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谚语哲学思想初探_哈萨克族论文

哈萨克谚语哲学思想初探_哈萨克族论文

哈萨克族谚语中的哲学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哈萨克族论文,哲学思想论文,谚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哈萨克族谚语,是哈萨克族人民世世代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经验、观察和思想以及信念的记录,它涉及哈萨克族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特质等等。其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它是哈萨克语言的精华。同时,也是哈萨克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一份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只要我们从各民族发掘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无疑地会丰富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毫无疑问,哈萨克族谚语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这一思想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它进行一些分析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作一些探索。

(一)

古代的哈萨克人是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也十分关注自然界的复杂变化和神秘现象。因此,哈萨克族谚语中的哲学思想与游牧生产较相适应。他们在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感知到“土、火、水、空气”四元素构成了宇宙万物。并从自然物质本身去寻找和解释宇宙的生成,万物的起源。例如,认为“人生于土,马生于气,牛生于水,骆驼生于盐,鬼生于火”。而这里的“土、气、水、盐、火”在一定程度上与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者把宇宙归结为金、木、水、火、土5个元素的意识相接近。这里所说的“人生于土”是指人类起源于土。 因此,死去之后,归到土的怀抱。在哈萨克民间神话故事中说:“当人出生时,他降入尘世,就在地下,拱成了埋葬他的坑,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安息于他自己掘就的坑”。这里并不难看出人去世了,就要被埋葬的“规律”。“马生于风”是指因为马具有风速般奔跑的能力。古代哈萨克人还称“马是人的翅膀”。“骆驼生于盐”是指因为骆驼的食料中不能没有咸盐,但它具有很强的耐渴能力,可以在茫茫的沙漠中漫行。“牛生于水”是指因为牛缺乏耐渴能力,它的生命力在于水。“鬼生于火”是指鬼往往以火的形式出现,且又怕人间之火。虽然,这种说法充满猜测、臆想,但在这里应当肯定它们却表述了世界的本质的物质性,因为它们把这些物的根源看做是一种实在,只不过这种实在被看成是具体的物罢了。总之,哈萨克族先民们认为“土、火、水、空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是由这4个元素生成的, 他们在对世界的本原的看法上,不仅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而且还有丰富的辩证因素。

(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个原理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办任何事情时,必须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认识和掌握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而哈萨克族谚语中,也不乏反映这种哲学思想的谚语。例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农夫靠地,渔夫靠湖”;“锅里没饭食,你别怪勺子”;“袋里有,锅里就有,仓里有,袋里就有”;“锅里满,肚儿圆”;“肚子饿,望着锅”;“比着被子伸腿”等谚语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按饭量吃饭,量着身子裁衣”;“比着被子伸腿”;说明做任何事情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和意愿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客观实际为第一性,主观愿望为第二性的道理。

古代的哈萨克人在长期同自然界的搏斗中,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思维水平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他们在理论上没有系统地阐述过物质决定意识的科学原理,但在长期的实践和观察中自觉地认识和服从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原理。如“光用火药打不死鸟,光喊大话办不成事”,“空麻袋立不起来”;“空酥油桶咣当响’;“锅里煮着啥饭,勺子里盛出的就是啥饭”等谚语,更清楚地说明了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的道理。此外诸如“马是人的翅膀,饭是人的力量”,“瘦弱无力,狗也不跑”,“空话让人头痛,空勺割破嘴唇”,“没力气的人爱跌跟头”,“别用鞭子赶马,要用草料催马”等谚语,都说明了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哈萨克族谚语中,就不乏反映这种哲学思想的谚语。如“人有生就必有死”;“死了的,不会复生,熄灭的不会复燃”。这种把人的生命看成有限的,暂时的观点,是哈萨克族谚语中辩证思想的一个生动体现。“人裹在一付皮囊里,几度长胖,几度消瘦”,“人生八十,富八回,穷八回”说明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几番风雨,几番坎坷;因此,应把人的一生看成是相对的、可变的。“五十年,人世变换,一百年,大地更颜”也说明世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根本不存在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可变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川流不断,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事物不断死亡,新事物不断出现。“年龄是会增长的,穷人是会富起来的”则说明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无论是认识自然,观察社会生活,还是对人对事,都要看到它们的运动变化,要把贫与富看成是相对的、可变的、暂时的,而不能看成是凝固的,僵死不变的。

