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企业规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按规模经济要求发展企业大集团是极其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国国有经济在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之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与问题,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仍然存在巨大障碍。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规模结构不合理,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得不到体现;各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按规模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心的企业大集团,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与改革极其紧迫的战略任务。

1.1 这种紧迫性来自国际间巨大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西方国家掀起的企业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如1996年全球最大的兼并案,即美国的波音航空公司与麦道航空公司的合并,价值近200亿美元。 其主要目标就是对抗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人们已经意识到,在下一世纪的经济竞争中,企业的规模优势将占很大的份量。目前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我国,国有企业已感到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我们不按规模经济要求加速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充分调整国有企业的规模结构,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的优势力量,那么跨国公司将按其国际分工体系来整合我国的产业,威胁我们的民族工业和战略产业的选择。

1.2 大力推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心的企业大集团的发展, 也是实现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前提。这种主导作用要从两方面来体现。其一是国有经济应占据关键领域和产业。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基础产业,如市政、能源和通讯等;战略产业如航天工业;先导产业如信息、电子等;支柱产业如石化、建筑、机电、钢铁和汽车等。这些关键领域和行业都有较高的规模经济要求,必须由大型企业来承担。其二是国有经济能够控制和调度更多的社会资本,其主要方式是控股。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的规模具有相当大的水准,才具有这种调控能力。

按规模经济要求,推进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心的企业大集团的发展,还由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规模优势使其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在国有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龙头和示范作用。

二、国有企业规模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国有企业规模结构虽然大中小齐全,经过十多年改革后的大型企业亦得到快速发展。企业大型化、集团化的趋势的步伐开始逐渐加快。但目前的规模结构与市场经济要求极不适应,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已十分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体地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大企业不大,小企业过多。据1993—1995 年全国清产核资情况,全国国有大型企业近8千家,平均资产1.86亿元。 其中特大型企业450家,平均资产10.39亿元。而世界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前10 名资产均在100亿美元以上。全国最大的东风汽车集团在94 年的销售额仅相当美国最大的通用汽车公司的1/36; 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器集团年销售额仅相当于国外同类企业的1/40; 我国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集团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仅为其1/20。由于这些国营大型企业规模不够大, 大企业在行业中的主导骨干作用难以发挥,更难于与世界性大企业竞争。虽然我国的有些行业在总量上已居世界首位,但却是依靠大量的中型企业生产,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我国的国有小企业数高达近25万家。这些小企业多是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整体素质低的企业。同时与大企业同类重复,导致企业平均规模降低,虽然在市场经济中有特色有优势的小型企业有其自身的发展空间,如拾遗补缺以满足多种需要,或者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生产和服务。但我国国有小型企业大部分无明显优势和特色,往往只着眼于大路货、低档次和重复性生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差。由于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匮乏,这些小企业经营很难长期维持,资源浪费极为严重,对大中型企业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如80年代投产的一些小型家电生产企业现在渐渐被挤出市场。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

2.2 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 轻纺行业和制造业就是突出的例子,轻纺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改革前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后又大上项目。目前我国大多数轻纺产品生产能力已居世界首位。不少产品年产量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由于供大于求,国内销量仅占其生产能力的1/3—1/2。其结果是已建成的生产能力大部分报废,设备闲置严重。大部分轻纺企业长期处于亏损和高补贴、高负债、高库存的危机状态。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国家,比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5%还高出13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的日本要高出13个百分点。如我国的洗衣机厂家最多时达300余家。其中达到最低合理规模即年产20万台的企业仅14家, 绝大部分生产厂家难以生存。在这些行业的低水平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造成了生产和需求的严重脱节,产销率下降,资源浪费严重。

2.3 搞“大而全”,“小而全”,缺乏专业化协作。 我国国有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商品流通和交换意识差。每个企业都追求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缺乏行业内的专业化协作和互补交换。如汽车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需要专业化协作的行业。一部汽车的生产需要由上万个零部件组装起来。因此,国外的一些大汽车制造厂家的总厂只负责总装,零部件均由成千上万的专营厂家生产,实行了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我国的汽车生产厂家大部分零部件依靠自己生产,技术和资源严重分散。即使是象一汽和二汽这样的大企业集团也带动九十、上百家配套厂的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水平普遍比较落后。

