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论文_杨巧华,张敬伟,王红娜,白晓军

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论文_杨巧华,张敬伟,王红娜,白晓军

杨巧华 张敬伟 王红娜 白晓军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 河北迁安 064400)

【摘要】从生物、化学、医源性损伤、环境因素、电离辐射、负重伤、身心危害因素等分析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80-02

急诊护士必须充分了解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避免各方面的危害;同时正确面对各种心理困扰,提高自身修养,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1.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急诊护士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为争取抢救时机,护士经常未做好自我防护便进行吸痰、洗胃、止血包扎、静脉穿刺、心肺复苏等。在抢救酒精中毒、自杀等病人时,常常被抓伤或有呕吐物、血液喷溅到身上。

1.2 化学因素

护士经常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为有机磷中毒等病人进行洗胃时,空气被有毒的液体污染,上述气体长期吸收可导致中毒,如皮肤过敏、头痛、呼吸道疾病等。

1.3 医源性损伤

这里主要是指锐器伤。急诊护士随时有可能被污染的针具和锐器刺伤,污染锐器的伤害是导致护士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性因素[1]。

1.4 环境因素

急诊经常有打架斗殴、醉酒、精神异常的病人,易发生争端,甚至辱骂、威胁或伤害护士,工作热情受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工作环境各种噪声,如监护仪器、呼吸机的异常报警声、电话铃声、呻吟声等,给本来紧张的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度噪声即可使人感觉厌烦、精神不易集中、工作效率降低[2]。

1.5 其他因素

1.5.1电离辐射 急诊病人大多需护送做CT、X线片检查,长期小剂量的慢性辐射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诱发肿瘤等。

1.5.2负重伤 急诊护士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工作强度大,身体负荷过重医疗设备及搬运工具的老化,容易引起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下肢静脉曲张等负重伤。

1.5.3心理社会因素 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大及护理人员少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理人员提出新的挑战。另外,急诊突发事件多,抢救病人紧迫,病人及家属过度焦虑,期望大,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抢救时,护士必须时刻警惕引发医疗纠纷的危险因素,去面对病人或家属的心理暴力[3]。护理工作繁重,随机性强,频繁倒班,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均可导致一定的心理精神压力,对职业暴露自我防护的意识也有所降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急诊科护士产生疲劳、睡眠障碍,导致护理工作质量及护士生活质量下降。

2.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上报体系,随时改进防护措施。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了解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加强自身防护,自觉做好预防性的防护措施。

2.2 生物危害的防护

抢救和护理时,护士应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特殊情况时更应该加强防护。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住菌[4],正确的洗手方法必须严格按“六步洗手法”进行。

2.3 化学危害的防护

护士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眼罩,同时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防止挥发。在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洗胃时护士应戴棉口罩,围防水围裙和戴手套等;另外,还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

2.4 医源性损伤的防护

安全使用锐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一次性注射器用后禁回套针帽,配药时防玻璃碎屑刺伤,拾取污染针头和其他锐物时用专用镊子。所有锐器及时、正确地放入利器盒中,专人收集运走。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后包扎。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并进行传染病系列本底化验和相应的疫苗接种,上报医院感染科,必要时做好预防用药和跟踪监测。

2.5 改善工作环境

加强科室和病区的管理及仪器的保养,及时解除仪器的异常报警声。重视暴力因素防范,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护士应学会识别潜在的暴力行为,加强心理护理,有针对性地与病人和家属进行沟通,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或提前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尽量避免激化矛盾,造成病人与护士之间的双赢局面[5]。

2.6 其他因素的防护

①做好X线的防护,减少辐射损伤 ②改善其工作条件,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③强身健体,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④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弹性排班,使护士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尊重。

3.结论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既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又使护士责任感提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

[3]陈祖辉,王声涌.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5):36.

[4]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8

[5]王晓云.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J].全科护理,2009,7(5C):13811382.

论文作者:杨巧华,张敬伟,王红娜,白晓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  ;  ;  ;  ;  ;  ;  ;  

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论文_杨巧华,张敬伟,王红娜,白晓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