哈萨克先民还认识到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客观性。如“有日落,就必有日出”;“东方不是因为鸡叫了才亮”;“风不依船的意愿刮”;“一燕不成春,一鹊不为冬”;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已认识到昼夜更替规律,四季更替规律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认识到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还有“生是公平的,不论贤愚,都会生下来,死是公平的,不论好人与坏人都难免一死”;“铁匠打不出永远不坏的器具,真主不会造就永远不死的生灵”说明人的生死有定,是自然的,并且没有长生不死的人;死而复活是绝对不可能的思想。哈萨克先民在传统观念思想盛兴时期,提出了生死是自然规律的观点,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进步。

(三)

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现象,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哈萨克族谚语中也有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如“要认识一个人,就要看他的伙伴”;“要识兽,向好射手好请教,要识人,向知情者请教”;“看树要看根,看人要看羞耻心”;“前面的车从哪条路走,后面的车就跟哪条路走”等谚语,巧妙地反映了事物彼此联系的思想。“要认识一个人,就看他的伙伴”,因为人的情况必然地要在他所交往的人的身上有所反映。因此,“要识人,向知情者请教”。而“看人要看羞耻心”,“前面的车从哪条路走,后面的车也从哪条路走”等谚语,要求人们把被认识的对象置于某一种联系中去认识,去进行考察。要坚持全面性,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瞻前顾后,处理好各种联系和关系。

哈萨克族谚语中还包含着关于辩证法诸规律,诸范畴的内容。首先,看对矛盾规律的认识,如“有一饿必有一饱足,有富乐必有穷苦”;“绵羊和豺狼不能为伍”;“有生就有死”;“善与恶常相随”;“贵物总有一不足之处,贱物也总会有一长处”;“有给予就有索取”;“有借有还是邻居的规矩,有来有往是使者的惯例”;“两个好人相聚一起懂得相互爱惜,两个小人遇到一起,不能同处一地”,“咸和淡,只有品尝才知道,远和近,只有走了才知道”;“苦难的尽头是美满的”;“吃尽苦中苦,才会尝得甜上甜”;“没有苦,哪里知道甜”,“没有甜,哪里知道苦”;“没有榜样,就没有规范;没有长,就无所谓短”等谚语中的“饿”与“饱”;“穷”与“富”;“绵羊”与“豺狼”;“生”与“死”;“善”与“恶”;“贵”与“贱”;“给予”与“索取”;“借”与“还”;“来”与“往”;“好人”与“小人”;“咸”与“淡”;“远”与“近”;“苦难”与“美满”;“苦”与“甜”;“榜样”与“规范”;“长”与“短”等明确地表明对立统一的关系;反映了世界上一切对立的成分,都因一定的条件;一方面互相对立;一方面又互相联结、依存、渗透、贯通。任何矛盾的双方,总是依一定的条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这一方,就没有另一方。同时,还通过总结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阐明了矛盾双方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动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这种思想告诫人们要在困境中看到光明,要居安思危。

哈萨克族谚语中,不仅有矛盾的普遍性的思想,还有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如“人的容貌不同,气质各异”;“看地种庄稼,看路赶马车”;“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每句话都有不同的意思”;“任谁都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膀子量”;“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五个手指不一般长”;这里已认识到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可以看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历史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重要性。

哈萨克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还认识到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如,哈萨克族谚语说“削肉刀子要下在骨缝上”;“蛇毒在舌头,打蛇先打头”,“抓住了蛇头,决不可松手”。这里的“骨缝”、“蛇头”讲的就是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抓不住主要矛盾,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哈萨克族谚语还涉及到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如“枯死了树,再浇水也不能发青”;“干骨棒榨不出油”,“干硬的肉没有血”,“骷髅不会长出耳朵”;强调了内因的重要性,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腐烂物使别的东西腐败,跟上放荡的人使人学坏”;“发酵千桶鲜奶子,只需一勺酸奶子”,“一勺焦油坏了一桶蜜”;“肥马不喂要掉膘,病人不治会丧命”,这里强调的是外因的重要作用。“一勺焦油坏了一桶蜜”,意思是说由于个别的事物败坏了整体的利益。这说明内因和外因是紧密联系的;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同时起作用的。