三、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成因

从以上对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种种现状分析来看,国有企业规模结构问题是国有企业搞不好的主要障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其结果是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出现严重的经济分割。由于财政实行“分灶吃饭”的体制,地方各级政府最关心的是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淡化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地方政府对本地资源有控制权,对政府来说,资源的配置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为地方政府带来收入。只有当本地生产的工业原材料销往外地比自我加工能带来更多财政收入时,地方政府才允许原材料外销。反之就会利用行政手段来设置壁垒,禁止原材料外销,而在本地设厂生产。即使本地的加工能力、技术水平明显较差,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比外地低,市场网络也较外地多,地方政府也会坚持这一做法。对于外地来本地兴办加工企业,地方虽能征税,但不能享用其利润,因而地方政府也会设置种种限制措施。而当本地产品价格高于外地同类产品价格时,地方又会设置各种障碍,禁止外地产品进入,以使本地产品独占市场,造成经济上的条块分割。对整个社会来说,资源不能集中于有规模效益的优势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3.2 投资体制不合理。 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形式主要是政府拔款和企业自筹两种形式。由于约束机制不严,一些下级政府或企业为了争取某一项目的投资,故意向上级少报该项目的投资额度,等工程开工后再要求追加投资。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上级政府或企业主管部门只好满足这种要求。但国家或地方政府及企业主管部门的投资拔款是有限度的,贷款额度亦有限度。大量的追加投资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投资规模,并且还会引发通货膨胀,建设成本上涨。这使得相同额度的投资达不到应有的规模要求。或者相同规模的项目要求更多的投资,造成恶性循环,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影响。同时,由于要求反复追加投资,而追加资金又难以及时到位,使建设工期延长,不能按计划投产,影响投资效益。这样造成众多的投资达不到合理的规模经济要求,同时也引起了供求失衡,产品滞销和生产能力闲置。

3.3 税收体制不合理。在我国的税收体制下, 所得税按隶属关系征收。谁兴办企业,谁就能享有所得税。这使得地区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争夺资源和市场。中央企业一般为大企业,效率较高,竞争力也较强。但由于中央企业所得税归中央所有,地主政府为自身利益考虑而利用本地资源和市场的控制权兴办地方性企业。这些地方性企业多因地方政府实力有限而兴建的规模比较小,很难与中央大企业竞争。因此,地方政府只得利用行政权力保护地方企业,造成竞争扭曲和竞争不足。这使得大量效率低、水平差、规模小的地方企业劣而不汰;高效率、高水平、大规模的大型企业优而不胜;出现以小挤大,以劣挤优的现象,严重妨碍了企业规模结构的形成。此外,由于所得税征收政策的不合理,不同地区企业之间,或地方与中央企业之间的联合或兼并很困难。原有的不合理的存量资产极为分散和固化,难以盘活这些存量资产就不足为奇了。

3.4 缺乏明确合理的产业政策。很多产业都有规模经济的要求。 只有达到合理的规模,企业才能产生效益。改革开放十多年来,虽然国家和不少地方颁布了相应的产业政策,但大多属于粗线条思路,并没有具体的行业规模最低限制。致使大量没有达到最小合理规模的企业纷纷上马。

四、解决国有企业规模结构问题的主要对策

对于国有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中央已十分重视,提出了“抓大放小”的发展战略。即集中力量抓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同时进一步放活国有小型企业,鼓励改组、联合、兼并或其他形式的资产重组。

李鹏总理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国有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首先要集中力量抓好1000户,优先提供信贷和资金支持。并鼓励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工技贸相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它们的竞争力。这说明中央对于发展企业大集团已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在具体的动作中,对于调整企业规模结构,应采用以下步骤:

4.1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注意规模效益和长远的战略考虑。 特别是要对资源供应、市场潜力、技术条件、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和分析,保证新建项目一步到位,形成规模优势。绝不能先铺摊子,搞拖拉工程。

4.2 对于重复建设项目中未达到合理规模经济要求的存量资产, 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对存量资产进行重组,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界线,组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经济效益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指出的是,资产重组必须引入产权机制,以资产为联合、兼并的纽带。在资产重组中既要有政府行为,又要有市场行为。切忌命令和形式主义。

4.3 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加速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通。使企业集团由单纯的生产型企业向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企业集团发展。同时要鼓励企业与银行的联合,如投资银行与大型企业可以相互参股。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国家的货币政策应由过去的对利率的直接管理制及实行规模控制为主,转向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再贴现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来间接调控经济。

4.4 要加快综合配套改革, 为国有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特别是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减少行政干预,简化企业收购兼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政障碍。同时要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明确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及权限。此外,要完善财税体制,将所得税改为共享税,并对一些重要产业的收购兼并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对于有规模经济要求的产业要设定障碍机制,达不到规模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不得上马。对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以及零零总总的行政壁垒必须得以清除。以进一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为大型企业集团化发展清除障碍。只有这些配套改革的完成,发展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心的大企业集团战略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收稿日期:1998.10.12

标签:;  ;  ;  ;  ;  ;  

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规模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