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改善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临床观察与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论文_刘曼玉1,马进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一科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目的 探究针灸治疗改善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情况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5月于脑病一科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缺血性中风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缺血性中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针灸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评价针灸治疗对缺血性中风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ther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针灸治疗;NIHSS评分;Barthel指数

中风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是由于气血阴阳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语言功能障碍及一侧身体瘫痪等[1]。近年来研究调查显示,急性缺血性中风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2]。中风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随着日益提高和不断完善的现代诊疗水平,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在我国约有80%的患者在缺血性中风后遗留肢体活动障碍症状。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痹症、痛症的常用治疗手段,针灸治疗具有醒脑利窍、缓急止痛、疏经通络的功效,显著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本研究观察了传统中医针灸治疗改善神经功能的情况以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期能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间辽宁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一科病房收治的住院患者60例,年龄为51~86岁的患者。按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9. 20±10.03)岁;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70. 17±11 .29)岁。治疗组的平均病程为(11.90±2.40)月,对照组的病程为(11.80±2.83)月。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疾病积分相似。通过统计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主要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拟定。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患者。

排除标准:1)严重的血液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及免疫类疾病者;2)颅内占位史、颅脑外伤史、脑出血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脑炎史等;3)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患者;4)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脑出血者;5)中风后合并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者;6)晕针的患者。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的西药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药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患者均对症予患者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物进行干预。治疗组治疗均参照《针灸治疗学》[4]中风病治疗方案,针刺治疗取穴如下,主穴:内关、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委中;风痰阻络证加丰隆、地机、阴陵泉、风池;肝阳上亢证加太冲、行间;气虚血瘀证加气海、关元、膻中、血海;阴虚风动证加三阴交、太溪。上述穴位均双侧取穴。主穴采用补法,其余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约为半小时。每周一到周五针灸,每日一次,共五天。周末休息,治疗共2周。

1.5 疗效判定

具体项目包括:1)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拟定,临床疗效评分的判定的主要依据是NIHSS评分的减少率[6]。2)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是以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作为参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应用Barthel指数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来进行判定。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 0。其中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运用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以P<0. 05表示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经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2.2治疗前后两组神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经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在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的逐渐老龄化、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因素影响下,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态势[7],中风可使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同时,脑细胞的能量代谢障碍会释放出大量的氨基酸,导致自由基损伤、细胞内钙超载等,加重脑组织的损伤程度[8],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如偏瘫及失语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9-10]。有报道指出,针灸可改善脑细胞的缺血、缺氧状态,使脑血流量提升,增加脑组织的氧分压,加快构建脑侧支循环,加快脑损伤的恢复速度。传统针灸疗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缺血及缺氧状态,避免发生脑灌注不足,显著促进缺血性中风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减少迟缓、痉挛等现象[11]。

在针灸治疗中,不同穴位作用也各有不同。针灸取穴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治则,以阳明经为主,起到补益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疾患;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多气多血之经,可治疗下肢痿痹,如下肢痉挛、痿软无力等活动不利症状,现代医学亦指出足三里可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灌注量和血管弹性的增加。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具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效。肝胆相表里,肝在体合筋,与四肢的屈伸活动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平肝熄风之功效,亦可治疗下肢不遂之症。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有宽胸行气、养心安神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内关穴也可以增加脑灌注量,提高脑组织代谢,提升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12-13]。各穴位合用共奏疏经活血之功,效果相得益彰。在治疗中尝试不同取穴原则,灵活变换穴位,既可以减少对同一穴位的不断刺激产生的疲劳性,又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再配合辨证施治,疗效更加显著。

从大体上看,针灸相关穴位刺激血管,降低血流的阻力,加大脑部的血流量,迅速恢复脑梗死区域的血液循环[14]。针刺穴位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针灸穴位后,可以加快回恢复神经细胞功能,进而使脑代偿得以提高,改善肢体痉挛状态,重新修复运动神经元,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不利。针灸取穴和方法应当注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进行辨证施治。手法要轻柔,不可粗暴运针和大幅度的提插捻转,防治局部神经、血管的损伤,选择舒适易于留针的体位,随时调整针刺深度和角度[15-16]。辩证选取穴位后施以针刺,刺激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以及功能重组,激活神经传导通路之下促使神经细胞经由轴突再生及调整突变阈值,脊中枢神经在持续的运动、感觉刺激因子输入下发出响应,有效减轻其机体肌群的痉挛情况,改善肌群功能,改变下肢偏瘫情形,逐步恢复运动功能[17-18]。针灸治疗方法能够醒脑利窍、疏经通络,保持神志清醒、全身血流通畅,缩短肢体恢复所需时间。

本研究中,予对照组缺血性中风的常规治疗,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组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程度却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比单纯给予常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传统针灸治疗对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恢复疗效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其生存质量。在中医针灸运用上要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优势,在临床上根据中风的不同定位及不同的证型辩证取穴。针灸治疗仍存在一些样本量小,差异性,及后期患者随访的问题,在针刺手法,留针长短上以及取穴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多争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探索,继续完善针灸治疗方案,扬长避短,大胆创新,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孙玲莉,张晓霞.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1,8(3)329-330.

[2]中华医学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29-64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王启才.针灸治疗学:供针灸推拿学专业用[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66-68.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29(6):381-383.

[7]万曼莉.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J].现代养生,2015(12):204-205.

[8]田健,曹守梅,普亚琦,等.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04-1209.

[9]ZHANG Shihong,WU Bo,LIU Ming,et al. Acupuncture efficacy on ischemic stroke recovery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J].Stroke: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2015,46(5):1301-1306.

[10]都红美,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J].医药前沿,2016,6(1):300-301.

[11]成娇,余生源,浦创,等.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5(12):3-4.

[12]陈启波.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5(21):314-315.

[13]王勇.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4(30):118-119.

[14]赵景茹,董立朋,张若曦,等.非药物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7):415-417.

[15]Chen X,Zhang H,Zou Y.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n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GB34(Yanglingquan)on motor-related network in hemiplegic Patients.[J]. Brain Research,2015,1601:64-72.

[16]彭芍堃.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0):61-62.

[17]吴忠源.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1):123+126.

[18]刘臻.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31.

论文作者:刘曼玉1,马进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改善缺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的临床观察与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论文_刘曼玉1,马进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