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域下的特殊教育
□李沁 谢九
封建制度下的“特教”
中国古代,相传在舜的时期,就曾经安排特殊个体与健全人一起在部落进行学习,一起接受生活习俗和劳动教育的教育。古代先民的教育主要是以满足生活需要而进行,并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我这些年的从医生涯中,见到了太多患者和家属。许多肿瘤患者及家属,由于医学知识的匮乏,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治疗失败,轻则埋怨,重则咒骂,甚至拳脚相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于我国长期只注重“生”、避讳“死”的文化传统有关。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都是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信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所以老百姓一提到“死”,提到生病,就恐惧得不得了,失去了理智。谁都不能长生不老,疾病和死亡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部分,是必然的过程,我们要理智地看待它。
按照“两票制”相关规定,药品批发企业开具的销售发票项目要填写齐全,《应税劳务清单》不被认可。因发票“备注”栏空间有限,企业每张发票一般只能开具1至3个品种,发出的一批货物一般需开具多张发票,空白发票本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因税务部门对空白发票本的领用量有一定限制,全面执行“两票制”后,有可能会造成企业空白发票短缺,发票无法随货同行,从而影响到企业正常的发货。
该模块还提供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实现单条件查询、模糊查询、组合条件查询模式。系统功能界面如图12所示。
在后来的封建历史中,特殊教育成为了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有关记载几乎成为了空白。对于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宫廷官府中设置的特殊机构数量下降,但特殊教育在民间却得到了发展,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特殊教育,尤其是残疾人教育虽然起源很早,在周代就以辉煌的成就走在世界特殊教育的前列,但是特殊教育事业和其他学科一样,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无论是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还是特殊教育的立法与发展渐渐地同西方世界拉开了差距。
封建思想观念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是封建等级观念,取代了之前的朴素平等唯物观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一观念随着西学的传入而逐渐被打破。
情况 3.2 若f3(v)=1,此时最坏的情况是v关联一个3-面,两个6-面和两个5-面。由R1和R3.5得
一种情况是残疾人普通教育,将残疾人同健全者一起进入家塾、村塾进行学习。还有一种情况是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它是指残疾人在社会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理情况学习某种技能,如算命、卜苎、音乐,典艺、杂技等,目的是为了生存。关于这一部分的记载,多出自各朝各代的野史,文人小说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特殊教育的情况。
“特教”与资本主义印记
为了规范与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教育部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特殊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项特殊教育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并为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率先将西方的特教理论在中国落地实施的,是一群来华的传教士。他们以救济的名义来关注特殊人群,因此有比较明显的慈善性质。1874 年威廉·穆瑞在北京创办的“瞽叟通文馆”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一所视障教育学校。
但回头来看,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痕迹明显,一些思想观念直接复制或者去照搬西方,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并不深。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十分欣赏各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处理办法,他认为即使是盲人、聋哑人、孤儿及罪童,也要和正常人一样,一起接受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国人无一弃材。实现国无不学之人,则贤才不胜用的良好局面。郑观应的思想里,已经蕴藏着全民教育的雏形了。
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洪仁玕所作的《资政新篇》里有不少关于社会改良的意见。在这本书里洪仁玕提出了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对我国的残疾人实施教养和教育:“兴跛盲聋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鼓乐书数杂技,不致为废人也。”通过教育使得他们能够习得谋生的手段,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20 世纪上半叶,国民政府也曾颁布过《教育部官制》《国民学校实施细则》《学校系统改革案》等一些对于特殊教育的细则,明确了教育最高行政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承担管理义务,在对盲校的师资配置方面,有着十分具体的规定。
《资政新篇》所提出的对于未来社会的种种设想,最终由于太平天国的覆灭而未能得以实施,而其公平、公正的朴素人文主义精神和相对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是近代系统思考和开展特殊教育的肇始之作。
新时期的求索与发展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支配时,西方资本主义的特殊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随着近代启蒙思想的提出,一些人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一时期涌现出不少特殊教育的理论和著作。
1951 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份文件作为新中国教育体制纲领性文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即“各级人民政府并应设立聋哑、盲目等特种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要求各级政府都应设立聋哑与盲目类学校,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相对于过去特殊教育自由无序的发展状态,新中国首次将其作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工作要求而提出,从根本上奠定了特殊教育政府办学的新走向,其历史意义无疑是突出的。在此政策的积极推动下,新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至1965 年,中国大陆地区已经建立了盲聋类学校266所,在校人数高达22800余人。
随后的几年里,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纷纷颁布,如1956 年6 月《关于聋哑学校使用手势教学的班级的学制和教学计划问题的指示》、1956年7月《关于聋哑学校学制和教学计划问题指示中的若干有关问题的补充说明》、1956 年11 月《关于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经费问题的通知》、1957年4月《关于聋哑学校口语教学班级教学计划草案的通知》,以及1957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国际开放与交流日益增多,开始探索打破隔离教育的实践模式,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方式,即随班就读。这种实践探索的路径,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肯定与认可。
综上可知,微型日记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将大大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解决学生面临的素材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各类写作问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于微型日记任务的布置,应尽量放宽条件,不做过多约束,让学生有更宽松、自由的发挥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微型日记的作用。
标签:特殊教育论文; 历史视域论文; 封建制度论文; 劳动教育论文; 生活习俗论文; 生活需要论文; 教育体系论文; 古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