事物的矛盾运动,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质变和量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即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事物发展的这个普遍规律,哈萨克族先民们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已有了逐步的认识。如“银元从分币攒成,马儿从马驹长成”;“滴水能积成湖泊”;“一味作恶,总有一天遭殃,行善积德,自会福禄绵长”;“千里路始于最初一步,千首歌始于开头一句”;“道理多想就有门道,火多吹就能引着”。这些谚语都说明事物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的增加,在一定限度内,不致引起质的变化,但是量的变化一超出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飞跃,使旧质消灭,新质产生,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质,只有这种特殊的质才使各种事物相互区别。所以了解事物的质;只有了解事物的质,才能区别事物,掌握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哈萨克族谚语说“黑石头洗不白,白石头染不黑”;“各种草有各种养料,各种饭有各种味道”就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质,哈萨克族人民在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同时,还认识到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狮子扑月,自取毁灭”;“使性子逞能,自身倒霉”;“你若是一味狂妄,总有一天绳索会套上你的脖子”;“弯过极限了要折,拉过头了会断”;这说明任何事物有自己的度或极限,超过了度或极限,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走向自己的反面。这些都表明哈萨克族对度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对辩证的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哈萨克先民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哈萨克族谚语说:“小鸟长大了就要挣破蛋壳,猎鹰长硬了翅膀就要去捕猎”;“没有不完结的生命,没有折不断的铁棒”;这里小鸟挣破蛋壳,说的是肯定向否定转化,也就是小鸟对鸟蛋的否定;而完结了的生命,是对人生的否定。这说明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条件变化了,它就被否定,被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所代替。“小马出自大马,而胜于大马”则说明刚刚产生的新事物,不管看来是多么弱小,多么稚嫩,不管要经历什么样的曲折,它总要逐步成长壮大,最后完全战胜旧事物。“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成功之路崎岖不平”;这里已认识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从表现形态上描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哈萨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对因果关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哈萨克族谚语说:“不刮风,满天雾不散,不溜溜,骏马汗不干”;“风不吹,草梢不动”;“没有无因之果”;“头上的祸来自舌头”;讲的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现象,都会引起另一个现象的产生,反过来,任何现象的产生,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也就是说任何现象的出现,都不能没有原因。“地里多施肥,田里多产粮”;“付出多少劳动,得到多少收获”;“庄稼人要肯出力,土地也不会小气”;“劳动多,庄稼收成多,贪玩乐,地里草成窝”;“只要你劳动不偷懒,就能吃饱肚子不用讨饭”;“只管撒种不管理,五谷就会退化”等谚语,说明哈萨克族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辛勤劳动与农业丰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这一关系中认识到人要使客观世界,外部自然物服从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世界,如果作为主体的人不能主动地去接触外部事物,不去实践,躺在那里偷懒,想当然地让“苹果快快熟,掉在我嘴中”的话,那么结果一定会是“懒人的牲畜,夏天里也需扶助”。“男儿高飞靠志向,鸟儿高飞靠翅膀”;“成功的钥匙在艰苦的劳动中,知识的钥匙在远大的志向中”,“劳动使人成为人,不劳动使人变得愚蠢”;“劳动使人成为英雄,不劳动使人成为可怜虫”;说的是人的天赋仅仅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决定性的原因在于他们毕生辛勤的劳动;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行而后知”,只要艰苦的劳动,“不偷懒”,一定会“能当饰匠”的道理。

在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上,哈萨克族对社会现象,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有较深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本质总是要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别看外貌,要看内心,看内心,要谛视清”;“人的点子藏在内,牲畜的斑点在外表”;说的是人的外表与内心的对立,也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狼不啃骨头牙痒”,“即使狗脖子套上了金颈圈,它也改不了吃屎的本性”;这里已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在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尚未结束前,其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如果苍蝇围绕着你转,你身上就可能有脏东西”;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又都是本质的某一方面的显现。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多种多样的现象分真象和假象两种,假象也表现本质,“外表金光闪闪,内部锈迹斑斑”;“用华丽的外表掩饰其内部的空虚”;“阴险的人话说的漂亮”,“狡猾的人如麦草下的水”;“出尔反尔者使皇帝欢心,两面三刀使巴依欢心”,说的就是歪曲的,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的假象。假象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它增大了人们对本质认识的难度、深度。但是,假象说到底终究是现象,既然它是本质的表现,最终被人们所识破。

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哈萨克族谚语说:“挑对象不要光挑容貌,挑容貌你会一辈子懊恼”;“看人不要看脸,要听其言”;“人美在心,话美在真”;“即使他身穿毡衣,你也要识得勇士”;这里要求人们看事物时,不仅看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看事物的内容。因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衣饰,而在于他的才学。内容决定形式,要避免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

