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论文_何仙花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论文_何仙花

(荣县第一中学校 荣县 643100)

日常问候他人,人们相互间打招呼。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使用不同的招呼语。在这里,抽取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经常使用的招呼语来进行说明。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

1.日常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去哪里?”“干什么去啊?”等等。西方人却避免使用这样的用语,他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以及兴趣爱好为题。除此之外,西方人问候会用 “Hello”;中国人则会用“你好”。若按时间来分,西方人在早上会说“Good morning!”,下午会说“Good aftenoon!”,晚上则会说“Good Evening!”。而中国人则相应的说,“早上好!”, “下午好!”, “晚上好!”。

2招呼语中称谓的差异

在西方,常用“先生”“女士”“小姐”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西方在称谓上看似有点“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某局长”“某经理”“某书记”等。但是,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一般不会使用未成为传统称呼的“陈局长”“张经理”等。对于长官和上级,用的较多的是“madam”“sir”这类称谓语。

中文与英文招呼语异同的渊源,主要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进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1)东西方哲学传统角度

东方哲学源于儒、道两家的思想,西方哲学则以古希腊哲学为发源。东方哲学的“名”, 所关注的是实用的社会秩序,是以自发的经验形式为方法的经验思维。西方哲学的“ 范畴”, 以纯知识的本体论追求为目的,以纯粹语言分析方法的理性思维。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特征。《庄子》书中说到,两位圣人“相遇而不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为“目击而道存矣”“富于暗示而不是一览无余”“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哲学表述思想的风格。从人们见面“点头微笑”及打招呼时所用话语均得到体现,表现出问候语和字面意思交叉的情况。比如:“你吃了吗?”“你去哪里?”,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同时也隐含着想了解对方近况的意思。“你吃了吗?”反映了“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追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对方的一种关心。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只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成为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你去哪里?”这句招呼语,则用于与对方擦身而过,表示看见了对方。至于对方去哪里都无关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西方哲学则表现出对语言的高度信任。认为语言是揭示世界本质的理性工具。西方思维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果使用“你去哪里?”,这样的招呼方式就会让对方感到很突然、很尴尬,甚至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样的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觉对方像是在干涉他们的私生活,有失礼仪。这样肯定也不会做出多令人满意的回答。并且,更不会说“你吃了吗?”,那将被误认为你想邀请对方一起吃饭。在西方,如果人们询问“你去哪里?”“你吃了吗?”这样的话语时,则是实际的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方做出回答和反应。

(2)地理环境角度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华文明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早期的人类活动多集中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的长江、黄河流域。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注重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因此,人们打招呼问候对方,多用“你吃了吗?”“去哪里?”“干什么去啊?”。一句“你吃了吗?”体现出人们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理。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处于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古希腊地理环境,一方面,三面环海,山多土薄,地块狭小,交通不便;另一方面,作为古希腊文明中心的希腊半岛港湾众多、海峡连绵。处于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多变状况,因此西方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等为题。人们表达关心,就通过相互间打招呼开始,并通过招呼语体现出来。同时,也表明人们接近自然,了解、探究自然的心理。地理位置的优越,海上交通的便利,为希腊海上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等得到快速发展。因为处在这样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中,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物理等方面产生了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也提出观点,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哲学家探索哲理“为摆脱愚蠢”,获得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掌握了事物之所以然;愚人之所以愚,智者之所以智,在于前者昧于原因,后者明于原因。这也体现了西方人一种追求真理,尊重自然、探索万物本质的精神。西方人注重科学性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淋漓体现。

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思维方式,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既有各自的习惯性、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吸收、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因此,中西方,在与人打招呼的时候,都可使用“你好”,并且根据不同时间、场合使用“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等,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互相吸收和相互渗透。

论文作者:何仙花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8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中、英文“招呼语”异同映射中西礼仪文化论文_何仙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