续几个小时的欢呼和鼓噪后,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法西斯主义的俘虏。他经常在夜间召开群众大会,并在会上用疲劳轰炸的办法连篇累牍地发表煽动性演说,据说人的精神在夜间常处于受压抑的状态,容易上法西斯主义的当。

3.群体无意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使社会自发地合目的性运动。恩格斯曾谈到社会生产方式与人民的本有之间的关系:“每一种社会的分配和物质生产条件的联系,如此深刻地存在于事物的本性之中,以致它经常反映在人民的本能上。当一种生产方式处在自身发展的上升阶级的时候,甚至在和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工人就是如此。不仅如此,当这种生产方式对于社会还是正常的时候,满意于这种分配的情绪,总的来说,也会占支配的地位。”④在大工业兴起时期,英国工人虽然没有对于先进生产方式的自觉意识,却自发地欢迎这种生产方式,尽管他们甚至还吃了亏,人的社会本能趋向于这种生产方式。在社会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这种生产方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因为人们有一种社会本能(对旧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痛恨和对新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憧憬)才会自发地欢迎这种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对这种现象,不能用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自觉意识来解释,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种生产方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也不能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来说明,因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吃了亏的人为了物质利益是不会拥护这种生产方式的。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群体无意识的现象。如原始人在图腾时代祭杀活人,1977年11月美国人民圣殿教900多名信徒集体自杀,1958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浮夸风、共产风,文化大革命中极端化的领袖崇拜导致涵涌澎湃的群众运动、政治狂热。文化大革命期间搞领袖崇拜的人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在搞封建迷信。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开发热、房地产热、抢购风、盲目攀比、群激状态下的球迷闹事,盲目地接受和传播封建迷信、谣言,所有这些都与群体无意识的深层心理有联系。研究大规模历史事变中的群众行动的群体无意识,是研究社会历史规律的必要途径。

(四)群体无意识起作用的条件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群体无意识起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一定的物质条件。主要是一定的空间条件,如广场、街头、公园、球场、大会场等,这些地方能造成拥挤的人群和普遍激动的情绪。

2.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球场上裁判失当,街头交通堵塞,社会上出现能支配相当多社会成员的谣言或真实的社会事件,少数人违反社会规范等。这些因素催化和促成人群的普遍激动。

3.一定的社会条件。主要指社会存在着一定量的不稳定因素,如经济萧条、政治腐败、自然灾害、失业、物价飞涨、社会治安混乱等。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具有相对被剥夺感,存在不满情绪需要伺机发泄。

群体无意识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某一家庭中,由于在相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会积淀为群体无意识,如出身知识家庭的人,酷爱读书;出身文艺世家的人,嗜好文艺;我国清明节上坟烧香,端午节吃棕子等。

群体无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心理,经过人们的世世代代实践而延续下来形成稳定的社会心理,就是风俗、习惯和传统。只要人们存在着共同的生活,就会形成相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风俗、习惯和传统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它们代表历史的延续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历史力量,对社会行为有规范性和道德感召力。但风俗、习惯和传统也可能产生惰性,既是历史延续的稳定因素又是历史前进的障碍。因此对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社会历史作用不能一概而论,而要联系社会制度、社会秩序进行综合考察和具体分析。要敢于冲破落后于时代的旧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时尚也是一种群体无意识,时尚作为一种非常规的大众日常行为方式的流行,是指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格调、思想、行为等各种模式的随从和追求。时尚具有盲目性,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时尚的特点是一个“时”字,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出国热”、“下海热”、“文凭热”、“房地产热”等这个热那个热不断变化。有的时尚能持续发展演变为风俗,相沿积久,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时尚偏重于对事物外在形式的追求,一般不触及事物的本质。时尚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尽管参与某种时尚的队伍是松散不定的,但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政治事务和经济运行,既可以成为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无形力量,也可以表现为盲从和愚昧,对社会既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

(五)群体无意识作用的性质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既有进步、科学、民主的一面;又有保守、落后、愚昧的一面,这决定了群体无意识作用的两重性。

群体无意识在大规模的自发的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具有二重性。当群体无意识与客观规律、社会现行规范、现实的生活条件相吻合时,就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成为自觉的有意识行为的先导,就能起到号召群众,团结群众,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就能使个人焕发出高度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就有可能反过来对组成群众的个人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影响力,可以令疑者信、贪者廉、怯者勇;当群体无意识中沉积的落后性、偏激性因素得不到改造并成为人们行为的支配力量时,就会给社会历史的发展造成障碍甚至带来灾难。因此,群体无意识中蕴藏着群众的破坏力或建设力。就一般而言,群体无意识具有更多的消极作用,是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的一种非理性因素。

(六)克服群体无意识消极作用的措施

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他们能“走在自发运动的前面,为它指出道路,善于比其它人更先解决运动的‘物质因素’自发遇到的一切理论的、政治的、策略的和组织的问题”⑤。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广大群众的群体无意识,当人们能够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将一种理论融汇贯通于自己生活实践中的一个决策、一个判断、一个评价等等之中的时候,这种理论的运用及其对群众的掌握就达到了一种理想的境界。

群体无意识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为此,如何预防群体无意识的消极作用的产生,其产生后又如何及时加以控制和处理,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客观上,社会要完全杜绝群体无意识的消极作用是不可能的,偌大的社会总是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不可能完全统一,当各种条件交织在一起的时候,群体无意识行为的产生就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了;群体无意识行为的产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针对群体无意识产生的原因,大力加强预防措施,使群体无意识的消极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则是完全可能的。克服群体无意识消极作用的措施分为以下两类:

1.短期措施。通过社会的硬控制使社会成员的行为遵循社会规范,受社会制约,如体现国家权力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法律、法规和由各单位、团体制定并要其成员遵守的行政纪律、规章制度等。硬控制具有强制性和临时的应急措施的性质,其效应是短暂的、表面的;硬控制如果经过软化,变成人们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或习俗规范,就能产生长期效应。

2.长期措施。通过社会的软控制使社会成员的行为遵循社会规范,受社会制约,如道德、礼仪、习俗、舆论等。软控制具有非强制性和长期效应。很难设想,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会在球迷闹事时加入打砸抢的队伍,一个处处以国家、全局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会卷入抢购风中去。另外,进行综合治理,消除和缓解社会不安定因素,解决供需矛盾、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加强社会治安,改变交通拥挤状态,实现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对预防和控制群体无意识的消极作用,也是具有长期效应的根本措施。例如,过去我国缺乏如何保障和管理游行示威的具体法规,群众的法制观念又淡薄,人们在群体无意识的支配下自发酝酿的游行示威,造成交通阻塞、社会混乱等失控状态,发生越出人们初始愿望的种种不测事件,这已为以往发生的大量事例所证明。1989年下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的颁布和执行,使游行示威纳入法制轨道,极大地减少甚至完全有可能防止以往那种群体无意识所造成的游行示威的消极影响。

注释:

本文于1994年10月10日收到。

①[法]列维布图尔著:《原始思维》,1987年商务印书馆,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第97页。

③[德]埃里希·弗洛姆著:《逃避自由》,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8-189页。

⑤《列宁全集》第5卷第283页

标签:;  ;  

论群体无意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_无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