在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问题,哈萨克族谚语说:“播种什么,收获什么”;“作恶,得坏报应,行善,得好报应,朝天射箭,掉下来戳瞎你的眼睛”;“不要去偷,你将忍辱含垢”;“人奔关隘,水奔下游”,说的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联系和发展趋向,即必然性。“立春来得好,借个火种的功夫就过去,立春来得糟,会使牲畜大量倒毙”;说的是立春来得好,度春无安然又觉得快。这时,天气总的变化趋势是温暖,这是必然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下雪或寒流,使天气有几天突然变冷,牲畜瘦弱,必定会造成灾害,这是偶然性。偶然性决不能改变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因此,对不利于事物发展的偶然因素,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防备。“夏天要操冬天的心,冬天要操夏天的心”;“夏天保存林子,冬季储存枯枝”;“冬天的食草夏天就准备好”。这里也告诫人们夏天要充分利用时机,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不要忘记冬天可能发生的寒灾,要做到有备无患。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而实现的,今天的现实由昨天的可能性发展而来,而今天的现实又成为明天的现实的可能性。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哈萨克族谚语说“吹火,火会燃着”;“刀子磨了才能快”;说的是可能的东西不等于现实,可能的东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变成现实。“尽管你养狼崽费心不少,它也改不了朝山嗥叫”;“烛火不能取暖”;“种下头发,长不出头来”;“一木不成林,一砖不成屏”;“朽木做成的槌子容易断,糟掉的绳子拴不住羊”。这些谚语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做有可能实现的事,不要去做在实践中没有转化为现实的客观根据和条件的,无法实现的事,因为只有在客观事物的发展中具有可能性的东西,才会变为现实。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也不能从现实之外去寻找可能性。因为可能性总是包含在现实自身之中。

(四)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从人的意识和思维的本性,使命及其可能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可知性原理。哈萨克谚语说:“人自己到不了的地方,话语能达到”;“身子到不了的地方,思想能达到;山鹰到不了的地方,幻想能到”;“人的智慧高,树的躯干高”;“身子不轻捷,思想才迅捷”;“没有科学不能逾越的高地,没有科学不能揭破的秘密”,“没有科学不能开发的荒原,没有科学不能翻越的山岭”;“没有人揭不开的秘密,没有人越不过的高地”;“没有探不到底的湖泊,没有挖不出水的沙漠”,这些都说明世界上的事物,只有已知和未知的区别,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今天未知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通过科学的探索,必将会成为已知的事物。“不登高山,你望不见高处,不钻技艺,一生算是虚度”;“不用心,知识学不到手”。这都说明,世界可以认识,但这不是唾手可得的,探索未知,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科学的征途上,只有勤奋自学,知难而进,永不自满的人,才能攀登高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实践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产生认识的基础和原因。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从事游牧业生产的实践中,为了管理好牲畜,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牧养牲畜的经验,学会了牧养牲畜的办法;这里的经验、办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识。哈萨克族谚语说:“不会牧牛羊,就不会有什么利偿”,“牲畜肥,靠牧人”,“你要放牧,就放绵羊,碗里总飘出油香;你要养狗,就养猎狗,羊圈里少不了一只羊”;“若养牲畜,就养绵羊,它的收益比什么都强”;“牲畜夏天要赶着喂,冬天要拴着喂”;“暖圈顶半饱”。我们从这些谚语中可以看出哈萨克族牧养牲畜的经验主要来自于他们长期从事的牧业生产的实践中。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智慧来自于实践,不在于年岁的大小”;“长寿者未必知广,多见者知广”,“有志气的人的孩子,七岁就能当首领,没出息的人的孩子,七十岁还嫌年轻”,“讲得多,变机灵”。说的是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程度,不是取决于他的年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实践的多少;实践出认识,出智慧。“获取知识,如用针掘井”;“知识是座高山,山脚布满荆棘;山顶是花园”。说明获得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苦,要勤,用顽强的毅力去实践才能获得知识的道理。“没有见过河流的人,不会游泳”,则说明如不经过实践,那么就学不到知识或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见不到河流,因而得不到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就不会游泳”。“落水的人,不怕雨”,说的是因为人落水,全身被湿,所以不怕雨水的道理。这些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不去苦练骑术,赛马时怎能披红绸”;“千里马的蹄子是跑出来的,山鹰的翅膀是练出来的”;“才干是干出来的,口才是练是出来的”;“战场上识英雄,游艺场上比输赢”;“钢在溶炉里锻炼,英雄在战场上锻炼”,“敌人能使英雄出名,官场能使辩才出名”。这些谚语都告诉人们,人的才能、才干是从实践中学习和锻炼出来的,不是个人头脑凭空想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知识、才能是实践中来的。“路况,走过的人知道,事情,经过的人知道”;“是宽是窄,穿过的人知道;是对是错,了解的人明白”;“听千遍不如看一遍,看千遍不如做一遍”;“一次生,二次熟;“孩子从跌跤中学会跑”;“马不打前失,认不得路”;“男儿七次跌倒,八次爬起”;“书的价值,读过的人知道,织机的价值,织过的人知道”等谚语,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能动地接触事物,善于总结经验,总结多次失败的教训,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人的视野才能逐步扩大,并逐步深入到客观事物的内部,找出事物的规律,使认识得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把握事物。如不经过实践和试验,不善于总结经验,就得不出正确的认识,就掌握不了办事的规律和技巧,因而往往是盲目从事,瞎撞乱碰,结果一事无成。

这里更强调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并告诉人们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经过一次实践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多次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手艺高超,你就算有专长,笨手笨脚,你就配不上用场”;“有手艺的人饿不死,技艺的火炬熄不了”;“有了知识,眼前一片光明,没有知识,眼前一片混沌”;“知识是照耀路程的明灯”,“知识是无底的湖泊,遇味是荒芜的沙漠”;“智慧不会迷误,知识不会陈腐”;“智慧是穿不破的袍子,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读书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命的烛焰”;“有骆驼大的躯体,不如有钮扣大的智慧”;“有手艺人靠双手走遍天下,诗人靠闪光的语言拔动人的心弦”等谚语,都不同程度地说明了实践对学习知识,掌握工艺技术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有知识的人从来都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的。这里也肯定了知识(即认识)的指导作用。说明从实践中来的知识、智慧、经验是宝贵的,它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少走弯路,获得成功。

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结出了“实践出学问”,“实践第一”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对哈萨克族人民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也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战胜了愚昧和落后,因而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论观点。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作为人的一种认识和反映,之所以为真理,是因为它是一种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如果离开了这个客观认识,就无真理可言了。在哈萨克族谚语中关于真理的谚语也是丰富的。“真理是太阳——用衣襟是遮不住的”;“兀鹫用翅膀是遮不住太阳的”;“银子光亮也不是金子,谎言再美也变不成真理”;“话止于真,刀止于鞘”;说明真理是绝对的,不是多元的。在同样条件,对同一事物本质,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因而也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使人达到理想的境界,错误使人走向谬误的深渊”,“真话把你引向正路,假话把你推向坟墓”,则说明在任何条件下,如果找不到真理必将得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只要分清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正确认识真理,事情才能一帆风顺,达到理想的境界。“水滴一样的真理能战胜山一样大的谬误”;“真理是在实践检验中得到发展,万物是在阳光下生长”;“是非黑白,真理能分辨”,则说明真理是在克服谬误的过程中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由于真理是客观的,因而它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马驯不好就成了劣马,真理被歪曲就走向谬误”;“车子歪,把路轧坏;话理歪,把思想引坏”。说明真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歪曲了,本来是真理性的认识,就会变成谬误。

可以看出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探索和实现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为实现真理,找到真理而进行了斗争。“真理易辩不易断”说明真理往往由于错误的先导,超出了它的一定范围,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就可能变成了谬误。但这个谬误是暂时的,它由于是正确的先导,使谬误转化为真理。在这个意义上说,真理不易断,真理终归为真理,谬误终归为谬误。

谬误与真理是相对立的,它是对事物不正确的反映。谬误是不可避免的。哈萨克族谚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金无纯金,人无全美”;“没有不说走的嘴,没有不失蹄的腿”;“骟驼也有滑倒在路上的时候”;“人不会不犯错误,湖里不会没有青蛙”;说明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完美无缺的人。不可能有从来不发生谬误的“神人”,“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不会犯错误”。因此,人犯了错误,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分析犯错误的根源,找出克服错误的办法,从而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人们就向真理前进了一步。人们常说,发现错误其意义不亚于发现真理就是这个意思。

(五)

哈萨克族先民尊重客观规律发展的历史,并按照每个时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正确地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向。哈萨克族的历史观从他们的谚语中也能体现出来的,而且含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如“时代不同人也不同”;“时代不同法规不同,深山不同,所盘踞的野兽也就不同”;“要想儿子好,就要跟有好儿子的人做邻居,要想女儿好,就要跟有好女儿的人做邻居”;“随父长大的儿子,会磨剑,随母长大的丫头会裁衣”;“小鹰在巢中见到什么,会飞了,它就捕食什么”;“小树从大树那里受到荫庇”;“人从别人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等谚语认为人的性格和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造成和决定的,这说明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道理。

由于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哈萨克族谚语中片面夸大精神、思想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念是很深很广的。在社会各阶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真主给人以幸福”;“如真主维护你,你必定成英雄”;“胡大要给,圣人不敢吭”;“胡大给人以巨大的力量”等观点,不可能承认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把“真主意志”看成是能够左右历史进程的决定力量。

但是,在哈萨克族劳动人民中唯心史观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与之相对立的朴素的唯物史观的人生观。这些也明显地反映在哈萨克族谚语中。如“独步不扬尘,独鸣不成声”;“步行人的步子慢,孤独人的事情办不完”;“诋毁众人的人,死了无人埋葬”;“兄弟和睦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兄弟不和,到嘴的饭也会丢掉”;“事事商量,干事稳妥,如不商量,处事欠当”;“财富不是财富,团结才是真正的财富”;“没有人民,男儿孤苦无依,没有主人,马儿无人怜恤”;“大家一条心,上天摘星星”;“朋友多的,帮手多”等谚语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离开了人民,就办不成大事,就将无所作为,不会成功。

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同大家在一起,团结、互助,珍视和增强友谊。“五指从臂,双臂从心;齐心能成事,团结有力量”,“众人的力量与天齐”,“山算不上高,青天才真高,天算不上高,群众才真高”等谚语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所创造出东西,比一个人的预见要高超得无比,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总之,这些关于团结战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谚语,既是长期以来生活斗争经验的生动概括,也是教育鼓舞人们齐心协力建设新生活,向美好的明天迈进的精神力量。其表现出来的深刻的哲学思想意义,却是不同凡响的。

哈萨克劳动人民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时也承认个人,杰出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头领善于统率,十人能胜一百”;“一人登基,百人上马”;“十只天鹅也有一只为首的”;“人民的苦难有好男儿分担,沉重的驮子有骆驼承担”;“人民不能没有领袖,皮袍不能没有领子”;“英雄出自人民,人民需要领袖带领”;“英雄出生是人民的福气,雨水降下是土地的福气”,“好汉为人民不惜牺牲生命”等谚语都证明领袖人物,英雄好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代表着人民的意志,根据人民和时代的要求,从人民群众中成长涌现出来的,他们是广大群众和先进阶级对敌人进行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起着倡导和组织作用。因而,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

哈萨克族谚语还明显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上的进步观点,其中包括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等内容。也表现了对祖国、乡土、人民诚挚的爱。如“你自己的家乡是金摇床”;“在自己的国土上,即使当不成头头,我愿做河谷中的一个石头”;“马儿东转西转,离不开拴马桩,男儿走南闯北,迟早要回到家乡”;“失去祖国的人,好比离开森林的夜莺”;“与其在别国当苏丹,不如在本国当穷汉”;“男儿为自己的人民忧伤”;“人民的希望,靠好男儿实现,好男儿的声名,人民永记心间”;“英雄不会辜负人民的期望”等谚语形象生动,比喻贴切,对祖国和人民一往情深,血肉相连不可分。

把祖国喻为摇床,而且是“金色的摇床”,更赋有诗意。其意蕴还在于,如果说婴儿在摇床中生活,那么,我们就在祖国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同时,深刻说明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生活、命运和一生的道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联系起来,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时候,这个人才会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人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谚语生动地表明人不应该一切都为自己,而是要为祖国、人民。做祖国人民有作为的儿女。因此,这些谚语是符合唯物史观的。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已掌握的资料,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哈萨克族谚语中哲学思想所作的归纳概述,并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当然笔者并不完全认为,哈萨克族谚语,只有辩证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想,由于受到社会生活的一定局限性,谚语中也包括大量唯心主义的成份。同时,有些还带有直观、朴素的性质,缺乏一定的理论概括和严密的逻辑论证,没有形成哲学体系。但是,通过上述的归纳、分析,笔者认为哈萨克族谚语所论述的哲学思想,无不来自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无不来自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

综合以上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哈萨克族谚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其中那些经实践检验是正确的认识成果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经验,今天仍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发挥着指导作用。它给予人们的启迪,已远远超出它那短小形式所具有的容量。当然,我只是在学习哈萨克族谚语中体会到的哲学思想,这些也可能不全面,很肤浅,只不过是沧海拾贝而已,很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谚语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开采和研究。

标签:;  ;  

哈萨克谚语哲学思想初探_哈萨克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